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叶帆戏曲社花中君子所指为何?演绎何种经典故事?

叶帆戏曲社成立于2015年,最初由高校戏曲爱好者自发组建,如今已发展成为一支集传承、创新、普及于一体的专业社团,社团以“以戏传情,以艺载道”为宗旨,始终将“花中君子”作为核心文化符号,既取梅、兰、竹、菊“四君子”的品格寓意,又通过经典剧目将这些精神具象化,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生,社团成员涵盖老、中、青三代,既有退休戏曲演员担任艺术指导,也有青年学生承担编剧、舞美等工作,形成了“传帮带”的良性循环,多年来,叶帆戏曲社不仅在校内开展戏曲工作坊、经典剧目赏析会,更走进社区、剧院、乡村,累计演出超200场,观众达10万人次,成为连接传统与大众的重要桥梁。

叶帆戏曲社花中君子

“花中君子”在叶帆戏曲社的艺术表达中,既是剧目主题,也是精神内核,传统戏曲中,梅、兰、竹、菊常被赋予人格化象征,社团精选经典剧目,通过角色塑造传递君子品格,为让观众更直观理解“花中君子”的寓意,社团整理出代表性剧目及角色对应关系,形成清晰的“花-人-品”文化脉络:

花中君子 代表剧目 核心角色 品格寓意 经典唱段/桥段
《红梅记》 李慧娘 傲雪凌霜、不畏强权 “红梅花开铮铮骨”
《梁祝》 祝英台 幽雅高洁、坚守真情 “十八相送诉衷肠”
《十五贯》 况钟 虚心有节、刚正不阿 “访鼠测夜显智勇”
《贵妃醉酒》 杨玉环 淡泊从容、傲骨不屈 “海岛冰轮初转腾”

这些剧目不仅是舞台上的经典,更是社团成员践行“花中君子”精神的生动教材。《红梅记》中李慧娘面对奸臣贾似道的威逼利诱,始终坚守正义,最终以红梅之魂惩恶扬善,排练时,青年演员需反复揣摩“梅”的意象,从唱腔的刚劲到身段的挺拔,无不体现“傲骨”二字;《十五贯》中况钟“况青天”的形象,则要求演员在演绎中融入“竹”的中正与坚韧,眼神中需有“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坚定。

在剧目传承与创新中,叶帆戏曲社既坚守传统本真,又融入时代审美,老艺术家们严格遵循“口传心授”的教戏方式,确保唱腔、身段的纯正;青年团队则在剧本、舞美上大胆尝试,如将《梁祝》中的“化蝶”场景用全息投影技术呈现,让传统爱情故事更具现代感;针对年轻观众,社团创作了“花中君子”主题戏曲快闪,在校园广场、商业街用流行音乐改编经典唱段,吸引大批“路人粉”关注,这种“老戏新唱”的模式,让“花中君子”的精神不再局限于舞台,而是成为年轻人可感知、可参与的文化符号。

叶帆戏曲社花中君子

社团的日常排练更是一场关于“花中君子”精神的修行,冬练三九时,练功房里学员们压腿、踢腿的身影,如“竹”般坚韧不拔;夏练三伏时,演员们顶着高温反复打磨身段,汗水浸透戏服仍精益求精,恰似“梅”的傲雪精神,去年疫情期间,社团无法线下排练,便发起“云上戏社”活动,成员们通过视频共同学唱“四君子”主题唱段,老艺术家在线纠正唱腔,青年学员分享心得,这种跨越年龄的协作,正是“兰”的“同心同德”品格的体现。“花中君子”已融入社团的每个细节:练功房墙上悬挂着梅兰竹菊水墨画,演出服以四君子图案为纹饰,甚至社团公众号的推文排版,都暗含“四君子”的色彩搭配——梅红、兰青、竹翠、菊黄。

叶帆戏曲社以“花中君子”为媒,不仅传承了戏曲艺术,更传递了中华民族的精神密码,当《红梅记》的唱腔响起,观众看到的是正义的凛然;《梁祝》的旋律流转,感受到的是真情的永恒;《十五贯》的鼓点铿锵,体会到的是担当的力量;《贵妃醉酒》的水袖翩跹,领悟到的是从容的气度,这些“花中君子”的形象,早已超越角色本身,成为照亮人心的精神火炬,叶帆戏曲社将继续深耕“花中君子”文化,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的土壤中,如梅兰竹菊般绽放出更绚烂的光彩。

FAQs
问:叶帆戏曲社为何选择“花中君子”作为核心文化符号?
答:“花中君子”(梅兰竹菊)是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象征,分别代表傲骨、高洁、气节、淡泊,与戏曲艺术传递的价值观高度契合,社团选择这一符号,既希望通过经典剧目让观众直观感受君子品格,也以此激励成员在艺术追求中坚守初心。“花中君子”具有普世的文化认同感,能帮助不同年龄、背景的观众理解传统戏曲的精神内核,实现文化的有效传播。

叶帆戏曲社花中君子

问:年轻学员如何通过参与社团活动理解“花中君子”精神?
答:年轻学员主要通过“角色代入”和“实践践行”两种方式理解“花中君子”精神,在排练剧目时,学员需深入揣摩角色性格——如饰演李慧娘需体会“梅”的不屈,饰演况钟需感受“竹”的正直,这一过程让抽象精神具象化,在日常社团活动中,学员们共同克服排练困难、互相学习技艺,则直接践行了“兰”的互助、“菊”的坚韧,许多学员表示,通过参与社团,不仅学会了戏曲技巧,更在潜移默化中形成了正直、坚韧、谦逊的品格,“花中君子”精神已成为他们成长路上的重要指引。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