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作为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文化中心城市,近年来在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方面持续发力,2023年10月15日至22日,为期8天的“中国豫剧节”在重庆成功举办,这是豫剧艺术首次在西南地区举办全国性节庆活动,由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司、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联合主办,汇聚了全国10个省市的16家知名院团,呈现23台精彩剧目,涵盖经典传统戏、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等多个类型,吸引了超5万人次现场观看,线上直播点击量突破2000万,成为一场南北文化交融、传统艺术焕新的文化盛宴。
豫剧与重庆:一场跨越千里的文化对话
豫剧作为中国五大戏曲剧种之一,发源于河南,以其高亢激越的唱腔、贴近生活的题材、鲜明的人物塑造,深受北方观众喜爱,而重庆作为巴渝文化发源地,既有码头文化的豪爽包容,又有山城独特的艺术审美,此次豫剧节落地重庆,并非偶然,重庆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播阵地,近年来在川剧保护传承、戏曲进校园等方面成效显著,其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为豫剧这一北方剧种提供了广阔的展示舞台,正如重庆市文旅委负责人所言:“选择重庆,正是因为这里既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又有年轻化的观众群体,能让豫剧艺术在碰撞中焕发新的生机。”
活动期间,重庆大剧院、国泰艺术中心、红旗剧院等专业场馆座无虚席,从白发老人到青年学生,不同年龄层的观众走进剧场,感受豫剧的独特魅力,不少观众表示,虽然是第一次观看豫剧,但被其生动的剧情和演员精湛的演技所打动,“豫剧的唱腔很有感染力,尤其是《花木兰》中的‘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听得人热血沸腾!”一位年轻观众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道。
精彩剧目轮番上演,展现豫剧艺术多元魅力
本次豫剧节以“传承经典·守正创新”为主题,剧目编排兼顾传统与创新,既有历经时间考验的经典之作,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创剧目,让观众全方位领略豫剧的艺术活力。
经典剧目焕发新生:河南省豫剧三团带来的《朝阳沟》作为现代豫剧的里程碑之作,此次演出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乡土气息,演员们质朴的表演和“那个前沟里,那个后山上,好像那播种的满地黄”的经典唱段,勾起了老一代观众的集体记忆;河南豫剧院青年团演绎的《穆桂英挂帅》,通过李树建等国家级非遗传承人的精彩演绎,展现了穆桂英“我不挂谁挂,我不帅谁帅”的家国情怀,其酣畅淋漓的唱腔和身段设计,让现场掌声雷动。
新创剧目彰显时代精神:郑州豫剧院的《焦裕禄》以“县委书记的榜样”为主题,通过写实的舞台手法和细腻的情感表达,再现了焦裕禄在兰考带领群众治沙种树的感人事迹,剧中“老百姓是共产党永远的亲爹娘”等唱词引发强烈共鸣;重庆市豫剧团的《重庆往事》则将豫剧艺术与重庆本土文化结合,以抗战时期重庆的码头为背景,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国情怀的爱情故事,融入川剧的帮腔元素和重庆方言,让豫剧在西南土壤中实现了“本土化”创新。
名家新秀同台献艺:本次豫剧节汇聚了豫剧界的顶尖力量,包括小香玉、贾文龙、杨红霞等“梅花奖”得主,以及众多青年新锐演员,在“豫剧名家名段演唱会”上,艺术家们依次演唱了《谁说女子不如男》《七品芝麻官》等脍炙人口的选段,展现了不同流派的艺术特色;青年演员则在《五女拜寿》《秦豫缘》等剧目中崭露头角,以扎实的功底和创新的表现力,为豫剧艺术注入了新鲜血液。
多元活动丰富体验,推动戏曲文化传播
除了精彩的剧目演出,本次豫剧节还配套举办了“豫剧艺术展”“戏曲学术研讨会”“豫剧进校园”“大师课”等系列活动,构建了“观演+体验+研讨”的立体化文化传播模式。
在重庆三峡广场举办的“豫剧艺术展”,通过图文、视频、实物等形式,系统展示了豫剧的发展历程、流派特色和经典剧目,豫剧服饰体验区”吸引了众多市民参与,穿上戏服、画上脸谱,近距离感受戏曲文化的魅力;“豫剧进校园”活动走进重庆大学、重庆师范大学等高校,演员们现场表演折子戏,讲解豫剧知识,并与学生互动,让年轻一代在趣味体验中了解戏曲艺术;“大师课”则由豫剧名家亲自授课,来自重庆及周边地区的戏曲爱好者、专业演员与大师面对面交流,提升了本地戏曲从业者的专业水平。
活动还结合重庆文旅特色,推出“豫剧+旅游”精品路线,串联洪崖洞、解放碑、四川美术学院等景点,游客可凭演出门票享受景区优惠,形成“白天看景、晚上看戏”的文化消费新场景,有效带动了重庆文旅市场的复苏。
文化交融促发展,豫剧艺术在渝绽放新彩
中国豫剧节的举办,不仅为重庆市民带来了高质量的文化供给,更促进了南北戏曲文化的交流互鉴,在“戏曲与城市文化”研讨会上,来自全国各地的专家学者围绕豫剧的传承创新、地方戏曲与城市发展的关系等议题展开深入探讨,认为重庆作为移民城市和直辖市,其多元文化生态为豫剧的传播提供了独特优势,而豫剧的“北风南渐”也为重庆戏曲市场注入了新的活力。
重庆市豫剧团团长表示:“此次豫剧节让我们看到了西南观众对戏曲艺术的热爱,未来我们将加强与河南院团的交流合作,创排更多融合巴渝文化特色的豫剧作品,让豫剧在重庆‘生根发芽’。”活动也推动了重庆本地戏曲院团的改革与创新,借鉴豫剧在市场运作、年轻观众培养等方面的经验,为川剧等本土戏曲的传承发展提供了有益参考。
作为中国戏曲文化的重要交流平台,中国豫剧节在重庆的成功举办,不仅是一次艺术的盛会,更是文化自信的生动体现,它让古老的豫剧艺术在山城找到了新的知音,也让重庆在建设文化强市的道路上迈出了坚实一步,随着更多此类国家级文化活动的落地,重庆必将成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重要阵地,让戏曲之花在巴渝大地绽放出更加绚丽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选择重庆作为豫剧节的举办地?
A1:选择重庆举办豫剧节,主要基于三方面考虑:一是重庆作为西南地区重要的文化中心城市,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和开放包容的城市气质,能为豫剧这一北方剧种提供广阔的展示平台;二是近年来重庆在戏曲文化传承、文旅融合发展等方面成效显著,具备举办大型文化活动的基础设施和观众基础;三是重庆作为移民城市和直辖市,其多元文化生态有助于促进南北戏曲文化的交流互鉴,推动豫剧艺术在西南地区的传播与创新。
Q2:豫剧节对重庆市民的文化生活有哪些具体影响?
A2:豫剧节对重庆市民文化生活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三方面:一是丰富了文化供给,让市民在家门口就能欣赏到全国顶级的豫剧艺术,提升了市民的文化获得感和幸福感;二是推动了戏曲普及,通过“豫剧进校园”“大师课”等活动,让年轻一代接触并了解戏曲艺术,培养了潜在的戏曲观众群体;三是促进了文旅融合,活动推出的“豫剧+旅游”路线带动了重庆文旅市场发展,提升了城市文化影响力,为市民提供了多元化的文化消费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