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女儿上坟》作为传统经典剧目,其第一集以细腻的情感刻画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拉开了故事的序幕,故事背景设定在清末民初的河南农村,围绕主人公“李桂英”的身世与遭遇展开,通过“上坟”这一核心事件,将封建家庭中的伦理矛盾、母女深情与个人命运紧密交织,为后续情节埋下伏笔。
开篇即以凄婉的豫剧唱腔引入,时值清明时节,细雨霏霏,年方十六的李桂英手提竹篮,内装供品,独自走在乡间小路上,她身着一身洗得发白的粗布衣裳,腰间系着旧布裙,脚步蹒跚却坚定,眉宇间藏不住哀伤与倔强,原来,李桂英幼年丧母,父亲李老汉在妻子去世后不久,经媒婆撮合娶了寡妇王氏为妻,王氏带来一个与前夫所生的儿子,进门后便对桂英百般刁难,家中大小事务皆由她操持,而桂英不仅要忍受继母的冷眼,还要照顾年迈的父亲和年幼的异母弟弟,生活苦不堪言。
这一集的核心情节是李桂英偷偷为生母上坟,封建礼教中,庶出子女未经继母允许不得擅自祭拜生母,但桂英心中对母亲的思念日益浓烈,终于趁着继母回娘家探亲的机会,瞒着父亲跑到了母亲的坟前,坟地位于村后荒坡,几丛枯草在风中摇曳,一块简陋的青石墓碑上刻着“爱妻之墓”四字,字迹已有些模糊,桂英跪在坟前,将篮中的馒头、水果一一摆好,点燃三炷香,泪水再也忍不住,顺着脸颊滑落。
一段经典的豫剧唱段响起,桂英的唱腔时而低回婉转,时而悲愤激昂:“娘啊,女儿想您想断肠,今日坟前来祭奠,您走时女儿才三岁,不懂啥叫痛和伤;如今女儿长大了,没了娘的苦处向谁讲?继母她心比蛇蝎狠,把女儿当牛马使唤忙,白天纺线到深夜,粗茶淡饭难果腹,寒冬腊月无棉衣,夏夜蚊子叮满身,娘啊,您在天之灵有灵,为何不来佑女儿,让她少受些冤枉气……”唱词朴实无华,却字字泣血,将一个孤女在封建家庭中的悲惨遭遇和对母亲的深切思念展现得淋漓尽致。
正当桂英哭得伤心时,父亲李老汉突然出现在坟地,原来,王氏回娘家途中听邻居说桂英跑出来上坟,便故意向李老汉告状,称桂英“不安分守己,背地里咒继母”,李老汉半信半疑,顺着路寻来,恰好撞见女儿跪在坟前痛哭,李老汉本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对桂英虽有怜悯,但惧内懦弱,常年受王氏挑拨,对女儿的关心甚少,他见女儿哭得双眼红肿,又气又急,斥责道:“你这丫头,不守妇道,竟敢背着你继母来给你娘上坟,不怕她生气吗?”桂英抬起头,倔强地看着父亲:“爹,娘是女儿亲娘,女儿祭奠亲娘有何错?继母她……她根本不把女儿当人看!”李老汉闻言,沉默片刻,叹了口气,终究还是拉起桂英说:“走吧,回家去,让你继母知道了又该闹了。”
父女俩一前一后走在回家的路上,桂英的背影在细雨中显得格外单薄,这一集在李桂英无助的眼神和渐行渐远的背影中结束,为后续她与继母的激烈冲突、以及可能的命运转折埋下了伏笔,整个故事通过“上坟”这一日常事件,折射出封建伦理对人性的压抑,也展现了底层女性在苦难中坚守亲情的坚韧。
相关问答FAQs
Q1:《女儿上坟》1集中,李桂英上坟时唱的豫剧唱段有什么特点?
A1:李桂英的唱段以豫剧“祥符调”为基础,唱腔悲凉婉转,富有感染力,唱词采用河南方言,口语化且贴近生活,如“把女儿当牛马使唤忙”“寒冬腊月无棉衣”等,生动展现了她的悲惨遭遇,在情感表达上,通过“低回”与“激昂”的节奏对比,先抒发对母亲的思念,再控诉继母的刻薄与父亲的懦弱,层层递进,将孤女的委屈与无助刻画得入木三分,是豫剧“以情带声”的典型体现。
Q2:李老汉这个角色在1集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A2:李老汉是封建家庭中懦弱父权的代表,他的存在推动了情节发展,并深化了主题,他对桂英并非全无情义(如寻到坟地后未严厉责打,而是沉默叹气),体现了底层百姓的无奈;他惧内懦弱,对继母的挑拨言听计从,对女儿的苦难视而不见,暴露了封建礼教对家庭伦理的扭曲,他的“和稀泥”态度,加剧了桂英的孤立无援,也为后续桂英可能反抗或离家出走埋下伏笔,反映了传统社会中“父权”在“夫权”面前的妥协与无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