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斯中演绎豫剧下陈州全剧有何亮点?

豫剧《下陈州》作为中原地区广为流传的传统剧目,以其跌宕起伏的剧情、鲜明的人物塑造和浓郁的乡土气息,成为豫剧“外八角”戏(以生、旦、净、末、丑为主角的行当戏)中的经典之作,该剧以北宋仁宗时期“陈州放粮”为历史背景,通过包拯陈州查赈、铡杀贪官庞昱的故事,歌颂了清官为民做主的正义精神,同时也深刻揭示了封建官场的黑暗与腐败,而在众多演绎《下陈州》的艺术家中,豫剧表演艺术家李斯中以精湛的唱念做打,将剧中核心人物包拯的形象塑造得深入人心,其全剧表演更是成为豫剧界传颂的范本。

豫剧下陈州李斯中全剧

剧情:铁面铡奸,陈州雪冤

《下陈州》的故事始于北宋年间,陈州一带连年大旱,颗粒无收,百姓流离失所,仁宗皇帝命国舅庞昱(又名庞衙内)前往陈州赈灾,庞昱却与地方贪官勾结,不但克扣救灾粮款,还强买民女、草菅人命,致使陈州百姓怨声载道,地方官员畏惧庞昱权势,不敢上奏,百姓无奈之下赴京告状,太师王延龄得知真相后,向仁宗举荐刚正不阿、不畏权势的龙图阁大学士包拯前往陈州查办此案,包拯奉旨后,星夜兼程赶赴陈州,微服私访中亲历庞昱的恶行,最终设计将庞昱诱至铡刀前,以“龙子犯法与庶民同罪”为由,铡杀庞昱,为陈州百姓伸张了正义,随后开仓放粮,解救了黎民百姓,全剧围绕“查赈—遇阻—除奸—放粮”四个核心情节展开,冲突激烈,悬念迭起,既有对封建黑暗现实的批判,也有对清官精神的颂扬。

李斯中的表演艺术:形神兼备,唱念俱佳

在《下陈州》的舞台上,李斯中饰演的包拯堪称“人戏合一”,作为豫剧“黑头”(铜锤花脸)行当的代表演员,李斯中深谙包拯“刚正威猛、铁面无私”的性格特质,通过唱、念、做、舞的完美融合,将这一经典人物演绎得有血有肉。

唱腔:声震屋瓦,情透纸背
李斯中的唱腔以“豫东调”为基础,融合了“豫西调”的醇厚,形成高亢激越、浑厚苍劲的独特风格,在“见皇姑”“铡庞昱”等核心场次中,他的唱腔极具爆发力:如《见皇姑》一折中,包拯面对庞昱的姐姐——皇姑的阻挠,以“铜锤打碎是非锁”的唱段,用炸音、擞音等技巧表现包拯的愤怒与坚定,字字铿锵,如金石掷地;而《铡庞昱》中的“开铡”唱段,则通过由慢到快的节奏变化,将包拯内心的挣扎与决绝展现得淋漓尽致,既有对百姓的同情,也有对国法的敬畏,唱腔中饱含的情感让观众无不为之动容,他的“黑头”唱腔不仅注重声音的穿透力,更讲究“以情带声”,如“陈州旱情似火燎”的导板,先以悲愤的拖腔引出,再转入沉痛的回龙,将灾民的苦难与包拯的痛心融为一体。

豫剧下陈州李斯中全剧

念白:抑扬顿挫,字字千钧
李斯中的念白堪称“豫剧一绝”,他将京剧的韵白与豫剧的方言念白相结合,形成既规范又生活化的独特念白风格,在升堂审案时,他的念白如惊雷贯耳,“庞昱!你克扣粮款,残害百姓,可知罪?”一句质问,通过重音的强调和语速的把控,既展现了包拯的威严,又蕴含了对贪官的痛恨;而在与百姓对话时,念白则转为朴实亲切,如“父老受苦了,包拯来迟了”,用方言化的“中”“咋”等词汇,拉近了与观众的距离,凸显了包拯的亲民形象,他的念白讲究“气口”与“咬字”,每个字都清晰有力,既符合戏曲“韵白”的韵律感,又贴近生活,让观众听得懂、记得住。

表演:身段利落,神形兼备
李斯中的表演突破了传统“黑头”行当“重唱轻做”的局限,将身段、表情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他的台步稳健如山,如包拯升堂时的“蹉步”,每一步都透着威严;眼神运用更是出神入化,怒目圆睁时如电闪雷鸣,凝视百姓时又如春风化雨,准确传达了包拯的内心世界,在“铡庞昱”一场中,他设计的“甩髯”“撩袍”等动作,干净利落,既有戏曲程式化的美感,又展现了包拯与庞昱斗争时的果敢决绝,他巧妙运用髯口功、帽翅功等技巧,如“生气时髯口乱颤”“思考时帽翅微动”,让静态的服饰成为表现人物动态的辅助,增强了表演的观赏性和感染力。

艺术特色:乡土气息与程式美学的融合

《下陈州》作为豫剧传统剧目,其艺术特色根植于中原文化的沃土,既保留了戏曲程式化的表演规范,又融入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在剧本结构上,采用线性叙事,情节紧凑,矛盾集中,如“百姓告状”“包拯微服”“堂链庞昱”等关键环环相扣,符合中国观众“善恶有报”的审美期待,在音乐唱腔上,以豫剧“五大板式”(【二八板】【慢板】【流水】【快二八】【散板】)为基础,通过板式的转换推动剧情发展,如用【慢板】表现包拯对百姓的同情,用【流水板】表现与庞昱的激烈冲突,唱腔与剧情高度统一,在表演程式上,既吸收了京剧的“做派”,又保留了豫剧的“乡土味”,如包拯的“圆场”“亮相”既有戏曲的规范性,又有中原农民的质朴感,让观众在欣赏艺术的同时,感受到浓厚的生活气息。

豫剧下陈州李斯中全剧

《下陈州》核心人物与行当特征

人物 行当 性格特点 经典桥段/唱段
包拯 黑头(铜锤花脸) 刚正不阿、铁面无私、爱民如子 《见皇姑》《铡庞昱》“铜锤打碎是非锁”
庞昱 架子花脸 仗势欺人、贪婪残暴、色厉内荏 强买民女、克扣粮款
王延龄 老生 足智多谋、忧国忧民 举荐包拯、智激庞昱
告状百姓 丑角(彩旦) 苦大仇深、朴实善良 赴京告状、哭诉冤情

相关问答FAQs

Q1:《下陈州》为何能成为豫剧经典剧目,其现实意义是什么?
A:《下陈州》成为经典,首先在于其鲜明的主题思想——“为民请命”与“执法如山”,这一主题跨越时代,容易引发观众共鸣,剧中包拯的形象集中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中“清官”的理想人格,既有对封建制度的反思,也有对正义的追求,其紧凑的剧情、生动的语言和浓郁的豫剧唱腔,使剧目兼具艺术性与观赏性,现实意义上,《下陈州》警示后人“权力必须被关进制度的笼子”,同时也传递了“官为民仆”的朴素理念,对当代社会仍有启示意义。

Q2:李斯中饰演的包拯与其他演员(如李斯忠、牛淑贤等)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李斯中饰演的包拯,独特之处在于“刚柔并济”,相较于李斯忠更侧重“威猛刚烈”,李斯中在表现包拯威严的同时,通过细腻的唱腔和念白,挖掘了人物内心的“柔情”,如对百姓的同情、对皇权的敬畏,使包拯形象更具人性化,牛淑贤作为女演员,多以“闺门旦”“花旦”见长,而李斯中作为“黑头”演员,更注重“以声塑形”,其唱腔的爆发力和念白的冲击力,形成了“声震全场、情动人心”的表演风格,被观众誉为“活包拯”。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