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地塘板选段为何独具艺术魅力与表演特色?

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瑰宝,以其高亢激越、质朴粗犷的唱腔风格深受大众喜爱,而“地塘板”作为豫剧中极具乡土气息的独特板式,堪称豫剧“接地气”的典型代表,这一名称源于河南民间“地摊戏”的表演形式——演员在村头地塘(空地)搭台演出,观众围坐四周,唱腔和表演都带着泥土的芬芳,充满了生活化的真实感,地塘板选段多取材于民间故事、历史传说或生活小事,聚焦底层人物的喜怒哀乐,用最直白的语言和最炽热的情感,唱出普通人的血性与真情,成为豫剧艺术中最具生命力的分支之一。

豫剧地塘板选段

地塘板的唱腔艺术,融合了河南民间说唱、民歌小调的元素,形成了“自由中见规矩,质朴中藏巧思”的独特风格,从板式结构看,它属于【散板】与【二八板】的融合体——开头常以散板起兴,节奏自由舒展,如溪水潺潺,适合铺垫情绪;中段转入二八板,节奏规整明快,似鼓点密集,推动情感层层递进;结尾又常回归散板,拖腔悠长,余韵不绝,这种“散—整—散”的结构,如同生活中的叙事逻辑:先铺垫背景,再展开矛盾,最后收束情感,让观众在自然的节奏中沉浸其中,唱腔旋律上,地塘板擅长运用“下行腔”和“滑音”,比如表现悲愤时,旋律会像叹息般缓缓下沉;表现激昂时,又会突然拔高,如同山呼海啸,极具张力,豫剧表演艺术家常香玉曾评价:“地塘板的唱,不是唱出来的,是‘淌’出来的——从心里淌出来,流到观众心坎里。”

在表演程式上,地塘板选段强调“以形传神,以情带形”,由于题材多涉及平民生活,演员的身段动作不追求戏曲程式的繁复,而是贴近生活,却又高于生活,比如表现农人劳作,会有扬锄、擦汗等生活化动作;表现市井争吵,会有叉腰、跺脚等夸张表情,但所有动作都经过艺术提炼,既真实又不失美感,豫剧丑角演员牛得草在表演《七品芝麻官》中的地塘板选段时,通过“矮子步”和“抖肩”等动作,将小县官的机智与诙谐刻画得入木三分,既保留了地摊戏的趣味性,又融入了戏曲的规范性,成为地塘板表演的经典案例。

地塘板选段的题材广泛,从历史公案到民间传说,从家庭伦理到生活趣事,无所不包,其中最动人的莫过于对底层人物“真性情”的展现,传统剧目《卷席筒》中的地塘板选段“莫跪”,是其中的代表作,故事中,苍娃被诬陷杀害婶母,在公堂上面对不公,他怒斥昏官,唱出“苍娃我本是个苦命人,从小没爹没娘受尽贫”的唱段,开头以散板起兴,旋律低回婉转,如同苍娃的泣血哭诉;中段转入二八板,节奏逐渐加快,“昏官你贪赃枉法害好人,老天爷睁开眼辨个分明”的唱词,配合演员甩袖、顿足的动作,将悲愤与抗争的情绪推向高潮;结尾拖腔长达十余秒,声音由强转弱,似有无限委屈与不甘,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这一选段之所以流传百年,正是因为它唱出了普通人对不公的反抗,对正义的渴望,这种情感跨越时空,永远能引发共鸣。

豫剧地塘板选段

新中国成立后,地塘板选段在内容与形式上不断创新,融入了时代精神,现代豫剧《朝阳沟》中的“上山”选段,就巧妙借鉴了地塘板的风格,银环告别城市,来到农村,唱出“祖国的大地好风光,到处都有青春的力量”,旋律明快活泼,带有浓郁的民歌风味,表现了青年建设农村的热情,演员在表演中融入了锄地、播种等动作,将地塘板的生活化与时代主题结合,既保留了乡土气息,又充满了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新时代地塘板的典范。

地塘板的传承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坚守与创新,从早期的地摊戏艺人,到豫剧剧团的专职演员,再到今天的非遗传承人,他们既是地塘板的继承者,也是传播者,老艺人常说:“地塘板是‘活’的艺术,不能把它锁在箱子里。”为此,当代传承人积极探索:通过进校园、进社区、办培训班等方式,让年轻人了解地塘板;将地塘板元素融入流行音乐、短视频等现代媒介,吸引更多观众关注,豫剧演员小香玉曾将地塘板与摇滚结合,改编《花木兰》选段,用现代节奏演绎传统唱腔,在年轻人中引发热议,让地塘板焕发出新的生机。

地塘板唱腔核心特征与表现内容对应表
板式类别
散板起兴
二八板主体
拖腔收尾
地塘板代表传承人及艺术贡献
张新芳(豫剧常派传人)
唐喜成(豫剧唐派创始人)
小香玉(当代豫剧演员)

FAQs

豫剧地塘板选段

问题1:地塘板选段与其他豫剧板式(如二八板、慢板)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地塘板与二八板、慢板同属豫剧板式,但核心区别在于“生活化程度”和“情感表达方式”,二八板节奏规整,旋律平稳,多用于叙事或抒情,如《花木兰》“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慢板节奏舒缓,旋律婉转,长于表现深沉、细腻的情感,如《秦香莲》“在机房”;而地塘板则更贴近民间口语,节奏自由多变,常融合散板与二八板,情感表达更直接、更浓烈,带有“说唱”特点,多用于表现底层人物的悲愤、抗争或喜悦,如《卷席筒》中苍娃的唱段,语言质朴,情绪外放,充满泥土气息。

问题2:学习演唱地塘板选段时,如何把握其方言韵味?
解答:地塘板的方言韵味是其灵魂,需从“声、韵、调”三方面入手,掌握河南中西部方言的声调特点,中”(zhōng)在方言中常读轻声,“得劲”(dé jìn)的“劲”读去声,“恁”(nèn,你们)的发音带有鼻音,唱词中的“儿化音”“轻声词”要自然融入,小妮儿”“俺家”,尾音要轻且短,模仿口语的亲切感,咬字要“扁”而“实”,避免普通话的圆润,天”(tiān)在方言中读“tiě”,“人”(rén)读“rěn”,字头要用力,字腹要饱满,字尾要快速收住,拖腔中的叹词(如“哎”“呀”)要带有哭腔或笑腔,比如表现悲愤时,“哎”字要拖长,声音从鼻腔发出,带有哭音;表现喜悦时,“呀”字要轻快,声音上扬,模仿民间说唱的语气,这样才能唱出地塘板的“乡土味”和“真情实感”。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