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豫剧高洁还活着吗

豫剧高洁已经于2023年6月12日因病逝世,享年89岁,作为豫剧界的代表性人物之一,高洁先生的艺术生命与豫剧这门古老剧种的传承发展紧密相连,虽斯人已逝,但她的艺术精神与作品依然在舞台上被传唱,豫剧这门艺术本身也仍在以蓬勃的生命力延续着。

豫剧高洁还活着吗

高洁先生原名高桂枝,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是豫剧“常派”艺术的优秀传人,国家一级演员,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她自幼受豫剧艺术熏陶,12岁考入开封市豫剧团,师从豫剧大师常香玉,深得“常派”艺术精髓,在长达70余年的艺术生涯中,她不仅继承了“常派”刚健明亮、富于激情的演唱风格,更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细腻含蓄、端庄大气的表演特色,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其代表剧目包括《秦香莲》《穆桂英挂帅》《桃花庵》《花木兰》等,其中在《秦香莲》中饰演的秦香莲,以其“陈世美负心,秦香莲苦命”的悲情演绎,成为豫剧史上的经典角色,那句“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唱段,至今仍是豫剧爱好者传唱不衰的佳作。

高洁的艺术成就不仅体现在舞台表演上,更在于她对豫剧艺术的传承与推动,作为“常派”传人,她始终秉持“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信念,在艺术上精益求精,在唱腔上,她将“常派”的豫东调与豫西调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越的本色,又融入了婉转抒情的细腻,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表演上,她注重“以情带声,声情并茂”,通过眼神、身段、念白等细节刻画人物内心,使角色鲜活立体,她还积极投身豫剧教育,先后在河南省戏曲学校、郑州市豫剧团担任教师和艺术指导,培养了一批优秀青年演员,为豫剧事业的薪火相传倾注了大量心血。

高洁先生的离世,无疑是豫剧界的一大损失,但豫剧这门艺术并未因此“消亡”,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在当代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从传承体系来看,豫剧已形成了老中青梯次分明的人才队伍:以虎美玲、小香玉、李金枝等为代表的“中生代”艺术家仍在坚守舞台,以杨历明、汪荃珍等为代表的青年演员正迅速崛起,他们通过拜师学艺、院校培养等方式,将包括高洁艺术在内的传统技艺薪火相传,从艺术创新来看,当代豫剧人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积极拥抱时代,创排了《焦裕禄》《红旗渠》《银杏树下》等一批反映现实生活、彰显时代精神的现代戏,以及新版《穆桂英挂帅》《花木兰》等新编历史剧,既吸引了年轻观众,又拓展了豫剧的表现边界,从传播渠道来看,豫剧早已突破剧场的局限,通过短视频平台、戏曲综艺节目、线上直播等方式走进大众视野,抖音、快手等平台上,豫剧相关话题播放量超百亿次,年轻网友通过“戏腔翻唱”“戏曲变装”等形式爱上豫剧;央视《中国戏曲大会》《青春京剧社》等节目中,豫剧的精彩片段屡获好评,展现出跨越年龄层的吸引力。

豫剧高洁还活着吗

以下是高洁先生部分代表剧目及其艺术特色概览:

剧目名称 扮演角色 艺术特色 社会影响
《秦香莲》 秦香莲 唱腔悲愤深沉,表演刚柔并济,将秦香莲的悲苦与坚韧刻画入木三分 豫剧经典剧目,被誉为“豫剧悲剧代表作”,成为戏曲院校教学范本
《穆桂英挂帅》 穆桂英 融合“常派”的豪迈与女将军的英姿,唱腔高亢激越,身段利落大方 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塑造了豫剧舞台上最具代表性的巾帼形象之一
《桃花庵》 陈妙常 唱腔婉转细腻,表演含蓄典雅,展现闺门旦的温婉与深情 豫剧“软功”代表作,成为闺门旦行当的标杆剧目
《花木兰》 花木兰 结合“常派”的阳刚与女扮男装的俏皮,唱腔兼具英气与柔情 1951年常香玉大师为抗美援朝捐献飞机的代表性剧目,高洁的演绎传承了其精神内核

豫剧的“活着”,不仅在于舞台上的演出与传承,更在于它已融入河南人的文化基因,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标识,无论是乡村庙会、城市剧场,还是学校课堂、社区活动,豫剧始终以鲜活的形态存在于人们的生活中,高洁先生虽已离去,但她留下的艺术作品、培养的戏曲人才、坚守的艺术精神,都在为豫剧的传承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动力,正如豫剧中所唱“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豫剧这门历经数百年沉淀的艺术,正以崭新的姿态在新时代绽放光彩。

相关问答FAQs

豫剧高洁还活着吗

Q1:豫剧高洁的艺术风格对后世有哪些影响?
A1:高洁先生的艺术风格对后世影响深远,她在“常派”基础上形成的“刚柔并济、细腻传神”的表演风格,为豫剧闺门旦、青衣行当树立了标杆,其“以情带声”的演唱理念被后辈演员广泛传承,她塑造的秦香莲、穆桂英等经典角色,成为戏曲教学的重要范本,青年演员通过研习她的剧目掌握人物塑造技巧,她对豫剧教育的投入,培养了众多戏曲人才,直接推动了豫剧艺术薪火相传,其“戏比天大”的职业精神更成为激励戏曲工作者的座右铭。

Q2:当代豫剧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实现“活态传承”?
A2:当代豫剧通过多维度创新吸引年轻观众,实现“活态传承”:一是内容创新,创排反映当代生活、贴近年轻人价值观的现代戏,如《焦裕禄》《银杏树下》等,让豫剧讲述“中国故事”;二是形式创新,将豫剧元素与流行音乐、舞蹈、短视频等结合,如“戏腔+电子音乐”的改编、戏曲变装视频等,打破传统舞台边界;三是传播创新,通过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戏曲账号,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让年轻人近距离感受豫剧魅力;四是人才培养,加强院校与剧团合作,推行“名师带徒”机制,培养既懂传统又懂创新的复合型戏曲人才,这些举措让豫剧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同时,焕发出新的时代活力。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