戏曲行当是戏曲艺术中根据人物性别、年龄、身份、性格、气质等因素,对角色进行的系统性分类,是戏曲演员塑造人物的规范化体系,它源于古代“参军戏”“宋杂剧”的角色分行,经过元杂剧、昆曲、京剧等剧种的不断发展,逐渐形成生、旦、净、丑四大基本行当,每个行当下又细分出若干分支,共同构成了戏曲人物塑造的完整框架。
生行是戏曲中男性角色的统称,根据年龄、身份和表演特点,可分为老生、小生、武生、红生等,老生扮演中老年男性,戴髯口(胡须),唱念用本嗓或本嗓结合假声,风格苍劲沉稳,代表角色如京剧《空城计》中的诸葛亮、《四郎探母》中的杨四郎,小生扮演青年男性,根据身份可分为文小生(如《玉堂春》中的王金龙,唱念文雅)和武小生(如《连环套》中的黄天霸,兼重武打),武生以武打为主,分长靠武生(扎靠,如《长坂坡》中的赵云,擅长“靠把功”)和短打武生(穿短衣,如《三岔口》中的任堂惠,动作轻灵),红生为勾红脸的男性角色,多表现忠义刚毅,如《华容道》中的关羽,唱腔高亢,身段威严。
旦行是女性角色的统称,细分更为复杂,主要有青衣、花旦、武旦、老旦、彩旦等,青衣又称“正旦”,扮演端庄稳重的中青年女性,以唱功为主,如《霸王别姬》中的虞姬、《宇宙锋》中的赵艳容,动作幅度较小,注重“水袖功”的运用,花旦扮演活泼灵巧的年轻女性,念白清脆,做表生动,如《拾玉镯》中的孙玉姣、《红娘》中的红娘,常带有喜剧色彩,武旦擅长武打,分刀马旦(如《穆柯寨》中的穆桂英,扎靠持枪,重“把子功”)和武旦(如《打店》中的孙二娘,轻装短打,重“扑跌功”),老旦扮演老年女性,用本嗓或接近本嗓的“老旦腔”,如《杨门女将》中的佘太君、《钓金龟》中的康氏,身段模拟老态,步法稳健,彩旦又称“丑旦”,扮演滑稽或反面女性,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表演夸张,念白风趣。
净行俗称“花脸”,多扮演性格、品质、相貌有特异之处的男性,化妆用脸谱区分忠奸善恶,唱念用宽音或“炸音”,风格粗犷豪放,按表演侧重可分为铜锤花脸(唱功为主,如《铡美案》中的包拯,勾黑脸,唱腔雄浑)、架子花脸(做念为主,如《芦花荡》中的张飞,勾黑十字门脸,身段张扬)、武净(重武打,如《艳阳楼》中的高登,勾花脸,擅长“开打”)、二花脸(介于铜锤与架子之间,如《法门寺》中的刘瑾,勾白脸,奸诈狡猾),脸谱是净行的标志,通过色彩和图案象征人物性格,如红脸表忠义(关羽)、黑脸表刚直(包拯)、白脸表奸诈(曹操)、蓝脸表妖异(窦尔墩)。
丑行是戏曲中的喜剧角色,鼻梁上勾白块,分文丑和武丑,文丑以念白为主,根据身份可分为方巾丑(戴方巾的文人,如《群英会》中的蒋干,念白带酸腐气)、褶子丑(穿褶子的平民,如《乌龙院》中的张文远,表演油滑)、老丑(老年平民,如《女起解》中的崇公道,念白幽默)、茶衣丑(穿短衣的贫苦人,如《打渔杀家》中的倪荣,动作朴实),武丑擅长武打,身手敏捷,如《三岔口》中的刘利华、《时迁偷鸡》中的时迁,表演以“矮子功”“翻跳功”见长,念白脆快,诙谐活泼,丑角虽常扮演小人物,但通过“插科打诨”调节气氛,也常借古讽今,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戏曲行当的艺术功能在于通过程式化的表演(唱、念、做、打)结合行当特征,实现对人物的类型化与个性化塑造,老生的“髯口功”(捋、推、挑、抖)、旦角的“水袖功”(甩、展、扬、卷)、净行的“脸谱艺术”、丑角的“矮子功”等,都是行当特有的表演程式,既规范了演员的表演,也为人物塑造提供了丰富的艺术手段,随着时代发展,现代戏曲在继承传统行当的基础上,不断吸收新元素,如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曹操的“文净”塑造,既保留了净行的脸谱特征,又融入了复杂心理的刻画,推动行当艺术的创新。
以下为戏曲行当分类简表:
行当大类 | 细分小类 | 主要特点 | 代表剧目及角色 |
---|---|---|---|
生行 | 老生 | 戴髯口,唱腔苍劲,沉稳庄重 | 《空城计》诸葛亮、《四郎探母》杨四郎 |
小生 | 青年男性,分文小生(文雅)、武小生(英武) | 《玉堂春》王金龙、《连环套》黄天霸 | |
武生 | 擅长武打,分长靠(扎靠)、短打(短衣) | 《长坂坡》赵云、《三岔口》任堂惠 | |
红生 | 勾红脸,表忠义,唱腔高亢 | 《华容道》关羽 | |
旦行 | 青衣(正旦) | 端庄中青年女性,重唱功,“水袖功” | 《霸王别姬》虞姬、《宇宙锋》赵艳容 |
花旦 | 活泼年轻女性,念做生动,带喜剧色彩 | 《拾玉镯》孙玉姣、《红娘》红娘 | |
武旦 | 擅长武打,分刀马旦(扎靠)、武旦(短打) | 《穆柯寨》穆桂英、《打店》孙二娘 | |
老旦 | 老年女性,用本嗓,身段模拟老态 | 《杨门女将》佘太君、《钓金龟》康氏 | |
彩旦(丑旦) | 滑稽或反面女性,表演夸张 | 《女起解》崇公道 | |
净行(花脸) | 铜锤花脸 | 唱功为主,勾黑脸,雄浑 | 《铡美案》包拯 |
架子花脸 | 做念为主,性格鲜明,身段张扬 | 《芦花荡》张飞 | |
武净 | 重武打,勾花脸,擅长“开打” | 《艳阳楼》高登 | |
二花脸 | 介于铜锤与架子之间,常表奸诈 | 《法门寺》刘瑾 | |
丑行 | 文丑 | 念白为主,分方巾丑、褶子丑、老丑、茶衣丑 | 《群英会》蒋干、《乌龙院》张文远 |
武丑 | 擅长武打,身手敏捷,诙谐活泼 | 《三岔口》刘利华、《时迁偷鸡》时迁 |
FAQs
问:为什么戏曲行当中“丑角”可以随意调侃其他角色?
答:丑角在戏曲中具有“插科打诨”的功能,其调侃和幽默不仅是调节舞台气氛的手段,也常借古讽今,反映社会现实,传统戏曲中,丑角有“丑角无大小”的说法,即无论面对何种身份的角色(包括帝王将相),丑角都可以通过诙谐的语言和动作打破舞台界限,形成一种特殊的“间离效果”,这种设定源于古代“优谏”传统,即通过滑稽表演寓教于乐,同时丑角的表演需符合剧情逻辑,并非真正“随意”,而是基于人物性格和戏剧冲突的艺术化处理。
问:戏曲行当中的“反串”是什么?有哪些著名的反串表演?
答:“反串”指演员扮演不属于自己本行的角色,如男演员反串旦角、女演员反串生角,或不同行当之间的跨越(如老生反串花脸),反串考验演员的全面能力,是戏曲艺术“一专多能”的体现,著名的反串表演包括:梅兰芳曾反串《太真外传》中的唐明皇(生行),展现其文武兼备的功底;京剧大师周信芳(麒麟童)反串《打龙袍》中的李妃(旦行),以苍老嗓腔和身段塑造老年女性;现代演员李胜素反串《吕布与貂蝉》中的吕布(生行),融合青衣的柔美与武生的英武,均成为经典,反串虽为特殊表演形式,但需以扎实的基本功为基础,避免对传统行当的消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