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豫剧家马金凤,是中国当代豫剧艺术史上的一座丰碑,被尊为“豫剧皇后”“洛阳牡丹”,她以近一个世纪的艺术生涯,将豫剧豫东调的阳刚之美与女性角色的细腻情感熔于一炉,创造了独具特色的“金派”艺术,成为豫剧帅旦行当的集大成者,她的唱腔高亢激越如黄河奔涌,表演英姿飒爽似穆桂英出征,不仅让豫剧从中原大地走向全国,更使其成为传播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
马金凤1922年出生于河南省洛阳市一个贫苦家庭,本名马儁卿,自幼家境贫寒,8岁随父卖艺求生,10岁时被商丘著名豫剧演员马双枝看中,收为徒弟,正式踏入梨园行,初学老旦和闺门旦,因嗓音条件出众,音域宽广,后专攻帅旦(以扮演女将、女帅为主的行当),科班学艺期间,她刻苦练功,冬练三九,夏练三伏,腿踢肿了不喊疼,唱哑了嗓子不休息,打下了坚实的唱念做打基础,13岁首次登台演出《老宋下山》,便以清亮的嗓音和生动的表演赢得观众喝彩,此后,她在豫东、皖北、鲁南一带流动演出,逐渐积累了《花木兰》《穆桂英挂帅》《对花枪》等数十部剧目,形成了初步的艺术风格。
新中国成立后,马金凤的艺术迎来了春天,1950年,她加入洛阳豫剧团(后更名为河南省豫剧三团),任团长,在党的文艺方针指引下,她积极参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改编,将原本情节简单、唱腔朴素的《花木兰》进行创新,融入豫东调的高亢与祥符调的圆润,塑造出一位忠孝两全、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形象,1956年,该剧参加河南省首届戏曲汇演,荣获一等奖,马金凤的名字响彻中原,1959年,她主演的电影《花木兰》上映,其演唱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谁说女子享清闲”等唱段风靡全国,豫剧从此成为全国性的大剧种,这一年,她应邀进京演出,毛泽东、周恩来等党和国家领导人多次观看并亲切接见,周恩来总理赞誉她的表演“有大家风范”。
马金凤的艺术成就,离不开她对豫剧唱腔与表演的不断创新,她的唱腔被誉为“大金嗓”,特点鲜明:高亢而不失柔美,奔放而蕴含深情,在继承豫东调“大腔大口”“吐字铿锵”的基础上,她吸收了京剧、河北梆子等剧种的演唱技巧,将声音的爆发力与气息的控制力完美结合,形成“起音高、行腔稳、收音满”的独特风格,穆桂英挂帅》中的“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开头一句便如平地惊雷,气势磅礴,随后“想当年桃花马上威风凛凛”“脱了这战袍,脱了这甲胄”等唱段,又转为深情婉转,将穆桂英年迈挂帅时的复杂心境——既有对朝廷的失望,又有保家卫国的决绝——演绎得淋漓尽致,在表演上,她注重“以形传神”,无论是花木兰的乔装从军,还是穆桂英的辕门挂帅,或是姜桂芝的《对花枪》,都通过精准的眼神、利落的身段和富有韵味的念白,塑造出有血有肉、性格鲜明的舞台形象,她常说:“演戏不是演行当,是演人物。”为了演好穆桂英,她特意观察老年妇女的步态和神态,将“老旦的稳”与“武生的帅”融为一体,创造出“帅旦”表演的典范。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马金凤始终致力于豫剧的传承与发展,她一生收徒传艺,弟子遍及全国,柏青、刘冰、潘玉珂等均成为豫剧界的中坚力量,她不仅传授技艺,更传递“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艺术精神,晚年虽年事已高,仍坚持参与青年演员的培养,亲自指导排练新剧目,甚至登台示范唱腔,她常说:“只要还能开口,就要为豫剧唱下去。”2008年,86岁的她应邀在中央电视台“非遗”晚会上演唱《穆桂英挂帅》,虽嗓音已不如年轻时清亮,但那份对艺术的执着与热爱,依然感染了无数观众,2021年5月7日,马金凤在洛阳逝世,享年99岁,噩耗传来,无数戏迷和文艺界人士缅怀这位“豫剧常青树”,她留下的艺术财富,成为豫剧永不褪色的瑰宝。
马金凤的艺术生涯,不仅是个人的奋斗史,更是豫剧从地方戏走向全国、从传统走向现代的缩影,她以卓越的艺术成就,提升了豫剧的文化地位,让“河南梆子”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符号;她以无私的奉献精神,培养了大批豫剧人才,为豫剧的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正如她所塑造的花木兰一样,她用自己的生命,诠释了“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与担当,也为中国戏曲艺术的发展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马金凤的“金派”艺术对豫剧发展有何贡献?
解答:金派艺术以“大金嗓”唱腔和“帅旦”表演为核心,丰富了豫剧旦角行当的表现力,它将豫东调的高亢激昂与祥符调的细腻婉转融合,打破了传统豫剧唱腔的单一性,形成了刚柔并济、声情并茂的风格,推动了豫剧从地方小戏向全国性大剧种的转变,马金凤通过《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的创新,将传统题材与现代审美结合,为豫剧的现代化发展提供了范例,对豫剧的传播与传承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问题2:马金凤为何能被尊为“豫剧皇后”?
解答:马金凤被尊为“豫剧皇后”,源于她在艺术成就、行业影响和文化传承上的卓越贡献,在艺术上,她塑造的花木兰、穆桂英等经典形象深入人心,唱腔独树一帜,表演技艺精湛,成为豫剧帅旦的标杆;在影响上,她的艺术足迹遍布全国,通过电影、电视等媒介让豫剧走向大众,提升了豫剧的全国知名度;在传承上,她一生致力于培养后辈、弘扬豫剧精神,为豫剧艺术的延续注入了生命力,这些综合因素使她成为豫剧界公认的“一代宗师”,故被尊为“豫剧皇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