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如何培养新时代戏曲传承人才?

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作为山东省内唯一一所以地方剧种命名的全日制高等戏曲艺术院校,自成立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山东梆子非遗文化、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的重要使命,学院坐落于“孔孟之乡、运河之都”的济宁市,这里不仅是儒家文化发源地,更是山东梆子的重要孕育地和传播地,为学院的发展提供了深厚的文化土壤和丰富的艺术资源。

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

学院立足“守正创新、德艺双馨”的办学理念,以“传承山东梆子根脉,培养高素质戏曲人才”为核心目标,构建了“传统技艺+现代素养”的人才培养体系,在专业设置上,聚焦山东梆子的传承需求,开设了戏曲表演、戏曲音乐、戏曲编剧、戏曲舞台美术等核心专业,其中戏曲表演(山东梆子方向)为省级特色专业,重点培养唱、念、做、打综合能力突出的表演人才;戏曲音乐专业则侧重梆子剧种伴奏乐器(如梆子胡、竹笛、中阮等)的演奏与教学,强调“文武场”传统技艺的传承,为提升学生综合素养,学院还开设了艺术概论、中国戏曲史、传统文化概论等通识课程,形成“专业基础+技能提升+文化浸润”的三维课程体系。

在课程实施层面,学院创新采用“名师带徒+剧目教学”的双轨教学模式,聘请山东省山东梆子剧院、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等院团的国家级、省级非遗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担任客座教授,通过“一对一”或“小班制”传授传统剧目的表演精髓;围绕经典剧目(如《墙头记》《两狼山》《玉虎坠》等)开展实践教学,让学生在排演中掌握山东梆子“高亢激越、浑厚豪放”的唱腔特点和“程式化、虚拟化”的表演范式,学院注重产教融合,与济宁市山东梆子剧院共建“实践教学基地”,学生可参与剧院日常演出、剧目创排等实践项目,实现“学演结合、以演促学”。

学院师资力量雄厚,形成了一支“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专任教师58人,其中教授、副教授占比35%,具有博士、硕士学位教师占比60%,同时拥有“山东梆子非遗传承人”“山东省戏剧家协会会员”等称号的行业专家12人,教师团队既深耕戏曲理论研究,又注重舞台实践经验,近年来主持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10项,出版《山东梆子唱腔教程》《梆子剧种舞台美术研究》等教材8部,在核心期刊发表论文30余篇,为戏曲教学与理论研究提供了有力支撑。

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

在人才培养成果方面,学院已为社会输送毕业生600余人,其中80%进入省市级戏曲院团成为业务骨干,10%考入中国戏曲学院、上海戏剧学院等高校深造,5%成为中小学戏曲教师,学生多次在全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艺术专业技能赛项中获奖,在山东省“泰山文艺奖”“山东文化艺术节”等赛事中斩获金奖、银奖20余项,原创剧目《运河情·梆子韵》入选全国地方戏优秀剧目展演,充分展现了学院的教学实力与人才培养质量。

作为山东梆子非遗传承的重要阵地,学院积极承担文化传播与社会服务职能,建成“山东梆子非遗传承基地”,年均开展非遗进校园、进社区、进乡村演出60余场,覆盖观众超15万人次;举办“山东梆子青少年夏令营”“戏曲脸谱绘制体验”等活动,让更多青少年感受传统戏曲魅力;与济宁本地中小学合作建立“戏曲特色班”,编写《中小学山东梆子启蒙教材》,推动戏曲艺术普及教育,学院还与河南、河北等周边省份的戏曲团体开展交流合作,举办“梆子剧种发展论坛”,促进山东梆子的跨区域传播与创新。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的招生对象和报考条件是什么?
解答:学院主要面向山东省内招生,分为普通高考招生和单独招生两类,普通高考招生对象为参加当年夏季高考的艺术类考生,需通过山东省艺术类专业统考(戏曲表演类)且文化课成绩达到省定控制线;单独招生对象为中等职业学校(含中专、职高、技校)毕业生,需参加学院组织的“文化素质+职业技能”测试,其中职业技能测试重点考察戏曲专业基础(如唱腔片段、表演片段、乐器演奏等),报考戏曲表演专业的考生要求五官端正、形象气质佳,无发声器官疾病;报考戏曲音乐专业的考生需具备一定的乐器演奏基础。

济宁山东梆子戏曲学院

问题2:毕业生就业前景如何?学院有哪些就业支持措施?
解答:毕业生就业渠道多元,前景广阔,主要就业方向包括:各级专业戏曲院团(如山东省山东梆子剧院、各地市梆子剧团等),从事表演、伴奏、编创等工作;中小学、艺术培训机构,担任戏曲教师;文化企事业单位,从事文化传播、活动策划等工作;部分学生选择自主创业,成立民营戏曲工作室或剧团,学院就业指导中心通过“校企合作订单班”“专场招聘会”“就业创业导师制”等措施,与省内外20余家戏曲院团、文化机构建立稳定合作关系,近年来毕业生就业率保持在96%以上,专业对口率达85%,深受用人单位好评。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