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庆军是豫剧界备受推崇的老生演员,从艺三十余载,以扎实的唱功、饱满的表演和扎根基层的情怀,成为河南乡村戏曲舞台上的“常客”,近年来,他积极响应国家文化惠民工程号召,带领团队深入田间地头,把一场场原汁原味的豫剧演出送到村民家门口,让传统戏曲在乡村振兴的土壤中焕发新生。
每到一处,谢庆军团队的“下乡戏台”总是格外热闹,戏台常常搭在村头的大槐树下、晒谷场或学校操场,简单的幕布、几盏射灯,便是全部的“舞台装备”,村民们早早搬着小板凳、马扎来占位置,老人拄着拐杖坐在前排,孩子们追着戏台跑,连邻村的乡亲也骑着电动车、开着农用车赶来,演出前,谢庆军总会和村民唠家常:“大爷大妈,今儿个想听啥?《辕门斩子》还是《七品芝麻官》?”一句接地气的问候,瞬间拉近距离,他主攻的文武老生戏,如《诸葛亮吊孝》中的悲怆、《四郎探母》中的苍凉,总能精准戳中观众的情感共鸣,台下叫好声、掌声此起彼伏,连演三场都不散。
为了让戏曲更“贴地气”,谢庆军团队在剧目编排上颇费心思,除了保留《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选段,还专门创作反映乡村生活的新戏,村头小事》讲邻里调解,《丰收谣》唱乡村振兴,用方言俚语、田间地头的场景让村民看得懂、有共鸣,去年秋天在豫东周口李寨村,演到“老支书带领大家修水渠”的情节时,台下一位白发老汉抹着眼泪说:“这不就是俺村王支书嘛!”演出间隙,谢庆军还教孩子们唱豫剧片段,十岁的小芳跟着学唱“刘大哥讲话理太偏”,有板有眼,引得村民阵阵欢笑。
近三年,谢庆军团队的下乡足迹遍布河南18个地市,演出超120场,覆盖200余个行政村,惠及群众超30万人次,这些演出不仅丰富了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更成为连接城乡文化的桥梁,不少年轻人看完戏后,开始跟着父母学唱豫剧;村里的文艺队也受此启发,把戏曲元素融入广场舞,传统文化在乡村悄然“活”了起来。
谢庆军常说:“戏是演给老百姓看的,离开了观众,戏就没了根。”他的下乡之路,正是无数戏曲人扎根基层、传承文脉的生动写照,让豫剧这朵“中原奇葩”,在乡村振兴的画卷中越开越艳。
相关问答FAQs
-
问:豫剧下乡演出如何解决偏远地区“看戏难”的问题?
答: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剧团公益演出”模式,整合文化惠民资金,组织专业院团和民间文艺团体深入偏远村镇;同时建立“群众点单、剧团接单”机制,提前收集村民剧目需求,确保演出内容贴合群众喜好;还利用流动舞台车、线上直播等方式,扩大覆盖面,让偏远地区群众也能共享文化成果。 -
问:谢庆军团队下乡演出时,如何平衡传统剧目的“老味道”与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答:采取“经典为基、创新为翼”的策略:一方面保留《朝阳沟》《秦香莲》等经典剧目的核心唱段和表演程式,满足老戏迷的情怀;另一方面创排反映新时代乡村生活的小戏、现代戏,如《山乡情》《好村官》,融入短视频、情景剧等元素,用通俗易懂的故事和年轻化的表达吸引观众,实现传统与创新的有机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