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福礼是豫剧界公认的“大红脸”代表性艺术家,以其醇厚高亢的唱腔、刚毅豪放的表演和深入人心的角色塑造,成为豫剧唐派(唐喜成)艺术的重要传承者与发扬者,在豫剧生行中,“大红脸”专工忠勇刚直的正面男性角色,如李世民、杨六郎、包拯等,这类角色要求演员兼具帝王将相的威严与平民百姓的质朴,唱腔需激越挺拔,表演需大开大阖,于福礼恰好将这一行当的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被观众誉为“豫剧大红脸的一面旗帜”。
于福礼艺术生涯与艺术成就
于福礼出生于1945年,河南郑州人,自幼酷爱戏曲,12岁考入河南省戏曲学校(今河南艺术职业学院),师从豫剧名家唐喜成、王润元等主攻文武生,尤其专攻“大红脸”行当,在校期间,他刻苦钻研唱腔与表演,以扎实的功底和过人的天赋脱颖而出,1966年毕业后分配至河南省豫剧三团(原河南省歌剧团),后调入河南省豫剧一团,成为剧团的核心演员,从艺60余年来,他深耕舞台,塑造了众多经典角色,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成为豫剧“唐派”大红脸艺术的重要传承人。
表演艺术特色
于福礼的表演艺术以“唱、念、做、打”的和谐统一见长,尤其唱腔独具匠心,作为唐派艺术的传人,他深得唐喜成“二本腔”(假声)的精髓,嗓音高亢嘹亮,音域宽广,且兼具“脑后音”“擞音”等技巧,唱腔既有金石之声的刚劲,又有行云流水的流畅,在吐字上,他注重“字正腔圆”,以“豫东方言”为基础,将生活化的语言与戏曲化的念白相结合,既通俗易懂又不失韵味;在表演上,他强调“以形传神”,无论是帝王将相的威仪,还是忠臣良将的悲愤,都能通过眼神、身段、台步精准传达,形成“威猛中见细腻,豪放中含深情”的表演风格,他饰演的李世民,既有“君临天下”的霸气,又有“爱民如子”的仁厚;饰演的杨六郎,既有“忠君报国”的刚毅,又有“家国情怀”的深沉,角色塑造立体丰满,令人过目难忘。
代表剧目与经典角色
于福礼的代表剧目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其中以大红脸行当的剧目最为经典,传统戏中,他主演的《三哭殿》堪称“教科书级”作品,饰演的李世民在“劝嫁”“哭殿”等场次中,通过“二本腔”的跌宕起伏和身段的变化,将帝王对女儿的疼惜与对朝纲的维护展现得淋漓尽致,金牌召来银牌宣,金牌银牌到御前”的唱段,成为豫剧舞台上的“名角段”,至今被戏迷传唱。《辕门斩子》中他饰演的杨六郎,面对佘太君的求情、焦赞的闯帐,既坚守军法又心怀亲情,唱腔“杨延昭坐帐中怒气不息”高亢激越,表演刚柔并济,被誉为“活杨六郎”。《血溅乌纱》中他饰演的严天明,清正廉明,不畏权贵,在“三勘蝴蝶梦”等场次中,通过细腻的念白和沉稳的身段,塑造了一位铁面无私的清官形象,在新编历史剧《大河谣》中,他饰演治水英雄禹,突破了大红脸“脸谱化”的表演,融入了更多人文情怀,展现了艺术家的创新精神。
传承与影响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于福礼不仅致力于舞台表演,更将传承艺术视为己任,他收徒十余名,其中李宏图、陈小成等已成为豫剧界的中坚力量,其艺术风格通过弟子得以延续,他还参与编撰《豫剧唐派唱腔选集》,录制《于福礼豫剧经典唱腔专辑》,为豫剧大红脸艺术的留存与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晚年,他仍活跃在舞台与教学一线,走进校园、社区开展戏曲普及活动,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和喜爱豫剧艺术,2019年,他获得“豫剧终身成就奖”,这一荣誉既是对他个人艺术生涯的肯定,也是对豫剧大红脸艺术价值的认可。
于福礼基本信息简表
项目 | |
---|---|
本名 | 于福礼 |
出生年份 | 1945年 |
籍贯 | 河南郑州 |
行当 | 豫剧生行(大红脸) |
师承 | 唐喜成、王润元等 |
代表剧目 | 《三哭殿》《辕门斩子》《血溅乌纱》《大河谣》等 |
艺术风格 | 唱腔高亢激越,表演刚毅豪放,兼具唐派“二本腔”精髓与角色塑造的细腻 |
主要荣誉 |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豫剧)代表性传承人、“豫剧终身成就奖”等 |
社会职务 | 曾任河南省豫剧一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等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豫剧“大红脸”与其他生行(如老生、小生)的主要区别是什么?
解答:豫剧生行按年龄、身份和表演特点分为老生(中老年男性,如诸葛亮)、小生(青年男性,如梁山伯)、大红脸(中青年忠勇刚直男性,如李世民)等。“大红脸”的核心特点是“忠勇刚正”,角色多为帝王将相、忠臣良将,唱腔以“二本腔”(假声)为主,高亢挺拔,表演强调“威猛豪放”,区别于老生的“沉稳端庄”和小生的“儒雅俊秀”,于福礼专攻大红脸,正是将这一行当的“忠勇”气质与艺术魅力发挥到极致,成为该行当的标杆人物。
问题2:于福礼在传承唐派艺术时,有哪些创新与突破?
解答:于福礼在传承唐派艺术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他严格遵循唐喜成“二本腔”的发声技巧和“字正腔圆”的演唱原则,保留了唐派艺术“高亢激越、质朴豪放”的精髓;他结合自身嗓音条件和角色需求,对唱腔进行适度优化,如在《大河谣》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使唱腔更具层次感和感染力,他突破大红脸“重唱轻做”的传统,注重表演的细节刻画,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让角色更加立体鲜活,为豫剧大红脸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