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战宛城》作为传统武戏的经典剧目,以曹操征讨张绣的战争为背景,融合了武打、唱念与身段表演,踩跷”技艺的呈现尤为引人注目,近年来,京剧《战宛城》踩跷表演在网络上引发热议,相关视频不仅展现了传统京剧的独特魅力,也让更多人关注到这门濒临失传的绝技。
踩跷是京剧旦角表演中的一种传统技艺,起源于清代早期,最初由梆子戏传入京剧,主要用于表现古代女性(尤其是小脚女性)的步态与神韵,所谓“跷”,木质材质,长约三寸,形似高跟鞋但更为纤细,表演时需将脚尖固定在跷板上,用脚趾和脚掌的力量支撑整个身体,配合身段完成行走、奔跑、跌扑等高难度动作,这项技艺对演员的脚部力量、平衡能力和身体控制力要求极高,演员需从幼年开始经过数年严格训练,才能做到踩跷如履平地,同时保持身段的优美与情感的饱满,在《战宛城》中,“踩跷”主要出现在邹氏(张绣之婶)的戏份中,通过这一技艺展现人物的身份、性格与命运走向。
《战宛城》中的踩跷表演,与剧情、人物塑造深度绑定,剧中邹氏作为中年寡妇,身处乱世,既有贵妇的雍容,又有对情感的渴望,最终在战乱中遭遇不幸,演员通过踩跷,将人物的柔弱与挣扎具象化:例如在“思春”一场中,邹氏身着轻罗长衫,踩着跷板轻移莲步,脚步碎而快,配合水袖的翻飞与眼神的流转,既表现了内心的焦灼,又凸显了小脚女性的拘谨与妩媚;而在“逃难”段落中,面对金戈铁马的追兵,演员需在跷板上完成“蹉步”“跪蹉”等急促动作,身体前倾又强自站稳,既展现战乱的惊险,又暗喻人物在命运漩涡中的无力感,这种“以技塑人”的表演方式,让踩跷不再是单纯的炫技,而是成为刻画人物内心的重要手段。
从技术层面看,《战宛城》的踩跷表演堪称对演员身心极限的考验,以下为踩跷技艺的核心要素及在剧中的具体呈现:
技艺要素 | 具体表现 | 艺术效果 |
---|---|---|
跷板控制 | 跷板以布带固定于脚趾与脚掌,演员需通过脚趾发力支撑全身重量,脚跟悬空 | 实现如“寸步”“挪步”等细腻步法,模拟小脚女性的“三寸金莲”步态 |
身段配合 | 腰部保持直立,膝盖微屈,上身随步伐自然摆动,与水袖、发饰形成联动 | 在急促动作中保持身段稳定,展现“动中有静”的古典美学 |
情感表达 | 通过眼神、面部表情与步伐节奏的配合,如惊恐时眼神散乱、步伐踉跄,喜悦时步履轻盈 | 将人物内心情绪外化为可视化的表演,增强剧情感染力 |
武打融合 | 在“城破”等段落中,需踩跷完成“抢背”“僵尸”等跌扑动作,与武打演员的配合需严丝合缝 | 展现人物在极端环境下的挣扎,凸显悲剧色彩 |
近年来,随着短视频平台的兴起,《战宛城》踩跷表演视频在网络上广泛传播,这些视频或为经典演出片段的剪辑,或为青年演员的技艺展示,不仅让戏迷得以重温传统,也让更多年轻人第一次接触“踩跷”这一绝技,视频中,演员踩着跷板完成高难度动作时的稳定与优美,常引发观众“不可思议”的惊叹,进而激发对京剧艺术的好奇,这种“短视频+非遗”的传播方式,打破了传统京剧在剧场传播的局限,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重要桥梁,值得注意的是,踩跷技艺的传承仍面临严峻挑战:因训练强度大、周期长,且存在一定受伤风险,如今能掌握此技艺的演员已寥寥无几,相关剧目也多在“非遗保护”框架下偶尔上演,如何在传承中创新,让这门技艺真正“活”在当下,仍是京剧界需要思考的课题。
相关问答FAQs
Q1:踩跷和京剧中的“跷功”是一回事吗?
A1:两者有联系但略有不同。“踩跷”特指使用木质跷板进行表演的技艺,是“跷功”的核心组成部分;而“跷功”是一个更宽泛的概念,既包含踩跷的技术动作,也包含对人物步态、神韵的整体塑造,有些剧目中演员虽不踩跷,但通过步法、身段模拟小脚女性的姿态,也可称为“跷功”的体现,在传统京剧旦角行当中,“踩跷”主要属于花旦、泼辣旦等行当的表演技巧。
Q2:为什么现在京剧舞台上很少看到踩跷表演了?
A2:原因主要有三:一是训练难度大,演员需从童年开始练习,通过“压脚”“踢腿”等训练强化脚部力量,过程艰苦且淘汰率高;二是审美观念变化,随着时代发展,小脚女性逐渐退出历史舞台,现代观众对“踩跷”的接受度降低,部分剧目改为不踩跷的“跷功”表演或直接取消;三是传承断层,老一辈踩跷艺术家年事已高,而年轻演员因职业发展、安全顾虑等因素,少有人愿意专攻此技,尽管如此,踩跷仍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被保护,偶尔在传统戏专场或非遗展演中亮相,成为京剧艺术的“活化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