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李园春戏曲少儿如何让戏曲文化在少儿心中扎根?

在传统文化传承日益受到重视的今天,如何让古老的戏曲艺术在青少年心中生根发芽,成为许多教育者思考的课题。“李园春戏曲少儿”项目正是这一背景下的积极探索,它以“传承戏曲文化,培育少儿美育”为宗旨,通过科学化、趣味化、系统化的教学,让5-12岁的孩子在寓教于乐中感受戏曲魅力,成长为传统文化的“小传人”。

李园春戏曲少儿

项目背景:戏曲传承的“少儿接力”

戏曲艺术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千年的历史底蕴与审美智慧,随着多元文化的冲击,传统戏曲在青少年群体中的认知度逐渐降低,“老龄化”“后继乏人”成为行业痛点,李园春老师——从事戏曲表演与教育30余年的豫剧名家,深知“从娃娃抓起”对传承的重要性,她结合少儿身心发展规律,于2018年创办“李园春戏曲少儿”项目,旨在打破“戏曲=枯燥”的刻板印象,用孩子喜欢的方式打开戏曲世界。

项目以“兴趣培养”为核心,拒绝机械式训练,而是通过故事化教学、游戏化体验、场景化实践,让孩子在“听故事、学唱段、做动作、演角色”的过程中,自然爱上戏曲,项目已覆盖河南、陕西、河北等地的20余所中小学及社区教学点,累计培养学员3000余人,其中200余名学员在省级戏曲小梅花奖评选中获奖。

课程体系:分龄教学,循序渐进

针对不同年龄段孩子的认知特点与接受能力,“李园春戏曲少儿”设计了“启蒙—基础—进阶”三级课程体系,确保教学科学性与系统性。

启蒙阶段(5-7岁):戏曲“初体验”

此阶段以“激发兴趣”为目标,通过“玩中学”让孩子接触戏曲 basics,课程内容包括:

  • 戏曲故事会:用动画、绘本等形式讲述《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剧目背后的故事,让孩子理解戏曲中的“忠孝节义”;
  • 趣味发声游戏:模仿戏曲中的“鸡鸣”“犬吠”等声音,训练气息与音准;
  • 身段模仿操:结合“兰花指”“云手”等简单动作,编排韵律操,让孩子感受戏曲身段的节奏美。

基础阶段(8-10岁):技能“打地基”

此阶段系统学习戏曲基本功与剧种特色,重点培养“唱、念、做、打”的初步能力,课程包括:

  • 唱腔训练:针对豫剧、京剧等主流剧种,学习“真声”“假声”转换,掌握板式变化(如豫剧的【二八板】【快二八】);
  • 念白练习:通过绕口令、诗词朗诵,训练咬字清晰与语感,区分韵白与方言白;
  • 身段基本功:练习“压腿”“下腰”“圆场”等,学习“生、旦、净、丑”各行当的基本动作(如旦角的“水袖功”、净角的“起霸”)。

进阶阶段(11-12岁):剧目“小演员”

此阶段以“舞台实践”为核心,让孩子在完整剧目中综合运用所学技能,课程包括:

李园春戏曲少儿

  • 剧目片段排演:选取《花木兰·谁说女子不如男》《穆桂英·挂帅》等经典唱段,分角色进行台词、唱腔、身段合成;
  • 舞台化妆与服饰体验:学习戏曲脸谱绘制、头饰穿戴,了解“行当”与“扮相”的对应关系;
  • 汇报演出:每学期举办“少儿戏曲专场”,让孩子在专业舞台上展示成果,增强成就感。

表:李园春戏曲少儿课程体系一览
| 阶段 | 年龄段 | 核心目标 | |
|------------|------------|--------------------|------------------------------------------------------------------------------|
| 启蒙阶段 | 5-7岁 | 激发兴趣,建立认知 | 戏曲故事会、趣味发声游戏、身段模仿操 |
| 基础阶段 | 8-10岁 | 夯实基础,掌握技能 | 唱腔训练(剧种特色)、念白练习、身段基本功(压腿、下腰、圆场等) |
| 进阶阶段 | 11-12岁 | 综合实践,提升表现 | 剧目片段排演、舞台化妆与服饰体验、汇报演出 |

特色教学:让戏曲“活”起来

“李园春戏曲少儿”最大的特色在于“创新性传承”——既保留戏曲的“根”,又注入“时代活力”,让孩子真正“学得会、喜欢演、用得上”。

情景化教学:“穿越”进戏曲故事

传统戏曲教学常因“口传心授”显得枯燥,项目团队将经典剧目改编成“沉浸式剧本”,在教《花木兰》时,教室布置成古代军营,孩子穿上“战袍”,扮演“花木兰”“战友”“将军”,在“替父从军”“战场杀敌”的情景对话中,自然记唱段、学动作,李园春老师常说:“孩子不是‘背戏’,而是‘成为角色’,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喜怒哀乐,唱出来的戏才有温度。”

游戏化训练:“玩”出基本功

将基本功训练融入游戏,是项目吸引孩子的“秘诀”,兰花指接力赛”:孩子分组用兰花指传递“绣球”,训练指法灵活性;“节奏大师”游戏:用鼓点模仿戏曲板式,孩子跟着节奏跳“圆场”,在玩中掌握“快慢轻重”,还开发了“戏曲知识闯关”卡片、脸谱涂色书等教具,让孩子在课余时间也能轻松学习。

多媒体赋能:“科技+”助力教学

针对Z世代孩子“视觉化学习”的特点,项目制作了系列微课:用动画拆解“水袖功”的发力技巧,用AR技术让孩子“一键变身”戏曲角色,扫码即可观看名家示范视频,线上平台还开设“戏曲小课堂”直播,李园春老师实时解答孩子提问,打破地域限制,让更多孩子接触优质戏曲教育资源。

师资与成果:专业守护,成长可见

项目的成功离不开“双师型”教学团队——既包括李园春老师等戏曲名家(负责艺术指导),又拥有儿童心理学背景的教师(负责教学设计),团队成员定期参加“戏曲教育研讨会”,将“体验式教学”“项目制学习”等教育理念融入戏曲课堂,确保教学既专业又懂孩子。

李园春戏曲少儿

多年来,“李园春戏曲少儿”的成果有目共睹:学员王梓涵从8岁开始学戏,最初因性格内向不敢开口,通过情景化教学逐渐爱上豫剧,10岁时凭借《花木兰》选段获得“河南省戏曲小梅花奖”金奖;学员李一诺将戏曲元素融入校园艺术节,带领班级表演《说唱脸谱》,让全班同学都爱上了戏曲……这些案例印证了:当戏曲以“有趣”的方式走进孩子,他们不仅会主动传承,更会成为传统文化的“小宣传员”。

表:部分学员成果展示
| 学员姓名 | 学习时长 | 代表性成果 | 家长反馈 |
|--------------|--------------|------------------------------------|----------------------------------------------|
| 王梓涵 | 3年 | 河南省戏曲小梅花奖金奖 | “孩子从‘社恐’变成‘舞台自信’,戏曲改变了他性格” |
| 李一诺 | 2年 | 校园艺术节“最佳创意奖” | “现在全家都听戏,孩子成了家里的‘戏曲老师’” |
| 张浩宇 | 4年 | 参与央视“少儿戏曲”节目录制 | “不仅学会了唱念做打,更懂了什么是坚持和责任” |

文化价值:不止于“学戏”,更在于“育人”

“李园春戏曲少儿”的意义远不止于培养“小戏迷”,更在于通过戏曲教育塑造孩子的品格与审美,在学戏过程中,孩子需要反复练习“压腿”“下腰”,锻炼的是毅力;分角色排演剧目,培养的是团队协作;理解“穆桂英挂帅”的忠义、“花木兰替父从军”的孝道,传承的是中华美德,正如李园春老师所说:“戏曲是‘活教材’,孩子在唱念做打中学会的,不仅是艺术,更是如何做人。”

相关问答FAQs

Q1:孩子没有戏曲基础,能报名“李园春戏曲少儿”吗?
A1:完全可以!项目课程体系专为“零基础”设计,启蒙阶段以兴趣培养为主,通过游戏、故事等方式降低入门门槛,老师会根据每个孩子的年龄、性格特点制定个性化学习计划,确保“零基础”的孩子也能快速融入课堂,找到学习的乐趣。

Q2:学习戏曲会影响孩子的文化课学习吗?
A2:不会,反而可能促进文化课学习,戏曲学习涉及历史(剧目背景)、语文(唱词韵律)、音乐(板式节奏)、美术(脸谱服饰)等多学科知识,能帮助孩子拓宽知识面;练功、背唱段的过程能提升专注力与记忆力,对文化课学习有正向辅助作用,项目课程安排在周末或寒暑假,合理分配时间,确保孩子兼顾戏曲与学业。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