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剧作为中国最大的地方剧种之一,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表演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成为中原文化的重要载体,在众多经典剧目中,《穆桂英挂帅》无疑是最具代表性的作品之一,而剧中的主人公“英娘”——穆桂英,更成为豫剧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女性形象,她既是英姿飒爽的巾帼英雄,也是深明大义的家国担当,其“我不挂帅谁挂帅”的豪情壮志,穿越数百年时光,依然在舞台上绽放着不朽的艺术光芒,激励着一代又一代观众。
《穆桂英挂帅》的故事取材于北宋杨家将抗辽的民间传说,但与传统“杨家将”题材聚焦男性英雄不同,该剧将视角投向了穆桂英这一女性角色,填补了她从“穆柯寨招亲”到“大破天门阵”之间的艺术空白,现代版本的《穆桂英挂帅》由豫剧大师常香玉于1959年改编并主演,她在保留传统戏曲程式的基础上,融入了时代精神,将穆桂英塑造成既有传统美德又有革命意识的英雄形象,剧作背景设定在宋辽交战的危急时刻,佘太君挂帅出征受阻,年过半百的穆桂英在国家危难之际,毅然摒弃前嫌,接过帅印,体现了“国家兴亡,匹夫有责”的家国情怀,这一改编不仅让古老的故事焕发新生,更让穆桂英的形象超越了历史传说,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
英娘的人物形象塑造是《穆桂英挂帅》成功的关键,穆桂英的形象是多维度的,既有巾帼不让须眉的英武,也有女性的细腻柔情,青年时期的穆桂英在穆柯寨自招亲,性格泼辣大胆,武艺超群,曾大破天门阵,立下赫赫战功;中年后的她,经历了家庭的安稳与国家的动荡,逐渐褪去了青涩,展现出成熟稳重、深明大义的一面,剧中通过“挂帅”这一核心事件,层层递进地展现其性格转变:从最初因朝廷刻薄、杨家屡遭不公而不愿挂帅,到佘太君晓以大义、杨宗保苦心劝解,再到看到朝廷昏庸、外敌当前,最终下定决心“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这一转变不仅是个人情感的升华,更是家国大义的彰显,穆桂英对丈夫杨宗保的深情、对子女的牵挂,也让这一形象更具人情味,在“捧印”一场中,她抚摸帅印,回想起青春岁月的征战与家庭的温暖,眼中既有对往昔的眷恋,更有对当下的决绝,这种复杂情感的细腻表达,避免了“高大全”的扁平化,让英娘的形象更加真实可感。
豫剧《穆桂英挂帅》的成功,离不开其经典唱段和精湛的表演艺术,常香玉大师在塑造英娘时,将豫剧的“常派”唱腔发挥到极致,刚柔并济,既有梆子腔的高亢激越,又有细腻委婉的情感抒发,以核心唱段“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为例,开篇“三声炮”的拖腔铿锵有力,如同战鼓擂响,瞬间将观众带入战场氛围;而“想当年穆桂英青春年少,跨战马提金枪闯荡沙场”的回忆部分,则转为舒缓柔和的唱腔,旋律婉转,情感深沉,展现了穆桂英对青春的追忆和对当下的感慨,再如“我不挂帅谁挂帅”的唱段,节奏明快,字字铿锵,通过重复句式强化决心,豫剧特有的“吐字喷口”技巧让每一个字都充满力量,将穆桂英的果敢与担当展现得淋漓尽致,表演上,穆桂英属于“帅旦”行当,常香玉在表演中融合了“武生”的刚健和“旦角”的柔美,如“挂帅”一场中的“趟马”动作,她手持马鞭,身手矫健,马鞭翻飞间既有战场的紧张感,又通过眼神的坚定和身段的稳健,传递出其内心的豪情与决心,剧中的服饰、道具也极具特色,穆桂英的帅盔、靠旗、红靠等,色彩鲜艳,纹饰精美,既符合人物身份,又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让观众在听觉和视觉上都能得到美的享受。
经典唱段 | 唱词节选 | 艺术特色 |
---|---|---|
《辕门外三声炮》 | “辕门外三声炮如同雷震,天波府里走出来我保国臣……” | 梆子腔与豫东调结合,前段高亢激昂,后段深情舒缓,展现穆桂英挂帅时的复杂心境。 |
《我不挂帅谁挂帅》 | “我不挂帅谁挂帅?我不领兵谁领兵?叫侍儿快与我把戎装端整……” | 节奏明快,字字铿锵,通过重复句式强化决心,体现穆桂英的果敢与担当。 |
《捧印》 | “捧印出府门珠泪滚滚,想当年穆桂英青春年少,跨战马提金枪闯荡沙场……” | 唱腔婉转,情感细腻,通过回忆与现实的对比,展现穆桂英从犹豫到坚定的心理转变。 |
常香玉大师主演的《穆桂英挂帅》不仅成为豫剧的经典剧目,更对整个戏曲界产生了深远影响,该剧将传统戏曲与现代精神相结合,为英雄形象的塑造提供了新思路,此后,豫剧界众多艺术家如小香玉、虎美玲、谷秀荣等均曾演绎英娘,她们在继承常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自身特点,赋予英娘新的时代内涵,使这一形象不断焕发新的生命力,在当代,《穆桂英挂帅》不仅活跃在戏曲舞台上,还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动漫等多种艺术形式,走进校园、走进社区,让更多年轻人了解豫剧、爱上传统文化,2008年,常香玉大师的“挂帅”唱段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英娘的形象也成为中华民族自强不息、勇于担当精神的象征。
从穆柯寨的青春少女到挂帅出征的巾帼英雄,英娘——穆桂英的形象在豫剧舞台上跨越了半个多世纪,依然闪耀着独特的艺术魅力,她不仅是豫剧艺术的瑰宝,更是中华民族精神的化身,她的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如何变迁,家国情怀、责任担当永远是激励人们前行的力量,正如常香玉大师所言“戏比天大,艺无止境”,英娘的形象将随着豫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永远在舞台上绽放光彩。
FAQs
-
问:豫剧《穆桂英挂帅》中的英娘为什么能成为经典艺术形象?
答:英娘成为经典艺术形象,首先在于其人物塑造的立体性——她既有武将的英武豪迈,又有女性的细腻柔情,性格丰满真实,避免了传统英雄人物的扁平化;剧作通过“挂帅”事件深刻诠释了家国情怀,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契合了不同时代观众的价值观,具有强烈的共鸣感;常香玉大师以精湛的常派唱腔和表演艺术,将英娘的形象具象化,其“我不挂帅谁挂帅”的经典唱段更是成为豫剧的标志性符号,旋律激昂、情感充沛,具有极高的艺术感染力和传唱度,这些都让英娘的形象超越了时代,成为永恒的艺术经典。 -
问:常香玉大师在塑造英娘时,对豫剧艺术有哪些创新?
答:常香玉大师在塑造英娘时,对豫剧艺术进行了多方面创新:一是在唱腔上,打破传统豫剧流派的界限,将豫东调的高亢、豫西调的深沉与祥符调的委婉融合,创造性地运用“豫西腔唱豫东调”的技法,使唱腔既保留了梆子腔的激越,又能细腻表达人物情感,更符合穆桂英中年挂帅时的复杂心境;二是在表演上,突破行当限制,将“武生”的刚健身段(如“趟马”“打出手”)与“帅旦”的柔美身段(如“水袖功”“圆场步”)相结合,丰富了帅旦的表演程式,增强了舞台的视觉冲击力;三是在主题上,赋予传统杨家将故事新的时代内涵,通过穆桂英从“不愿挂帅”到“主动挂帅”的转变,凸显了个人对国家的责任与担当,使剧目在传统戏曲的基础上更具现实意义,推动了豫剧艺术的现代化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