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福安市闽剧团戏曲如何在新时代吸引年轻观众传承非遗文化魅力呢?

福安市闽剧团作为闽东地区戏曲艺术的重要代表,承载着闽剧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态传承使命,其发展历程与艺术特色深刻映射着福安地域文化的深厚底蕴,剧团成立于上世纪50年代初,由当地多个民间戏曲班社整合而成,初期以“福安闽剧社”为名,活跃于乡村庙会、节庆庆典,通过口传心授排演《珍珠塔》《梅玉配》等传统剧目,成为当时闽东民众重要的文化娱乐形式,改革开放后,剧团在艺术创作与表演体系上不断完善,1985年正式更名为“福安市闽剧团”,并逐步确立“守正创新”的艺术理念,既保留闽剧传统精髓,又积极融入闽东地域文化元素,形成独特的表演风格。

福安市闽剧团戏曲

在艺术特色上,福安市闽剧团以闽剧“逗腔”为主要声腔,兼收“江湖调”“洋歌调”“小调”等多元声腔体系,唱腔婉转悠扬,兼具高亢与细腻,念白采用福安方言,保留古汉语入声发音特点,亲切自然,富有生活气息,表演程式上,既传承闽剧“虾姑背”“跳加官”等传统绝活,又创新融入闽东民间舞蹈元素,如表现渔民生活的“摇橹步”、反映畲族风情的“踏步舞”,使舞台表演更具地域辨识度,服装道具方面,在传统闽剧服饰基础上,吸收畲族刺绣纹样与色彩搭配,如用“彩带纹”装饰戏衣,用“银饰”元素点缀头饰,凸显闽东多民族文化的融合之美。

剧目的创作与演出是剧团的核心工作,传统剧目如《炼印》《贻顺烛蒂》《王莲莲拜香》等,通过夸张的表演、幽默的对白,展现闽剧的喜剧魅力,炼印》中“假巡按”与“真知县”的对手戏,已成为剧团经典保留剧目,新编历史剧《廉村清风》以福安廉村历史人物为原型,讲述古代廉吏故事,融入廉政文化内涵,入选福建省“优秀舞台艺术作品展演”;现代戏《茶山情歌》则聚焦闽东茶农生活,用闽剧形式讲述乡村振兴故事,唱段采用茶农山歌旋律,贴近时代气息,深受年轻观众喜爱,据统计,剧团年均演出超120场,覆盖福安及周边县市乡镇,观众达10万余人次。

在传承与推广方面,剧团肩负着非遗保护的重要职责,2010年以来,持续开展“戏曲进校园”活动,在福安师范附小、市实验小学等8所学校设立闽剧兴趣班,培养青少年学员200余人;与市文化馆合作,每年举办“闽剧暑期培训班”,免费教授唱腔、身段等基础技艺,累计培训学员超500人次,创新传播方式,通过短视频平台发布“闽剧小课堂”系列内容,将经典唱段改编为1-3分钟的短视频,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达50万次,有效扩大了闽剧的年轻受众群体,2022年,剧团被列为“闽剧省级非遗传承基地”,成为闽东地区戏曲人才培养与文化传播的重要阵地。

福安市闽剧团戏曲

福安市闽剧团基本信息表
| 项目 | 内容 | |--------------|----------------------------------------------------------------------| | 成立时间 | 上世纪50年代初(前身为“福安闽剧社”,1985年更名) | | 隶属单位 | 福安市文化和旅游局 | | 主要声腔 | 逗腔为主,融合江湖调、洋歌调、小调 | | 代表性剧目 | 传统戏《炼印》《贻顺烛蒂》;新编戏《廉村清风》《茶山情歌》 | | 传承项目 | 闽剧(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 | 社会影响 | 年均演出120场,覆盖闽东地区;获“福建省非遗保护先进集体”等荣誉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福安市闽剧团的表演与福州闽剧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解答:福安市闽剧团在保留闽剧传统声腔与表演程式的基础上,更突出闽东地域文化融合特色,一是语言上采用福安方言,保留入声发音,念白更具地方亲和力;二是表演中融入畲族舞蹈步法(如“踏步舞”)与渔民生活动作(如“摇橹步”),增强地域生活气息;三是服装道具吸收畲族刺绣纹样与银饰元素,色彩对比鲜明,视觉辨识度高;四是剧目内容多取材于闽东民间故事(如《廉村清风》以福安廉村为背景),地域文化印记更深刻。

问题2:普通人可以通过哪些方式近距离接触和了解福安市闽剧团的戏曲艺术?
解答:市民可通过以下途径参与:一是观看演出,剧团每年在福安市区剧院、乡镇文化站举办常规演出,可通过“福安文旅”公众号查询场次;二是参与体验,暑期“闽剧培训班”和“戏曲进校园”开放日可报名学习基础技艺;三是参观排练,非遗日期间剧团常开放排练厅,观众可近距离观看演员排练过程;四是关注线上内容,在抖音、B站搜索“福安市闽剧团”,可观看经典唱段、幕后花絮等短视频,了解闽剧艺术魅力。

福安市闽剧团戏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