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作为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和戏曲文化大省,拥有豫剧、曲剧、越调三大剧种及众多地方小戏,戏曲艺术在群众文化生活中占据重要地位,为保障戏曲内容导向正确、艺术质量优良、传统文化传承有序,河南省建立了完善的戏曲剧目审查制度,既守护文化根脉,又推动戏曲创新发展。
戏曲剧目审查的核心依据是国家《营业性演出管理条例》《网络表演经营活动管理办法》及《河南省传统戏剧保护条例》等法规,同时遵循“双为”方向(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和“双百”方针(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确保剧目既弘扬主流价值,又彰显中原文化特色,审查工作由省文化和旅游厅牵头,联合省文联、省剧协等机构,组建涵盖戏曲专家、文化学者、伦理学者的评审委员会,实现专业把关与社会监督结合。
审查流程规范严谨,通常分为五个阶段,具体如下表所示:
审查阶段 | 责任主体 | |
---|---|---|
申报受理 | 演出团体/机构 | 提交剧本、演出视频、主创人员资质、演出方案等材料,明确演出性质(商业、公益、传承等) |
初级审核 | 县级文旅部门 | 对材料完整性、意识形态导向进行初步筛查,出具初审意见 |
复核审查 | 市级文旅部门 | 重点审查剧目地方特色、传统技艺规范性,提出修改建议 |
专家评审 | 省级评审委员会 | 导向、艺术价值、历史真实性、社会效果等维度综合评议,投票决定是否通过 |
公示备案 | 省文化和旅游厅 | 对通过剧目进行5个工作日公示,无异议后纳入“河南省戏曲剧目演出名录”,发放演出许可 |
审查标准涵盖多维度核心要求:在内容导向上,严禁出现歪曲历史、诋毁英雄、宣扬封建迷信、暴力色情等违规内容,鼓励创作反映时代精神、讴歌真善美的现实题材剧目,如豫剧《焦裕禄》《村官李天成》等,均因展现党员干部担当精神、贴近群众生活而顺利通过审查并广受好评;在艺术质量上,要求剧本结构严谨、表演技艺精湛、音乐舞美协调,传统剧目需尊重原剧种声腔、程式规范,如越调《诸葛亮吊孝》在复排审查中,严格核查了唱腔板式是否符合越调“悲腔”传统,身段动作是否保留“甩袖”“顿足”等经典程式;在文化传承上,对《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传统经典剧目,强调“保护为主、抢救第一”,禁止随意篡改核心情节或过度“现代化”改编,同时支持《新版豫剧<白蛇传>》等在保留故事内核基础上融入现代审美元素的创新尝试;在未成年人保护方面,要求演出内容适宜青少年观看,对《七品芝麻官》等含有“诙谐但非低俗”情节的剧目,需在演出中标注“建议家长陪同观看”提示。
近年来,河南省戏曲审查工作在守正创新中不断优化:建立“绿色通道”,对重大主题创作、非遗传承项目优先审查,如庆祝建党100周年新编豫剧《红旗渠》仅用10个工作日完成审查并投入巡演;引入数字化审查手段,通过“河南戏曲云平台”实现剧本线上提交、专家远程评审,缩短审查周期30%以上,注重倾听基层声音,每年组织“审查意见反馈会”,邀请院团演员、编剧座谈,避免“一刀切”式评判,如在审查现代戏《银杏树下》时,根据编剧建议弱化了说教台词,强化了乡土情感表达,使剧目更接地气。
审查工作也面临新挑战:部分新编历史剧为追求“流量”过度戏说历史,需加强历史真实性核查;网络直播戏曲兴起,对“短视频戏曲片段”“戏曲直播带货”等新型演出形式的监管尚需完善;年轻观众对戏曲的审美多元化,要求审查标准在坚守底线的同时,为艺术创新留足空间。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省戏曲审查是否会影响艺术创作的自由度?
A1:戏曲审查并非限制创作自由,而是为创作划定“底线”与“高线”,审查制度明确禁止触碰意识形态红线,确保戏曲艺术不偏离主流价值;鼓励在符合导向的前提下大胆创新,无论是传统剧目的现代化改编,还是现实题材的深度挖掘,只要艺术表达得当、文化内涵积极,都能获得支持,豫剧《程婴救孤》在保留“忠义”精神内核的基础上,优化了人物心理刻画,审查部门不仅通过审查,还建议其加强舞台灯光与叙事节奏的配合,最终成为经典剧目,审查的核心是“引导创作、多出精品”,而非束缚艺术家的创造力。
Q2:普通观众如何参与戏曲审查的监督?
A2:河南省建立了多元的观众监督机制:一是通过“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官网”公示审查剧目清单,公众可在线留言提出意见建议;二是开通“戏曲审查监督热线”(0371-69690123),受理违规演出举报;三是在剧场演出中设置“观众反馈表”,收集对剧目内容、艺术效果的实时评价;四是通过“河南戏曲”微信公众号定期发布“审查工作动态”,公开典型案例处理结果,某剧团在演出中将传统豫剧《朝阳沟》改编为“无厘头喜剧”,观众通过热线反映“过度娱乐化、扭曲了原作精神”,审查部门立即介入要求整改,最终保留了剧目的乡土本色,观众的参与既是对审查工作的补充,也是推动戏曲健康发展的重要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