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山里的汉子17里,山里的汉子展现了怎样的人生故事?

豫剧作为中原大地的文化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朴实生动的表演和贴近生活的题材,深受广大观众喜爱,近年来,现代豫剧创作不断涌现,《山里的汉子17》便是其中一部聚焦乡村振兴、展现新时代农村汉子精神风貌的代表性作品,这部戏以河南某贫困山村为背景,通过主人公李大山带领村民脱贫致富的曲折历程,刻画了一位坚韧不拔、敢想敢干的基层干部形象,同时也折射出当代农村在传统与现代碰撞中的深刻变革。

豫剧山里的汉子17

创作背景与现实意义

《山里的汉子17》的创作源于国家对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主创团队深入河南伏牛山区的多个村落,走访数十位驻村第一书记和返乡创业青年,将真实故事与艺术加工相结合,剧中“17”这一数字颇具深意——既暗合主人公李大山带领村民奋斗的第17个年头,也象征着从脱贫攻坚到乡村振兴的第17个关键节点,编剧在采访中表示:“我们想通过一个普通汉子的故事,展现中国农村几十年来的变迁,让观众看到新时代农民的精神内核:既有对土地的深情,也有突破传统的勇气。”该剧自2021年首演以来,已在全国巡演百余场,所到之处引发强烈共鸣,不少观众表示“在李大山身上看到了身边人的影子,看到了乡村振兴的希望”。

剧情梗概与人物塑造

故事发生在太行山深处的石板沟村,这里群山环绕、交通闭塞,村民世代以种植玉米为生,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村子逐渐“空心化”,主人公李大山本是村里第一个大学生,毕业后在城市打拼多年,却在母亲病重时毅然返乡,当选为村党支部书记,面对“穷山沟”“烂摊子”的质疑,他立下“三年让石板沟大变样”的军令状。

全剧围绕“发展什么”“怎么发展”的矛盾展开:李大山计划依托当地生态资源发展民宿和中药材种植,却遭遇了老支书“守着祖业别折腾”的阻挠,以及村民“怕赔本”的观望情绪,更棘手的是,他争取到的项目资金因暴雨冲毁山路而无法到位,合作伙伴临时撤资,妻子也因不理解他的“固执”带着孩子回了娘家,在多重压力下,李大山没有退缩——他带领党员群众肩挑手扛修通山路,用自家房产抵押贷款启动项目,邀请在外打工的年轻人返乡创业,经过17个月的艰苦奋斗,石板沟村的民宿开门迎客,黄芩种植基地初具规模,曾经的“空心村”变成了“网红打卡地”,剧终时,李大山站在山顶望着焕然一新的村庄,唱出那句脍炙人口的“山里的汉子腰杆硬,敢把穷窝变金山”,将全剧推向高潮。

剧中人物塑造鲜明立体:李大山不是“高大全”的英雄,他有固执的一面(坚持发展生态旅游而忽视短期利益),也有柔软的瞬间(深夜独自想念妻儿),正是这种“接地气”的特质让他充满真实感;老支书王满仓代表传统农村的保守力量,他反对折腾却重情重义,最终被李大山的执着打动,主动交出村里的“老账本”;返乡青年张小磊则象征着新一代农民的视野与担当,他利用直播带货打开销路,成为连接山村与外界的重要桥梁,这些人物共同构成了当代农村的“群像”,展现了不同代际在乡村振兴中的角色与成长。

艺术特色与舞台呈现

作为一部现代豫剧,《山里的汉子17》在保留豫剧传统韵味的同时,大胆进行艺术创新,实现了“老戏骨”与“新表达”的有机融合。

豫剧山里的汉子17

唱腔设计的突破

豫剧以“唱”为核心,该剧在唱腔上既保留了豫东调的高亢激越和豫西调的深沉委婉,又融入了现代音乐的节奏元素,例如李大山的核心唱段《十七载山路十八弯》,以传统【二八板】为基础,中间穿插【快二八】和【散板】,旋律起伏跌宕,既表现了他创业的艰辛,也展现了他内心的坚定,而村民合唱的《咱们山里人》,则采用了豫剧与民歌结合的曲风,加入唢呐和锣鼓伴奏,营造出热闹喜庆的劳动场景,让观众感受到集体力量的温暖。

表演程式的现代化

传统豫剧的表演程式多源于历史故事或神话传说,现代题材需要新的表达方式,剧中李大山带领村民修路时,演员借鉴了话剧的“群体调度”手法,通过队形变化展现“人山人海”的劳动场面;而表现他内心矛盾时,则运用了“旁白+独白”的形式,打破“唱念做打”的传统界限,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人物心理,剧中还融入了河南民间舞蹈“旱船”“秧歌”的元素,在丰收庆典的场景中,演员身着传统服饰,结合现代舞蹈语汇,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增添了舞台的观赏性。

舞台技术的创新

为展现山村从闭塞到开放的变化,该剧在舞台设计上采用了“旋转式立体舞台”,舞台背景通过LED屏呈现四季更迭的景色:开场的石板沟是灰蒙蒙的群山和泥泞的小路,发展民宿时变成了绿意盎然的梯田和清澈的溪流,最终呈现出游客如织、灯火璀璨的景象,灯光设计也极具匠心,用冷色调表现创业初期的艰难,用暖色调象征丰收的喜悦,通过光影变化强化剧情的转折。

社会反响与时代价值

《山里的汉子17》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上的突破,更在于它精准捕捉了时代脉搏,传递了积极向上的精神力量,演出结束后,常有观众自发上台与演员握手,称“这就是我们村的故事”“李大山就是我们的带头人”,有评论认为,该剧“填补了豫剧现代戏在乡村振兴题材上的空白,为传统戏曲如何讲好当代中国故事提供了范本”。

从更深层次看,《山里的汉子17》的价值体现在三个方面:其一,它真实反映了乡村振兴的复杂性与艰巨性,没有回避矛盾(如观念冲突、资金短缺、人才流失),而是通过展现解决问题的过程,让观众看到希望;其二,它塑造了新时代农民的典型形象,打破了“农民=落后”的刻板印象,展现了他们在时代浪潮中的主动性与创造性;其三,它推动了豫剧的现代化转型,证明传统戏曲完全可以与当代生活同频共振,焕发新的生机。

豫剧山里的汉子17

相关问答FAQs

Q:《山里的汉子17》中的“17”除了象征奋斗年限,是否还有其他含义?
A:“17”在剧中有多重寓意,除了指李大山带领村民奋斗的17个月(从项目启动到初见成效),也暗合了脱贫攻坚战从2012年到2020年的8年,以及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至今的时间跨度,体现了“脱贫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的时代主题,17在传统文化中寓意“坚定”(“七上八下”中“七”与“十”谐音“实”,“八”与“发”谐音,17则象征“踏实奋斗,必定发达”),呼应了主人公坚韧不拔的精神。

Q:剧中李大山这个角色与传统豫剧中的“清官”“侠客”等形象有何不同?
A:传统豫剧中的清官(如《七品芝麻官》中的唐成)、侠客(如《花木兰》中的花木兰)多带有“理想化”色彩,其行为动机常基于“正义”“忠孝”等传统道德观,而李大山是“新时代的普通人”,他的行动源于对家乡的责任感和对乡亲的承诺,没有超能力或特权,面对困难时会迷茫、会犯错(如初期忽视村民意见),但始终坚守“为群众办实事”的初心,这种“不完美却真实”的塑造,让角色更具代入感,也体现了现代豫剧对“人”的复杂性的关注——不再局限于“善恶二元对立”,而是展现人物在现实困境中的成长与选择。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