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淮河营中小冬人的演绎有何独特魅力?

京剧《淮河营》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七国之乱”前后的历史故事,以刘宏基、栾布、袁盎三人奉命劝说吴王刘濞起兵为线索,展现了忠义智谋与家国情怀的交织,而“小冬人”这一称谓,在京剧界常与奚派老生名家李和曾关联——他因在《淮河营》中饰演刘宏基一角的精湛技艺,被观众爱称为“小冬人”,其表演融合了奚派高亢激越的唱腔与沉稳大气的做派,成为该剧目最具代表性的诠释者之一。

京剧淮河营 小冬人

《淮河营》的剧情与人物内核

《淮河营》的故事背景设定在西汉初年,刘邦去世后,吕氏专权,诸吕欲谋夺刘氏江山,太尉周勃与陈平设计诛杀诸吕,迎立代王刘恒为帝(即汉文帝),为巩固政权,周勃派遣刘宏基、栾布、袁盎三人前往吴王刘濞的封地淮河营,以探亲为名,劝说手握重兵的刘濞联合起兵,对抗朝廷。

剧中,刘宏基作为核心人物,性格忠义智勇、沉稳老练,他深知此行凶险,却以“为汉室江山”为己任,在吴王刘濞面前不卑不亢,以理服人、以情动人,面对刘濞的猜忌与试探,他先是假意归顺,稳住对方心神,再逐步剖析利害,最终成功说服刘濞答应起兵,虽后来刘濞反叛失败,但刘宏基的忠义形象与智谋胆识,通过京剧的唱念做打,得以生动展现。

该剧目结构紧凑,冲突迭起:三人初入淮河营时与守军的对峙,与刘濞的唇枪舌剑,以及“盗令”“斩关”等关键情节,既有文戏的智谋交锋,也有武戏的身段较量,堪称老生戏的“唱做并重”典范。

“小冬人”李和曾与《淮河营》的表演艺术

“小冬人”李和曾是奚派艺术的重要传人,师从奚派创始人奚啸伯,其表演以“唱腔高亢挺拔,念白铿锵有力,身段稳健大方”著称,在《淮河营》中,他饰演的刘宏基堪称“人戏合一”,将奚派艺术的精髓发挥到极致。

京剧淮河营 小冬人

唱腔:奚派“脑后音”的极致运用

奚派唱腔以“脑后音”和“擞音”为特色,苍劲中带着悲壮,激越中蕴含深沉,李和曾在《淮河营》中的核心唱段“辞别了汉高祖驾坐长安”,堪称奚派唱腔的“教科书级”演绎,开篇“辞别了汉高祖驾坐长安”一句,他运用“脑后音”将“长安”二字拖腔拉长,声音穿云裂石,既表现了刘宏基临危受命的决绝,又暗含对汉室江山的忠贞;中间“此时间顾不得山路儿遥远”的流水板,节奏由慢转快,字字清晰如珠落玉盘,将刘宏基奔波劝降的急切心情刻画得淋漓尽致;而“千岁爷他本是双刀将”一段,通过高低音的对比与顿挫处理,既展现了刘濞的威猛,也暗示了劝降的艰难。

念白:韵白与京白的“刚柔并济”

老生念白讲究“字正腔圆,抑扬顿挫”,李和曾的念白尤为突出,剧中,刘宏基与刘濞的对手戏是重点,他时而用韵白(如“千岁爷容禀”),沉稳庄重,体现朝臣身份;时而穿插京白(如“您想啊”),生动活泼,拉近与观众的距离,当刘濞质问“尔等此行何为”时,他先以“我等乃王爷故交,特来探望”的谦和语气稳住对方,再逐步引入正题,念白节奏张弛有度,将刘宏基的“智”与“勇”展现得恰到好处。

做派:程式化动作的“性格化”表达

京剧表演讲究“无动不舞”,李和曾的身段将程式化动作与人物性格深度融合,如“捋髯”这一动作,他并非简单模仿,而是通过捋髯的速度与力度变化:初见刘濞时缓慢捋髯,表现思考;劝说时快速捋髯,体现急切;成功后轻捋髯,流露欣慰,再如“甩袖”,面对刘濞的猜忌,他“大甩袖”动作干脆利落,彰显不卑不亢的态度;而“盗令”时的“矮子步”,则巧妙结合了武生的身段,表现刘宏基的机敏灵活,这些细节处理,让刘宏基的形象立体丰满,既有老臣的稳重,又有谋士的灵动。

《淮河营》的艺术特色与传承价值

作为传统老生戏,《淮河营》的艺术特色体现在“唱、念、做、打”的高度融合,唱腔上以西皮、二黄为主板式,既有“导板”的苍凉,也有“流水板”的明快;念白上韵白与京白交替,兼具文雅与通俗;做派上,老生的髯口功、身段步法与眼神表情相互配合,形成“以形传神”的表演体系。

京剧淮河营 小冬人

该剧目的传承价值,不仅在于其精彩的戏剧冲突,更在于对“忠义”精神的诠释,刘宏基“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的勇气,以及“为江山社稷”的担当,至今仍能引发观众共鸣,而李和曾等前辈艺术家通过《淮河营》塑造的经典形象,也为奚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淮河营》仍是京剧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奚派传人如张建国、张军强等,均以演绎该剧为荣,延续着“小冬人”的艺术风骨。

相关问答FAQs

问:《淮河营》中的刘宏基与历史上的真实人物有何不同?
答:京剧中的刘宏基是艺术虚构与历史原型结合的产物,历史上,刘宏基(573-650年)是唐朝开国名将,位列“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以忠勇善战著称,与西汉“七国之乱”并无关联,京剧《淮河营》为增强戏剧性,将唐朝的刘宏基“移植”到西汉背景,赋予其“劝说刘濞起兵”的情节,核心目的是通过“忠义”人物传递传统价值观,与历史人物存在较大差异,属于艺术创作范畴。

问:奚派艺术在《淮河营》的表演中,与其他老生流派的区别是什么?
答:奚派艺术以“唱腔刚柔相济,表演朴实无华”为特点,区别于马派(潇洒飘逸)、谭派(清亮圆润)、余派(醇厚深沉)等流派,在《淮河营》中,奚派更强调“以情带声,声情并茂”:唱腔上,李和曾通过“脑后音”与“擲音”的结合,让声音既有金属般的穿透力,又饱含情感温度;表演上,他摒弃过度夸张的身段,以“稳、准、狠”的动作细节刻画人物内心,如刘宏基劝降时的眼神变化,从试探到坚定,层次分明,体现奚派“于平淡处见奇崛”的艺术风格。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