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舞台上,《穆桂英挂帅》的“挂帅出征”一场,总在鼓号齐鸣中掀起高潮,大幕拉开,并不见实景,只以天幕为纸,淡墨扫出边关的苍茫——远山如黛,残阳似血,几株枯树斜斜戳在舞台右侧,枝桠间悬着一面半旧的“宋”字大纛,被台侧鼓风机吹得猎猎作响,台中设虎皮交椅,配虎头案,案上镇纸、令箭、帅印分列两侧,两侧立着执戟持盾的军士,红缨在静默中微微颤动,整个军营肃杀之气,未闻人声已先夺人心魄。
忽闻台侧一阵急促的锣鼓点——“仓才仓才七才仓”,由缓入急,如骤雨敲窗,穆桂英自上场门旋身而出,这一亮相,便震得满场寂静,她头戴银灰绣珠凤冠,顶束雉尾,额前垂珠排苏,随着她微微侧头的动作轻晃,折射出细碎寒光,身着湖蓝蟒袍,袍上用金线绣着九条盘龙,龙口含珠,在舞台灯光下流转着暗金的光泽;腰束玉带,悬佩剑,剑鞘嵌红宝石,随着她脚步的挪移轻轻叩击着腰甲,发出清脆的“叮当”声,足登厚底虎头靴,每一步都踩在锣鼓的“八大仓”上,稳健如钉,却又不失女性的灵动——这便是京剧“步法”的精妙,穆桂英的台步,既要有元帅的威严,又需保留女将的飒爽,她走“圆场”时,袍袖微扬,雉尾不散,仿佛脚下生风,人已从辕门疾行至点将台前。
她并未立刻落座,而是立于虎皮椅侧,目光如电,扫过全场,这眼神的运用,京剧谓之“眼法”,穆桂英的眼神先凝案上帅印,再掠两侧军士,最后定格于台前,带着审视,带着期许,更带着挂帅前的决绝,文场胡琴起调,一段西皮导板如裂帛般响起——“穆桂英甲胄在身挂了帅”,唱腔高亢处,雉尾随声抖动,几乎与头顶的珠冠齐平;转至慢板时,她又轻抚帅印,指尖在金印上缓缓摩挲,唱词“想起了杨家将满门忠烈”,声音陡然转沉,眼角似有泪光闪过,却又被她猛地眨眼逼回——这一“收”一“放”,将她对杨家将的敬重、对朝廷的怨怼、对出征的慨叹,尽融于眼神与唱腔的转折中。
念白更是穆桂英性格的点睛之笔,当她接过令箭,转身面对众将,开口便是京白:“众将官!”三字斩钉截铁,如惊雷炸响,众将齐刷刷抱拳:“在!”她抬手一指帅台:“此番挂帅,扫平西夏,保我大宋江山!”“扫平”二字,咬字如喷吐火舌,配合一个“亮相”——左脚前踏,右手持令箭直指前方,雉尾向右甩成一道弧线,蟒袍的衣袖被带起,露出内衬的红色衬里,像一团燃烧的火,这便是京剧“做”中的“身段”,每一个动作都需有“戏”,穆桂英的“指天画地”,不仅是命令,更是她巾帼不让须眉的宣言。
武戏段落更是将场面推向顶峰,当她下令“校场点兵”,台侧鼓声骤密,如万马奔腾,四龙套手持门旗从两侧疾跑而上,在台中站成两列,穆桂英一个“鹞子翻身”跃上点将台,手中令旗一挥,龙套齐声喝彩,随即开始“趟马”表演——她模拟骑马动作,时而勒马扬鞭,时而俯身冲杀,手中的马鞭在空中甩出脆响,厚底靴踩着“急急风”的锣鼓点,绕场三周,每一步都踏在观众的心跳上,高潮处,她与老将杨宗保(由武生扮演)过招,两人兵刃相击,“铛铛”作响,穆桂英的枪法如游龙戏水,杨宗保的招式似猛虎下山,一来一往间,既有武打的激烈,又有夫妻间的默契——当穆桂英用枪杆轻轻挑开杨宗保的大刀,两人相视一笑,那笑中带着嗔怪,带着亲昵,瞬间让紧张的战场有了温度,也让人看到了“穆桂英”作为“女人”的一面,而非符号化的“女英雄”。
灯光的运用也为场面增色不少,当穆桂英独白时,舞台顶光聚焦于她,周遭渐暗,突出她内心的挣扎;当众将齐声呼应时,灯光骤然铺满全场,暖黄色的光晕照在蟒袍的金线上,照在将士们坚毅的脸上,营造出“众志成城”的氛围;而武戏段落,则用冷光追随她的身影,在枪尖与刀刃上折射出寒星点点,杀气毕现。
舞台元素 | 具体呈现 | 艺术效果 |
---|---|---|
舞台布景 | 天幕写意山水、“宋”字大纛、虎皮帅椅、军士阵列 | 以虚代实,营造军营肃杀与边关苍茫,突出京剧“写意”美学 |
人物装扮 | 雉尾凤冠、九蟒五爪蓝蟒、玉带佩剑、厚底虎头靴 | 兼具威严与柔美,色彩与纹样暗合人物身份(皇家气韵与女将英姿) |
动作程式 | 圆场、亮相、鹞子翻身、趟马、枪法对打 | “步法”“身法”融合人物性格,稳健中见灵动,武打中显情韵 |
唱腔念白 | 西皮导板/慢板(高亢转沉郁)、京白(斩钉截铁) | 唱腔抒发内心,念白推进剧情,声腔变化展现人物矛盾与决心 |
音乐锣鼓 | 文场胡琴托腔、武场“急急风”“八大仓”配合动作、兵刃撞击声 | 锣鼓点控制节奏,胡琴烘托情绪,文武场交替强化戏剧张力 |
灯光效果 | 顶光聚焦、全场暖光、冷光追身 | 通过光影明暗与冷暖,突出人物主体,渲染不同情境下的氛围(独白、合议、激战) |
这场面看罢,穆桂英的形象已深深烙印在观众心中——她不是高不可攀的女神,而是有血有肉的巾帼:她会在抚印时想起杨家将的悲壮,会在与丈夫对招时流露柔情,更会在令旗挥舞时喊出“保我大宋江山”的豪言,京剧的妙处,正在于用“程式”的框架,装进“生活”的细节,让百年前的穆桂英,至今仍能在舞台上,骑着战马,从历史的尘埃中向我们奔来,带着一身银甲,满腔热血。
FAQs
问:京剧《穆桂英挂帅》中,穆桂英的“雉尾”扮相有何特殊含义?
答:雉尾,即京剧演员盔头上装饰的野鸡尾毛,又称“雉翎”,是武将或英气人物的重要标识,穆桂英作为女帅,头戴雉尾不仅彰显其年轻将领的骁勇(如《群英会》周瑜、《吕布与貂蝉》吕布也用雉尾),更通过雉尾的动态(如随唱腔、动作抖动、甩动)辅助表演,增强人物气势与眼神的表现力——亮相”时雉尾甩成弧线,可强化角色的威严;情绪激动时雉尾颤动,则能外化内心的激荡,这种“一物多用”的装饰,正是京剧“以形写神”的美学体现。
问:京剧场面中,“锣鼓点”如何配合人物动作与情绪?
答:锣鼓点是京剧的“骨架”,不同节奏的锣鼓点对应不同的动作与情绪,以穆桂英“挂帅”为例:“急急风”表现紧张或急促(如出征前的号角);“八大仓”配合亮相或重拍动作(如穆桂英踏步站定时的鼓点);“四击头”则用于重要动作前的铺垫(如她持令旗挥出前的“铙钹一击”),增强爆发力,文场胡琴与武场锣鼓相辅相成,唱腔悠扬时胡琴为主,动作激烈时锣鼓突出,共同形成“唱念做打”的节奏韵律,让观众通过听觉直观感受戏剧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