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我国戏曲剧种闽剧

闽剧,发源于福建省福州市,是福建省现存最古老、最具代表性的地方戏曲剧种之一,迄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它以福州方言为舞台语言,广泛吸收民间歌舞、说唱艺术和古典戏曲元素,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貌,被誉为“福州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闽都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人文精神。

我国戏曲剧种闽剧

历史起源:从民间小调到地方大戏

闽剧的形成与发展,与福州地区的社会文化变迁紧密相连,其雏形可追溯至清代初期,福州民间流行的“江湖调”“逗腔”“洋歌”“小调”等声腔艺术,这些源于民间节庆、婚丧嫁娶的表演形式,语言通俗、旋律活泼,深受当地百姓喜爱,乾隆年间,随着弋阳腔、昆曲等外来戏曲传入福州,与本土声腔相互融合,逐渐形成了“福州戏”的早期形态。

清代中后期,福州作为重要的港口城市,商业繁荣,戏曲演出活动频繁,出现了“三乐”“一善”等著名班社,标志着闽剧从民间小戏向成熟的地方大戏过渡,民国时期,闽剧进入鼎盛阶段,演出场所遍布城乡,涌现出林赶山、郑奕奏、黄荫雾、唐秀山“四大名旦”等一批表演艺术家,剧目题材也从民间传说扩展到历史故事、社会现实,艺术表现力日益丰富,新中国成立后,闽剧得到政府重视,1959年福州市闽剧院成立,对传统剧目进行整理改编,创作了《炼印》等经典剧目,使闽剧艺术迈入新的发展阶段。

艺术特点:唱腔独特,表演鲜活

闽剧的艺术魅力体现在其独特的唱腔、音乐、表演和角色行当等方面,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程式化特征,又融入了福州地方的生活气息。

(一)唱腔:四大声腔,韵味悠长

闽剧唱腔以“江湖调”为主,辅以“逗腔”“洋歌”“小调”,形成多元融合的声腔体系,各具特色:

  • 江湖调:源于民间说唱,高亢激越,节奏明快,适合表现悲壮、激烈的剧情,如《炼印》中李恕的“告状”唱段,气势磅礴,感染力强。
  • 逗腔:委婉抒情,拖腔悠长,善于刻画人物内心情感,被誉为“闽剧之魂”,代表作《王莲莲拜香》中的“拜香调”,细腻缠绵,令人动容。
  • 洋歌:质朴通俗,叙事性强,多用于表现生活场景,如《贻顺烛蒂》中的“卖烛”唱段,贴近生活,幽默风趣。
  • 小调:活泼轻快,旋律优美,源于福州民间小曲,如《甘国宝》中的“更夫调”,节奏鲜明,富有乡土气息。

以下为闽剧主要唱腔特点及代表剧目简表:

我国戏曲剧种闽剧

唱腔类别 特点 代表作品
江湖调 高亢激越,节奏明快 《炼印》《贻顺烛蒂》
逗腔 委婉抒情,拖腔悠长 《王莲莲拜香》《钗头凤》
洋歌 质朴通俗,叙事性强 《贻顺烛蒂》《甘国宝》
小调 活泼轻快,生活气息浓 《甘国宝》《王莲莲拜香》

(二)音乐伴奏:文武场结合,乡土气息浓厚

闽剧乐队分“文场”和“武场”,文场以椰胡为主奏乐器,音色醇厚,辅以逗管、梆笛、板胡等,伴奏旋律贴近福州方言声调,富有地方特色;武场则用鼓、钹、木鱼、小锣等打击乐,配合剧情节奏营造氛围,如武打场面的“急急风”,紧张热烈,扣人心弦。

(三)表演:贴近生活,兼具程式与灵动

闽剧表演注重生活化,身段动作源于福州民间习俗,如“跳傩”“舞扇”“做手”等,既有戏曲程式化的规范,又有即兴发挥的灵动,表现人物喜悦时的“笑肩”,愤怒时的“拍案”,悲伤时的“掩面”,都贴近生活细节,让观众产生共鸣。

(四)角色行当:分工细致,个性鲜明

闽剧角色行当分“生、旦、净、末、丑”五大类,每个行当下又细分不同角色,各具特色:

  • :分小生(儒雅俊美,如《王莲莲拜香》的陈伯卿)、老生(刚正稳重,如《炼印》的李恕)、武生(勇猛矫健,如《甘国宝》的甘国宝)。
  • :分青衣(端庄贤淑,如《钗头凤》的唐婉)、花旦(活泼俏丽,如《王莲莲拜香》的王莲莲)、彩旦(诙谐幽默,如《贻顺烛蒂》的阿莲)。
  • (花脸):多为性格豪放或奸诈的角色,如《甘国宝》中的反派角色,脸谱浓重,声腔粗犷。
  • :中老年男性配角,如《炼印》的差役,语言风趣。
  • :分文丑(语言幽默,如《贻顺烛蒂》的贻顺)、武丑(动作灵活,如《甘国宝》的更夫),是调节剧情气氛的关键角色。

代表剧目:题材多样,雅俗共赏

闽剧剧目丰富,据不完全统计,传统剧目达一千余部,题材涵盖历史故事、民间传说、社会生活等,既有雅致的文人戏,也有通俗的民间戏,雅俗共赏。

  • 《炼印》:闽剧代表作,取材于民间传说,讲述李恕与陈文龙冒充钦差查办贪官的故事,情节曲折,唱腔激昂,塑造了刚正不阿、机智勇敢的小人物形象,至今久演不衰。
  • 《贻顺烛蒂》:经典讽刺喜剧,塑造了吝啬鬼贻顺的形象,通过“卖烛”“借债”等情节,揭露了封建社会的世态炎凉,语言幽默,表演夸张,深受观众喜爱。
  • 《王莲莲拜香》:悲剧代表作,描写封建礼教下女子王莲莲的爱情悲剧,唱腔细腻,情感真挚,展现了闽剧抒情性的艺术特色。
  • 《钗头凤》:取材陆游与唐婉的爱情故事,唱腔优美,意境深远,是闽剧文人戏的经典之作。

传承发展:守正创新,薪火相传

新中国成立后,闽剧艺术得到前所未有的保护与发展,2006年,闽剧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传承工作进入新阶段,福州市闽剧院、闽剧院一团等专业院团致力于传统剧目的整理与复排,培养了一批优秀演员,如陈妙英、林瑛、吴则文等,他们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表演手法,赋予闽剧新的生命力。

我国戏曲剧种闽剧

近年来,闽剧积极探索创新之路:创作现代戏如《海瑞罢官》《林则徐》等,将历史精神与时代主题结合;通过“闽剧进校园”“闽剧进社区”等活动普及戏曲知识,利用短视频平台传播闽剧片段,吸引年轻观众,闽剧文创产品开发、闽剧主题旅游等新业态的兴起,也让这门古老艺术焕发出新的光彩。

相关问答FAQs

Q1:闽剧的唱腔中,“逗腔”为何被誉为“闽剧之魂”?
A1:“逗腔”是闽剧最具代表性的声腔,源于明代福州地区的“逗腔”小曲,经过长期发展形成独特的唱腔体系,其旋律婉转细腻,拖腔悠长,善于表现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尤其在抒情唱段中具有极强的感染力,王莲莲拜香》中的“拜香调”,通过逗腔的细腻处理,将王莲莲的悲苦、无奈与绝望层层展现,令观众动容,逗腔的演唱技巧要求极高,需要演员熟练掌握福州方言的声调变化,被誉为“闽剧之魂”,体现了闽剧艺术的精髓。

Q2:当前闽剧传承面临哪些挑战,有哪些创新举措?
A2:当前闽剧传承面临的主要挑战包括:传承人老龄化(年轻演员培养不足)、观众老龄化(年轻群体对戏曲兴趣不高)、传统剧目与现代审美脱节、创新资金短缺等,为应对这些挑战,闽剧界采取了一系列创新举措:一是加强年轻演员培养,与艺术院校合作开设闽剧专业班,设立“非遗传承人工作室”;二是推动剧目创新,在保留传统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LED背景、多媒体投影)和现代表演理念,创作反映当代生活的现代戏;三是拓展传播渠道,利用短视频平台发布闽剧片段、幕后故事,举办闽剧文创设计大赛,开发闽剧主题的动漫、游戏等,吸引年轻群体关注;四是加强文旅融合,将闽剧演出与福州文化旅游结合,打造“闽剧+旅游”的特色体验项目,让闽剧走出剧场,走进大众生活。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