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山行”是豫剧传统剧目中的经典选段,常以巾帼英雄或忠臣良将为主角,在风山这一险峻环境中展开故事,通过唱、念、做、打的艺术手法,展现人物在困境中的智慧、勇气与家国情怀,选段剧情多围绕“行军遇险”“智破敌阵”或“情感抒怀”展开,例如常见版本中,北宋女将穆桂英为破辽军天门阵,率军途经风山,面对山高路险、敌军埋伏的困境,以沉着冷静的指挥和坚定的信念鼓舞士气,最终带领将士化险为夷,剧情跌宕起伏,既有金戈铁马的紧张感,又有英雄豪迈的抒情性,充分体现了豫剧“文武兼备”的艺术特色。
剧中人物形象鲜明,以穆桂英为例,她作为“刀马旦”行当的代表,扮相英姿飒爽,头戴帅盔、身披靠旗,手持令旗或长枪,既有女性的细腻温柔,更有统帅的威严果敢,唱词中既有“风山高万丈,云雾锁雄关”的壮阔景象描绘,也有“将士们齐心力何惧险阻,破天门卫家国马踏辽川”的激昂誓言,通过语言与动作的结合,立体呈现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英雄气概,其他角色如先锋官、老军等,则以不同的行当(如净、丑、老旦)配合,形成主次分明、层次丰富的舞台效果。
在唱腔与表演艺术上,“风山行”充分展现了豫剧的独特魅力,唱腔以豫东调为主,高亢激越,节奏明快,尤其在表现人物决心与战场紧张气氛时,多采用“快二八板”和“垛板”,字字铿锵,如疾风骤雨般富有冲击力;而在抒发人物内心情感时,则转为“慢板”或“导板”,旋律婉转悠扬,真假声结合,如“忆当年挂帅印三关点将,今日里战风山再显锋芒”,既有女性的柔情,又有英雄的豪迈,表演上,演员的身段动作极具张力,“趟马”模拟骑马行军的急促,“亮相”定格展现人物威严,“甩袖”“抖靠”等细节动作配合锣鼓点(如“紧急风”“四击头”),营造出山风呼啸、战马嘶鸣的紧张氛围,让观众仿佛身临其境,选段中的武打设计也颇具看点,如“枪挑敌旗”“阵前对打”等场面,将豫剧“武戏文唱”的特点发挥到极致,刚柔并济,既展现了武术的刚劲,又融入了舞蹈的优美。
从文化内涵来看,“风山行”不仅是一部军事题材的戏曲作品,更承载着深厚的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剧中人物以国家利益为重,不畏艰难、勇于牺牲的精神,与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文化内核高度契合,豫剧作为中原地区的地方剧种,其唱词中的方言词汇(如“中”“恁”“咋”)、音乐中的板式变化(如“飞板”“滚板”),以及表演中的民俗元素(如模仿民间骑马动作),都体现了中原文化的地域特色和生活气息,成为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角色 | 行当 | 唱腔流派 | 代表板式 | 情感表达 |
---|---|---|---|---|
穆桂英 | 刀马旦 | 豫东调 | 慢板 | 英武豪迈、沉着坚毅 |
先锋官 | 武生 | 豫西调 | 流水板、垛板 | 勇猛直率、忠心耿耿 |
老军 | 老旦 | 本土腔 | 散板、哭腔 | 忧虑忐忑、后继安心 |
FAQs
-
问:《风山行》选段在豫剧表演中常用的身段有哪些?
答:主要包括“趟马”(模拟骑马行军,配合圆场步、勒马动作)、“亮相”(静态造型,如丁字步站立、眼神凝视远方,展现人物威严)、“云手”(双手划圆,衔接身段变化,表现指挥或观察动作)、“甩袖”(单手或双手甩动水袖,表达情绪波动,如决心或愤慨)等,这些身段需结合锣鼓节奏,做到“形神兼备”,例如在“风山高万丈”的唱词中,演员通过“望山”“抖肩”等动作,既表现山势险峻,又暗示人物内心的坚定。 -
问:为什么豫剧《风山行》中的唱词多用方言词汇?
答:方言是豫剧地域特色的核心体现,如“中”(行、对)、“恁”(你们)、“咋”(怎么)、“俺”(我)等方言词汇的运用,不仅保留了中原地区的生活气息,还增强了唱词的口语化和亲切感,让观众更容易产生情感共鸣,方言词汇的声调特点与豫剧唱腔的旋律高度契合,中”字的平声发音,在快板节奏中能形成干脆利落的收尾,强化了人物果断的性格特征,体现了地方戏“接地气”的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