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坠子作为传统戏曲,当下发展现状与传承面临哪些挑战?

河南坠子,作为中原大地上绽放的一朵曲艺奇葩,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深深植根于河南民间土壤,承载着数百年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它以独特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浓郁的地方特色,成为河南乃至全国曲艺版图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传统与现代的碰撞中,河南坠子既面临着传承的挑战,也迎来了创新发展的契机。

现在戏曲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的起源可追溯至清末民初,距今已有百余年历史,它是在河南民间歌谣、道情、莺歌柳等说唱艺术的基础上,吸收山东坠子的元素逐渐演变而成,早期的河南坠子多为“地摊说唱”,艺人们走街串巷,在集市、庙会等场所撂地演出,用一把坠胡、一副简板,讲述着家长里短、历史传奇,随着时代发展,河南坠子不断吸收其他艺术形式的养分,逐渐形成了成熟的表演体系,20世纪三四十年代,以乔清秀、董桂枝、程玉兰为代表的“坠子皇后”和“三大流派”崛起,他们将河南坠子从民间推向城市舞台,使其成为风靡一时的“曲艺之王”,乔清秀的唱腔清脆明亮,被誉为“坠子清派”;董桂枝的表演苍劲有力,形成“坠子大口”风格;程玉兰则细腻婉约,开创“坠子小口”流派,三人各具特色,共同推动了河南坠子的艺术高峰。

作为曲艺形式,河南坠子的艺术特色鲜明而独特,其唱腔属于板式变化体,以【平腔】为基础,衍生出【快扎板】【武板】【慢板】等十余种板式,节奏或舒缓如流水,或急促似鼓点,能灵活表达喜怒哀乐等复杂情感,语言上,河南坠子以中原官话为基础,唱词通俗易懂,多用七字句、十字句,讲究押韵对仗,富有民间文学的质朴美感,表演形式则灵活多样,早期有“单口”“对口”“群口”之分:单口由一人表演,边打简板边说唱;对口为两人对唱,分“上装”“下装”,互动性强;群口则多人参与,角色分工更明确,伴奏乐器以坠胡为核心,辅以简板、醒木等,坠胡的音色高亢嘹亮,既能模仿人声,又能烘托气氛,与唱腔相得益彰,形成“说中有唱、唱中有说”的艺术效果。

进入当代,河南坠子的传承与发展呈现出新的面貌,作为国家级非遗,它得到了政府和社会的高度重视,河南省设立了多个河南坠子传承基地,如河南省曲剧团、郑州艺术学校等,通过“非遗进校园”“传承人收徒”等方式培养年轻人才,国家级传承人刘宗琴、赵学义等老一辈艺术家仍活跃在舞台一线,口传心授,将坠子的技艺与精神代代相传,河南坠子也在积极适应现代传播环境,在短视频平台上,许多坠子艺人通过直播、短视频等形式吸引年轻观众,将传统唱段与流行元素结合,如用坠子演绎流行歌曲、讲述网络热点故事,让古老艺术焕发新生,河南坠子的创作题材也在拓展,除了传统的《包公案》《杨家将》等历史故事,还涌现出反映乡村振兴、抗击疫情等现实题材的新作品,如《黄河岸边新事多》《抗疫英雄赞》等,贴近时代、贴近生活,增强了艺术的感染力。

现在戏曲河南坠子

河南坠子的传承仍面临诸多挑战,观众老龄化是突出问题,年轻一代对传统曲艺的兴趣不足,导致演出市场萎缩;传承人断层现象严重,许多老艺人年事已高,年轻从业者因收入低、周期长而望而却步;部分地区的坠子表演仍停留在传统模式,创新力度不足,难以满足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对此,社会各界正在积极探索解决方案:政府加大资金投入,支持坠子演出和人才培养;学校开设坠子课程,将非遗教育纳入美育体系;文旅融合让坠子走进景区、文化街区,通过“旅游+曲艺”扩大影响力;艺术家们则在唱腔、舞美、题材上大胆创新,尝试与交响乐、话剧等艺术形式跨界合作,为河南坠子注入新的活力。

河南坠子不仅是河南的文化符号,更是中国传统曲艺的活化石,它承载着中原人民的生活智慧与情感记忆,是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文化纽带,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河南坠子必将在新时代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以下是关于河南坠子的相关问答:

现在戏曲河南坠子

问题1:河南坠子与山东坠子、安徽坠子有何区别?
答:河南坠子、山东坠子、安徽坠子同属“坠子”曲艺体系,但因地域文化差异,各有特色,从起源看,河南坠子形成于河南,以中原官话为基础;山东坠子受山东琴书影响较大,唱腔更刚劲;安徽坠子则融合了安徽花鼓灯元素,风格更活泼,唱腔上,河南坠子以【平腔】为核心,韵味醇厚;山东坠子高亢激越,善用“花腔”;安徽坠子则节奏明快,带有皖南民歌的婉转,伴奏乐器虽都以坠胡为主,但河南坠子的坠胡琴筒较小,音色更清亮;山东坠子坠胡琴杆较长,音域更广;安徽坠子常加入笛子、唢呐等乐器,伴奏更丰富,河南坠子的表演内容多反映中原历史与民俗,如《岳飞传》《月唐演义》;山东坠子偏爱民间传说,如《武松打虎》;安徽坠子则更多表现江南生活,如《打猪草》等。

问题2:普通人如果想欣赏河南坠子,有哪些途径?
答:普通人可通过多种途径欣赏河南坠子,线下方面,可前往河南省曲剧团、郑州人民会堂等专业剧场观看定期举办的坠子专场演出;也可到洛阳、开封等地的文化景区、非遗展示中心,有时会有坠子艺人进行常态化表演,线上平台更为便捷,在抖音、快手、B站等视频平台搜索“河南坠子”,能找到大量经典唱段、现代创新作品及艺人直播;河南广播电视台“梨园春”栏目也常播出坠子节目,可通过电视或网络回看,部分高校和中小学开设了坠子兴趣班或选修课,公众可关注相关学校的开放日活动,近距离感受坠子的魅力,若想深入了解,还可阅读《河南坠子史》《坠子唱腔选》等书籍,或购买《乔清秀坠子选段》《董桂枝经典唱腔》等音像制品,全方位领略这一传统艺术的魅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