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走麦城京剧吕蒙

“走麦城”是京剧传统剧目中极具悲剧色彩的经典桥段,取材于三国时期关羽败走麦城的历史事件,而东吴大将吕蒙作为这场战役的关键人物,其形象在京剧舞台上既有历史真实的投影,又融入了艺术化的加工,成为连接历史叙事与戏剧冲突的重要纽带,要理解吕蒙在“走麦城”中的角色,需从历史背景、剧情结构、表演艺术三个维度展开,方能体会这一人物在京剧舞台上的独特魅力。

走麦城京剧吕蒙

历史背景中的吕蒙与“走麦城”

“走麦城”的故事发生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其核心是荆州争夺战,彼时刘备占据荆州,镇守大将关羽率军北伐曹操,留守后方的吕蒙受孙权之命,以“白衣渡江”之奇袭袭取荆州,最终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兵败被杀,历史上的吕蒙并非草莽武夫,而是“士别三日当刮目相待”的典范:他少时不修书传,后折节读书,鲁肃曾赞“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他袭荆州时并非一味强攻,而是先收买荆州将士人心,令关羽烽火台传信失效,军心涣散,展现了卓越的军事谋略与政治手腕,京剧作为艺术创作,并未完全拘泥于历史,而是将吕蒙塑造成与关羽形成鲜明对立的“智谋型反派”,其形象既有历史名将的智勇,也融入了戏剧所需的“奸诈”与“威严”,以强化关羽“忠义”形象的悲剧性。

京剧《走麦城》的剧情结构与吕蒙的角色塑造

京剧《走麦城》以关羽为主线,从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到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再到关羽败走麦城、遇害,完整展现了英雄末路的全过程,吕蒙在戏中的出场虽不及关羽频繁,却始终是推动剧情发展的关键“催化剂”。

在剧情开端,吕蒙以“幕后操盘者”的身份登场:孙权因关羽轻慢(如拒绝联姻、擅自夺取湘关粮草)而决意伐蜀,吕蒙献上“取荆州之计”——表面上称病还建业,让关羽放松警惕,实则率兵化装成商人,趁关羽北伐时奇袭南郡,这一计策在京剧舞台常通过“旁白”或“军师”之口交代,吕蒙本人首次正式亮相,已是袭取荆州后的“庆功”场景,他身着戎装,手持令旗,唱腔沉稳而张扬,如“某家奉了都督令,白衣巧计取荆城”,既展现其军事胜利的得意,又暗示其“谋略过人”的性格。

剧情高潮部分,关羽败走麦城,被东吴将领先后围困,吕蒙此时以“胜利者”的姿态登场,与关羽形成直接对峙,京剧中的这场对手戏极具张力:关羽红脸长髯,唱腔苍凉悲壮(如“叹英雄失势入罗网”),而吕蒙则面色冷峻,念白斩钉截铁(如“关公啊,你今日插翅也难飞!”),通过唱腔、念白的对比,强化了“忠义”与“权谋”的冲突,值得注意的是,京剧并未将吕蒙简单脸谱化为“奸臣”,而是通过细节刻画其复杂性:当关羽提及“桃园结义”时,吕蒙曾有一瞬间的沉默,眼神中闪过一丝复杂情绪,暗示其对关羽英雄气概的认可,但最终仍以“军国大事”为由,下令围攻,体现了“家国大义”与“个人情感”的矛盾,这种“亦正亦邪”的塑造,让吕蒙的形象摆脱了单一的反派标签,更具层次感。

吕蒙的表演艺术:唱腔、念白与身段

京剧表演讲究“唱念做打”,吕蒙这一角色的塑造,正是通过这些手法的综合运用,将历史人物的“智”与“威”具象化。

走麦城京剧吕蒙

唱腔:吕蒙的唱腔以“老生”为基础,但因其武将身份,融入了“净角”(花脸)的刚劲,在“庆功”一场中,唱段“某家雄兵镇荆襄,巧计施令敌胆丧”,旋律高亢激昂,节奏紧凑,通过“顿挫”的演唱技巧,突出其军事胜利后的威严;而在与关羽对峙时,唱腔转为低沉冷峻,如“关公傲气吞吴地,今日方知我谋长”,通过音色的变化,展现其内心的冷酷与算计。

念白:吕蒙的念白以“韵白”为主,字正腔圆,节奏感强,体现其统帅的沉稳与威严,下令“白衣渡江”时,念白“军士们!扮作商人,暗渡长江,不得有误!”,声音洪亮,斩钉截铁,通过重音强调“暗渡”“不得有误”,突出计策的隐秘性与严肃性;而在劝降关羽时,念白“关公啊,你降了东吴,封侯拜将,岂不比困死麦城强百倍?”,语速放缓,带有诱惑性,试图瓦解关羽的意志,与关羽的“宁死不降”形成鲜明对比。

身段:吕蒙的身段结合了“老生”的儒雅与“武生”的刚健,作为统帅,他常手持令旗或佩剑,亮相时昂首挺胸,目光如炬,展现出“大将之风”;在思考计策时,会以手捋髯(虽为武将,京剧中也常借鉴老生动作),或来回踱步,通过细腻的动作,表现其运筹帷幄的智谋;在与关羽对峙时,身段则变得紧绷,如侧身、斜眼,既表现出对关羽的警惕,又暗示其“胜利者”的傲慢。

历史与艺术的碰撞:吕蒙形象的多维解读

京剧中的吕蒙,既是对历史人物的演绎,也是戏剧艺术的再创造,从历史角度看,吕蒙袭荆州是东吴的国家战略,其“白衣渡江”体现了军事智慧,并无道德上的“奸邪”;但从戏剧角度看,为了突出关羽的“忠义”与“悲剧性”,吕蒙被塑造成“对立面”,其“谋略”被强化为“诡计”,“威严”被渲染为“冷酷”,这种“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的碰撞,恰恰体现了京剧“虚实结合”的美学原则——历史为戏剧提供了骨架,而艺术则为血肉注入了灵魂。

值得一提的是,不同流派的京剧演员对吕蒙的塑造各有侧重,以“老生”见长的演员更注重其“儒将”气质,唱腔偏文雅;而以“武生”或“净角”应工的演员则更强调其“悍将”风范,身段与念白更具冲击力,这种流派差异,让吕蒙的形象在不同舞台上呈现出多样的艺术魅力。

走麦城京剧吕蒙

历史吕蒙与京剧“走麦城”中吕蒙形象对比

维度 历史吕蒙 京剧“走麦城”中吕蒙
身份背景 东吴名将,以“智勇”著称,曾劝孙权“先取关羽,再图刘备”。 东吴统帅,作为关羽的“对立面”,是推动悲剧的关键人物。
性格特征 折节读书,深谋远虑,对关羽有“英雄相惜”之情(曾善待关羽部属)。 冷酷威严,足智多谋,带有“奸诈”色彩,强化与关羽的冲突。
关键事件 “白衣渡江”袭荆州,因功被封为南郡太守,后病逝。 献计袭荆州,指挥围困麦城,最终导致关羽被杀。
艺术处理 历史记载其“病死”,与关羽之死无直接交集。 京剧将其塑造为“直接责任人”,与关羽形成正面对峙,增强戏剧张力。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京剧《走麦城》中,吕蒙为何常被塑造为“反派”?这与历史事实有何关联?
解答:京剧《走麦城》以关羽的“忠义”为核心,塑造悲剧英雄形象,因此需要设置对立的“反派”来强化冲突,历史上,吕蒙作为东吴大将,执行国家战略袭取荆州,是军事行为,并无道德上的“奸邪”;但戏剧中,为了突出关羽“宁死不降”的气节,将吕蒙塑造成“权谋”与“冷酷”的化身,这种“反派化”是对历史人物的艺术加工,目的是通过“正邪对立”凸显关羽的英雄悲剧,吕蒙的“智谋”在历史上本就备受推崇,戏剧将其转化为“诡计”,也是为了增强戏剧的观赏性与冲突性。

问题2:京剧演员塑造吕蒙这一角色时,在表演上有哪些难点?
解答:吕蒙的塑造需兼顾“历史名将”与“戏剧反派”的双重属性,表演难度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身份定位,需在“儒将”的智谋与“悍将”的威严之间找到平衡,避免过于“文弱”或“粗鲁”;二是情感层次,既要表现其对关羽的“忌惮”与“相惜”,又要展现执行军令时的“冷酷”,需通过眼神、语气等细节传递复杂情绪;三是唱念控制,其唱腔需融合老生的沉稳与净角的刚劲,念白既要体现统帅的威严,又要避免脸谱化的“奸诈”,需精准把握节奏与音色,不同流派(如麒派、马派)对吕蒙的塑造各有侧重,演员还需结合自身流派特点进行创新,既要尊重传统,又要赋予角色新的生命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