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阳京剧院作为东北地区京剧艺术的重要阵地,自1959年由原沈阳京剧团、辽宁京剧团等合并成立以来,始终以传承和弘扬京剧艺术为己任,老生行当作为京剧“生旦净丑”四大行当之首,承载着京剧叙事与抒情的重要功能,沈阳京剧院的老生演员们不仅在传统流派的继承上薪火相传,更在融合东北地域文化的基础上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成为剧院艺术成就的鲜明标识。
建院初期的奠基与探索(20世纪50-80年代)
沈阳京剧院的老生艺术,在建院初期便奠定了坚实基础,这一时期的演员多来自科班或名家传人,既受京派、马派等传统流派的熏陶,又结合东北观众的审美需求,形成了兼具规范性与地域特色的艺术风格,代表性人物周啸天(1921-1995)是剧院老生行当的奠基人之一,他宗法马派,嗓音高亢清亮,行腔流畅自然,尤其擅长《四郎探母》《定军山》等骨子老戏,在表演中,他注重“以情带声”,通过眼神、身段的细微变化,将人物内心世界精准传递给观众,成为当时东北地区观众心目中“马派老生”的代表人物,黄孝维(1935-2018)则以余派见长,其念白讲究“字正腔圆”,唱腔追求“韵味醇厚”,在《捉放曹》《搜孤救孤》等剧目中,他将余派“脑后音”的技巧与东北方言的铿锵感相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关外余派”风格,为剧院老生行当的流派多样性做出了重要贡献,这一时期的演员们不仅活跃在舞台上,还积极参与“送戏下乡”“进厂矿演出”等基层文化活动,让京剧艺术在东北大地生根发芽。
中坚力量的传承与创新(20世纪90年代至21世纪初)
随着时代发展,沈阳京剧院的老生演员群体迎来了一批中坚力量,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探索创新,将老生艺术推向新的高度,李海燕(1963年生)是其中的杰出代表,作为国家一级演员、梅花奖得主,她打破了老生行当的性别界限,以女老生的身份在京剧界独树一帜,她师承李少春,文武兼修,既能驾驭《野猪林》《响马传》等靠把老生戏,也能演绎《打金砖》《乌盆记》等唱功戏,在表演中,她注重“形神兼备”,如在《野猪林》中,她通过稳健的身段和悲怆的唱腔,将林冲的忍辱负重与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而在《打金砖》中,她则以高亢的“嘎调”和跌宕的节奏,表现刘秀的悔恨与癫狂,被誉为“当代最具表现力的女老生之一”,张建国(1958年生)作为奚派传人,在剧院期间以《范进中举》《白帝城》等剧目著称,他深得奚派“脑后音”与“擞音”的精髓,唱腔婉转悠扬,念白抑扬顿挫,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表演刻画人物的内心矛盾,成为奚派艺术在东北地区的重要传承者,这一时期的演员们还积极参与京剧现代戏的创排,如《雪花赋》《红石岩》等,将老生表演程式与现代生活相结合,拓展了老生行当的表现边界。
新生代的崛起与坚守(21世纪以来)
进入21世纪,沈阳京剧院的老生演员群体迎来新生代的崛起,他们在前辈的指导下,既坚守传统又勇于创新,为老生艺术注入了新的活力,孙鹏(1985年生)是青年老生中的佼佼者,师承奚派名家张建国,他扮相俊美,嗓音圆润,在《范进中举》《四郎探母》等传统剧目中,既严格遵循奚派“刚柔相济”的艺术规范,又融入了年轻一代的审美视角,通过节奏的调整和表情的丰富,让经典剧目焕发出新的魅力,剧院还注重通过“校企合作”“京剧进校园”等方式培养后备人才,与沈阳音乐学院等合作开设京剧表演专业,为老生行当输送了新鲜血液,这些年轻演员不仅活跃在国内舞台上,还多次赴海外演出,如美国、日本、韩国等国家,将沈阳京剧院的老生艺术推向世界舞台,在传承方式上,他们借助新媒体平台,通过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普及京剧知识,让更多年轻观众了解和喜爱老生艺术。
艺术特色与地域文化融合
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的艺术风格,深受东北地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高亢、稳健、质朴”的鲜明特色,在唱腔上,他们既保留了马派的“激越流畅”、奚派的“细腻婉转”,又吸收了东北民歌的“直白高亢”,形成了具有“关东韵味的京剧老生唱腔”;在念白上,他们结合东北方言的“声调特点”,使念白既符合京剧“湖广韵”的规范,又让观众倍感亲切;在表演上,他们注重“以形传神”,身段稳健大方,动作简洁有力,尤其擅长表现东北汉子“豪爽、坚韧”的性格特质,这种地域特色与京剧艺术的融合,不仅让沈阳京剧院的老生表演独具魅力,也为京剧艺术的“地域化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从建院初期的周啸天、黄孝维,到中坚力量的李海燕、张建国,再到新生代的孙鹏等,沈阳京剧院的老生演员们始终以“传承不守旧,创新不离宗”的艺术理念,坚守着京剧老生艺术的阵地,他们不仅在舞台上塑造了一个个经典人物,更通过教学、传播等方式,让老生艺术在东北大地代代相传,随着新时代文化事业的繁荣发展,沈阳京剧院的老生演员们必将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为京剧艺术的传承与发展贡献更大的力量。
代表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简表
演员 | 生卒年 | 师承 | 代表剧目 | 艺术风格 |
---|---|---|---|---|
周啸天 | 1921-1995 | 马派 | 《四郎探母》《定军山》 | 宗马派,嗓音高亢,行腔流畅 |
黄孝维 | 1935-2018 | 余派 | 《捉放曹》《搜孤救孤》 | 宗余派,念白讲究,韵味醇厚 |
李海燕 | 1963- | 李少春 | 《野猪林》《打金砖》 | 文武兼修,形神兼备,女老生代表 |
孙鹏 | 1985- | 张建国(奚派) | 《范进中举》《四郎探母》 | 奚派传人,扮相俊美,表演细腻 |
FAQs
问: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的艺术风格如何体现“关外唐”的地域特色?
答:“关外唐”指的是京剧表演艺术家唐韵笙的艺术风格,其特点是“文武兼备、气势磅礴”,在东北地区影响深远,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在继承唐派艺术的基础上,结合东北地域文化,形成了独特的“关外唐”特色:一是唱腔上吸收东北民歌的“高亢激越”,如《定军山》中的“头通鼓”唱段,既保留了唐派的“刚劲有力”,又融入了东北方言的“声调起伏”;二是表演上注重“身段的稳健与力度”,如《野猪林》中的“夜奔”一折,演员通过大幅度的身段动作和稳健的台步,表现出林冲的豪迈与悲愤,符合东北观众“喜欢热闹、讲究气势”的审美需求;三是念白上结合东北方言的“直白有力”,如《捉放曹》中的“行路”念白,既遵循京剧“湖广韵”的规范,又带有东北话的“抑扬顿挫”,使观众倍感亲切,这些特色共同构成了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关外唐”的艺术风貌。
问:沈阳京剧院在培养老生演员方面有哪些特色教学方法?
答:沈阳京剧院在老生演员培养上形成了“传统与现代结合、理论与实践并重”的特色教学方法:一是“以戏带人”,通过让学员反复排练传统剧目(如《四郎探母》《定军山》等),在掌握表演程式的同时,理解人物情感和剧情内涵,如李海燕在培养青年演员时,强调“先学戏,再学艺”,要求学员先背熟台词、唱腔,再通过反复揣摩人物性格,最终达到“人戏合一”的境界;二是“流派传承”,剧院定期邀请马派、奚派等流派的名家(如张学津、张建国等)前来授课,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让学员精准掌握流派的“精髓”,如孙鹏在跟随张建国学习奚派时,不仅学习唱腔技巧,还注重奚派“念白如唱”的情感表达;三是“实践锻炼”,剧院为青年演员提供“压台戏”机会,如让孙鹏在《范进中举》中担任主角,通过舞台实践提升表演能力;四是“文化素养提升”,剧院要求学员学习京剧史、戏曲理论等课程,同时鼓励他们学习书法、绘画等传统文化,以丰富艺术底蕴,这些方法共同促进了沈阳京剧院老生演员队伍的梯队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