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节作为承载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始终离不开豫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点缀,在众多豫剧表演艺术家中,小香玉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成为河南节舞台上不可或缺的灵魂人物,她的唱段既有传统豫剧的“土”与“韵”,又融入时代气息,让古老艺术在节日氛围中焕发新生。
小香玉作为豫剧大师常香玉的孙女,自幼受豫剧熏陶,深谙豫剧“唱、念、做、打”的精髓,她不仅继承了常派艺术的高亢激越,更在表演中融入个人理解,形成了刚柔并济、细腻真挚的演唱风格,在河南节期间,她的唱段总能精准捕捉节日氛围——无论是春节的热闹欢腾,还是庙会的传统韵味,抑或是文化节庆中的家国情怀,她都能通过唱腔将情感传递给每一位观众,她的表演不仅是技艺的展现,更是中原文化的生动演绎,让不同年龄层的观众都能在唱腔中找到共鸣。
小香玉的经典唱段犹如一颗颗璀璨的明珠,串联起河南节的文化记忆,以下是她部分代表性唱段的赏析:
剧目名称 | 唱段选段 | 艺术特色 | 文化内涵 |
---|---|---|---|
《花木兰》 | “刘大哥讲话理太偏” | 唱腔明快有力,节奏鲜明,融入河南方言的质朴感 | 传递女性自强、保家卫国的精神,契合节日中“家国同庆”的主题 |
《大祭桩》 | “哭楼” | 行腔婉转悲怆,通过真假声转换表现人物内心痛苦 | 展现传统戏曲的悲剧美学,引发观众对忠贞、孝道的共鸣 |
《穆桂英挂帅》 |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 | 气势磅礴,高音区通透,展现巾帼英雄的豪迈 | 弘扬爱国情怀,体现河南人“中”的精神内核 |
《小二姐做梦》 | 选段 | 表演活泼灵动,唱腔俏皮,加入生活化动作 | 贴近百姓生活,展现河南民俗中的乐观与幽默 |
小香玉的唱段之所以能在河南节中广受欢迎,源于她对“情”与“境”的精准把握,在《花木兰》选段中,她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开篇,用河南方言的“侉”味儿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旋律上既有豫剧传统的“豫东调”高亢,又加入口语化的处理,让花木兰的倔强与聪慧跃然眼前,而在《大祭柱》“哭楼”中,她通过“悲情腔”的运用,将黄桂英的委屈与绝望层层递进,唱到“我的父他上京把功求”时,声音哽咽却又字字清晰,台下观众往往潸然泪下,这种“以情带声”的演绎,让传统唱段有了直抵人心的力量。
面对当代娱乐方式的冲击,小香玉并未固守传统,而是在河南节的舞台上大胆创新,她在《穆桂英挂帅》中融入现代音乐元素,用电子合成器烘托“辕门外三声炮”的恢弘气势;在《小二姐做梦》中,加入街舞动作,让传统小旦表演更符合年轻人的审美,这种“老戏新唱”的方式,不仅让老戏迷感受到经典的新意,更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走进剧场,使豫剧在河南节中完成了“代际传递”,她曾说:“豫剧不能只活在博物馆里,要走进年轻人的生活,河南节就是最好的桥梁。”
河南节是民俗与艺术的交汇点,小香玉的唱段则是这一交汇点的“活化石”,从《花木兰》的家国大义,到《小二姐做梦》的市井烟火,她的唱段像一幅幅中原民俗画卷,将河南人的性格、历史、情感浓缩其中,当这些唱段在节日中响起,不仅是对传统文化的致敬,更是对中原精神的凝聚——正如小香玉常说的:“豫剧是河南的根,河南节是舞台,根扎得深,舞台才能越走越远。”
在河南节的锣鼓铙钹中,小香玉的唱段如同一股清泉,既浸润着传统艺术的土壤,又映照着时代的光芒,她的每一次开嗓,都是对豫剧生命的延续,对中原文化的礼赞。
FAQs:
-
问:小香玉的唱段与传统豫剧名家(如常香玉)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答:小香玉在继承常派艺术“大气磅礴、字正腔圆”的基础上,更注重“生活化”与“个性化”表达,常香玉的演唱以“刚”为主,如《红梅赞》中“红岩上红梅开”的高亢激越;而小香玉则刚柔并济,善于在细节处融入情感,如《大祭桩》中“哭楼”的哽咽处理,更贴近现代观众的审美,她还大胆尝试跨界融合,将流行音乐、舞蹈元素融入唱段,拓展了豫剧的表现边界,使传统艺术更具时代感。 -
问:在当代河南节庆活动中,豫剧唱段如何吸引年轻观众?
答:河南节中的豫剧唱段通过“内容创新”与“形式革新”吸引年轻观众,内容上,选取年轻人熟悉的题材,如改编历史故事为青春版剧目,或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豫剧小段;形式上,采用“戏曲+直播”“戏曲+短视频”等传播方式,小香玉曾在河南节期间通过短视频平台教唱豫剧选段,单条视频播放量超千万,在舞台设计中加入灯光、多媒体技术,让传统唱段与现代审美碰撞,让年轻观众感受到“老戏也能很潮”,从而主动走近豫剧、爱上传统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