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万琳师承何人?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传承脉络清晰而严谨,尤其老生行当的发展,离不开一代代艺术家的薪火相传,在当代京剧老生领域,万琳是一位深得余派精髓的重要传承者,他的艺术道路与师承体系紧密相连,而追溯其师承,需从余派艺术的源流讲起,方能理解其艺术根基的深厚。

京剧万琳师承于谁

余派艺术由京剧老生大师余叔岩创立,是近代京剧老生行最具影响力的流派之一,余叔岩师从谭鑫培,在继承谭派“云遮月”嗓音特点与“腔由情生”的表演理念基础上,结合自身条件,形成了“唱念做打”皆精、以“韵味”为核心的艺术风格,其代表剧目《捉放曹》《失街亭》《空城记》《搜孤救孤》等,至今仍是老生演员的必修课,余叔岩晚年收徒严格,入室弟子仅有王世续、杨宝忠、谭富英、李少春等数人,其中王世续作为余叔岩的亲传弟子,全面继承了余派艺术的精髓,尤其注重“以意带声、声情并茂”的表演法则,为余派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重要基础。

万琳的师承,正是沿着这条严谨的余派脉络而来,他的直接恩师是王世续先生,一位在京剧界德高望重的老生表演艺术家和教育家,王世续出身梨园世家,自幼受家庭熏陶,后拜入余叔岩门下,成为余派艺术的嫡传弟子,他深得余叔岩真传,不仅掌握了余派经典剧目的表演技巧,更深刻理解了余派“形神兼备、寓情于声”的艺术内核,在教学中,王世续强调“先学规矩,后求自由”,要求学生必须先打好基本功,在模仿中体会余派艺术的“韵味”,而非单纯追求形似,这种严谨的教学理念,对万琳的艺术成长产生了决定性影响。

万琳自幼喜爱京剧,10岁考入中国戏曲学院附中,开始接受系统的京剧教育,在校期间,他先后师从李和曾、迟世恭、吴吟秋等老生名家,打下坚实的老生表演基础,1984年,万琳毕业后进入中国京剧院(现国家京剧院),成为专业演员,此时他已明确以余派为艺术追求,渴望得到更正统的余派真传,经引荐,他正式拜入王世续门下,成为余派艺术的再传弟子,在跟随王世续学习的十余年间,万琳几乎将全部精力投入到余派经典剧目的研习中,从《捉放曹》中陈宫的“叹五更”,到《失街亭》诸葛亮“劝千言”的沉稳,再到《搜孤救孤》程婴“白虎大堂领了命”的悲怆,每一个唱腔、每一句念白、每一个身段,他都反复揣摩,力求精准还原余派的“神韵”。

王世续对万琳的要求极为严格,不仅要求他“字正腔圆”,更强调“情贯于声”,例如在教授《捉放曹·行路》一折时,王世续反复强调陈宫在逃亡途中对曹操由失望到憎恨的情感变化,要求万琳通过眼神、身段和唱腔的细微变化,将这种复杂的内心外化于舞台,万琳曾回忆,王世续先生常说:“余派艺术不是‘唱出来的’,是‘做出来的’,更是‘想出来的’。”这句话成为他艺术追求的座右铭,在恩师的悉心指导下,万琳逐渐掌握了余派“脑后音”“擞音”“提溜音”等特殊技巧,更深刻理解了“无动不舞、无情不戏”的表演精髓,其表演风格既保留了余派古朴、典雅的韵味,又融入了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稳、准、狠、情”的艺术特色。

京剧万琳师承于谁

除了直接师承王世续,万琳在艺术成长过程中,还得到了李和曾、叶蓬等多位余派名家的指点,李和曾作为“新谭派”代表,其高亢激越的唱腔与余派的醇厚韵味相得益彰,为万琳拓宽了艺术视野;叶蓬作为余叔岩再传弟子,对余派传统剧目有着深入研究,他常与万琳交流余派表演的“口法”与“劲头”,使万琳对余派的理解更加立体,可以说,万琳的师承体系是以王世续为核心,兼收并蓄多位名家之长,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余派艺术风格。

为更清晰地展现万琳的师承脉络,以下表格梳理了其艺术传承的关键节点:

代际 代表人物 师承关系 艺术贡献/特点
第一代 余叔岩 师从谭鑫培 创立余派,形成“韵味醇厚、形神兼备”的艺术风格,代表剧目《捉放曹》《搜孤救孤》等。
第二代 王世续 师从余叔岩 余派嫡传弟子,全面继承余派精髓,致力于教学与传承,培养万琳等余派传人。
第三代 万琳 师从王世续,问艺于李和曾等 当代余派代表人物,擅长《失街亭》《空城记》《伍子胥》等剧目,表演兼具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
第四代 万琳弟子(如张建峰等) 师从万琳 继续传承余派艺术,活跃于当代京剧舞台。

万琳不仅在舞台上践行余派艺术,更致力于余派的传承与推广,他长期担任中国戏曲学院、国家京剧院的导师,将王世续传授的教学理念融入课堂,培养了一批青年老生演员;他还积极参与京剧进校园、非遗传承等活动,通过讲座、演出等形式,让更多观众了解余派艺术的魅力,从余叔岩到王世续,再到万琳,余派艺术的传承脉络清晰可见,而万琳正是这条脉络中承前启后的关键人物。

相关问答FAQs

京剧万琳师承于谁

问:万琳除了王世续老师外,是否还有其他重要的老师?
答:是的,万琳在艺术生涯中,除直接拜师王世续系统学习余派外,还先后得到李和曾、迟世恭、吴吟秋、叶蓬等多位京剧名家的指点,李和曾曾指导其“新谭派”的演唱技巧,丰富其声腔表现力;叶蓬作为余派研究专家,常与其交流余派传统剧目的“口法”与“劲头”;吴吟秋、迟世恭等则在其早年学习阶段,为其打下了扎实的老生基本功,这些艺术家的指导,使万琳的表演在坚守余派本体的基础上,更具包容性和时代感。

问:余派老生的艺术特点有哪些,万琳是如何继承的?
答:余派老生的艺术特点可概括为“韵味醇厚、唱念做打精到”,具体表现为:唱腔上讲究“脑后音”“擞音”等技巧,声音“云遮月”般清亮圆润,情感表达“腔由情生”;念白抑扬顿挫,富有音乐性;身段“无动不舞”,举手投足间尽显人物气质,万琳在继承这些特点时,一方面严格遵循王世续传授的“先学规矩、后求自由”原则,精准还原余派经典剧目的唱腔与身段;他注重“情”的表达,通过眼神、语气、动作的细微变化,将人物内心世界外化于舞台,如在《伍子胥》中,他通过“叹五更”的唱腔与身段,将伍子胥的悲愤、彷徨展现得淋漓尽致,既保留了余派“形神兼备”的传统,又融入了当代观众对人物情感的共鸣,实现了传统艺术的创造性转化。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