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原文化的璀璨瑰宝,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生动传神的表演深受观众喜爱,而张枝茂作为豫剧唐派艺术的杰出代表,以其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艺术风格,在豫剧老生行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张枝茂1937年出生于河南商水,自幼痴迷豫剧,师从唐派创始人唐喜成,深得唐派“脑后音”“炸音”与真假声巧妙转换的真传,其表演刚劲豪放中蕴含细腻,唱腔苍劲悲怆里饱含深情,塑造了众多深入人心的舞台形象,尤其在《三哭殿》《辕门斩子》《血溅乌纱》等经典选段中,他将人物性格与唱腔、身段完美融合,展现了豫剧艺术的独特魅力。
张枝茂的艺术之路,是对唐派艺术的坚守与创新,他常说:“学流派不是模仿,而是理解其神韵,融入自己的真情。”在继承唐派“二本腔”(假声)高亢明亮的基础上,他结合自身嗓音条件,融入河南方言的韵律特点,形成了“刚柔相济、情真意切”的演唱风格,他的唱腔既有“响遏行云”的气势,又有“绕梁三日”的韵味,尤其在表现历史人物的复杂内心时,通过声音的强弱、快慢、抑扬,将人物的忠奸善恶、喜怒哀乐展现得淋漓尽致,例如在《三哭殿》中,他饰演的唐太宗李世民,面对亲情与国法的冲突,唱腔时而威严如帝王,时而悲切如父亲,“李世民在金殿传下旨意”一段,他运用“脑后音”的爆发力,唱出了帝王的决绝,又通过“珍珠泪洒龙书案”的婉转低回,道出了内心的挣扎,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以下为张枝茂部分经典选段的艺术特色赏析:
选段名称 | 剧情背景 | 唱腔特色 | 经典唱词片段 |
---|---|---|---|
《三哭殿》 | 唐太宗李世民欲斩驸马秦英,其子金枝玉叶哭殿求情,李世民在亲情与国法间抉择。 | 以“二本腔”为主,高亢中见细腻,节奏张弛有度,通过“哭音”技巧表现矛盾心理。 | “李世民在金殿传下旨意,驸马爷近前听端的,你要斩秦英儿有何脸面,为父我脸上也无光。” |
《辕门斩子》 | 杨延昭怒子犯军令,欲在辕门斩子,佘太君、八贤王求情未果,最终以国法为重。 | 唱腔刚劲挺拔,气势磅礴,“炸音”运用频繁,凸显杨延昭的铁面无私与内心煎熬。 | “未开言来珠泪落,尊声太娘听儿说,儿在辕门斩宗保,为国法岂能徇私情。” |
《血溅乌纱》 | 清官严天民被诬陷,面对奸佞逼迫,坚守正义,最终以死明志。 | 唱腔苍凉悲壮,情感层层递进,“擞音”“滑音”的运用,表现人物从悲愤到决绝的变化。 | “官人你把良心丧,害得我严家好惨凉,乌纱虽小戴头上,头顶上有青天在发光。” |
张枝茂的表演不仅唱腔独树一帜,身段、眼神同样传神,他在《辕门斩子》中扮演杨延昭,身姿挺拔如松,眼神时而威严逼人,时而流露对儿子的不舍,通过“捋髯”“甩袖”等程式化动作,将老将的铁面柔情刻画入微,而在《血溅乌纱》中,他通过颤抖的手指、踉跄的步履,表现了清官在冤屈中的悲愤,最后以“血溅乌纱”的定格,将人物的气节推向高潮,令人动容。
作为豫剧艺术的传承者,张枝茂始终秉持“戏比天大,艺无止境”的信念,他不仅活跃在舞台上,更致力于收徒传艺,将唐派艺术的精髓传授给年轻一代,他积极参与现代戏的创作,在《村官李天成》等剧目中,将传统唱腔与现代生活相结合,让豫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生机,他的艺术生涯,不仅是对豫剧传统的守护,更是对戏曲创新的探索,为豫剧的传承与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相关问答FAQs
问:张枝茂的唱腔与唐喜成相比,有哪些独特的个人风格?
答:张枝茂在继承唐喜成“脑后音”“炸音”与真假声转换技巧的基础上,融入了河南方言的韵律特点,形成了更具乡土气息的演唱风格,唐喜成的唱腔以“刚劲挺拔”见长,音色清亮如金属撞击;而张枝茂则更注重“情”的表达,唱腔中常带有苍劲的“沙音”和细腻的“滑音”,尤其在表现悲情戏时,通过“哭音”的运用,将人物的内心挣扎渲染得更为深刻,形成了“刚柔相济、悲怆中见力量”的独特风格。
问:豫剧张枝茂选段为何能经久不衰,深受不同年龄层观众喜爱?
答:张枝茂选段能经久不衰,首先源于其经典剧目的深刻内涵,《三哭殿》《辕门斩子》等剧目围绕“国法与亲情”“忠义与奸佞”等永恒主题展开,人物形象鲜明,剧情曲折动人,具有跨越时代的艺术魅力,张枝茂的唱腔艺术兼具传统韵味与现代审美,既有豫剧高亢激越的特点,又通过情感化的处理让唱腔更易被年轻观众接受,他对舞台表演的精益求精,将唱、念、做、打完美融合,赋予了选段强烈的艺术感染力,让观众在欣赏中感受到豫剧文化的深厚底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