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谦与郭德纲的搭档堪称相声界的黄金组合,而戏曲元素则是他们表演中不可或缺的亮点,郭德纲自幼受京剧熏陶,曾在北京戏曲学校学习,打下坚实的戏曲功底;于谦虽非科班出身,但对戏曲的热爱深入骨髓,生活中常以票友身份参与,两人在相声中融入戏曲,既是对传统艺术的致敬,也是对相声形式的创新。
郭德纲的“柳活儿”(指相声中唱腔模仿的表演)堪称一绝,他能精准拿捏京剧、评剧、河北梆子等不同剧种的韵味,在《我要反三》中,他模仿裘派花脸唱腔,气沉丹田,字正腔圆,将《铡美案》中的“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演绎得有板有眼;在《西征梦》里,又以京剧小生的唱腔调侃现代生活,反差感十足,这种对戏曲的驾驭能力,源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与长期研习,他曾坦言:“戏曲是相声的根,没有戏曲的相声,就像没加盐的菜,寡淡无味。”
于谦在戏曲中虽多以“捧哏”身份出现,却自有其妙处,他常以“外行”视角点评戏曲,用幽默消解专业门槛,在《论相声五十年之现状》中,郭德纲一段京剧唱罢,于谦接茬:“您这唱的是《定军山》吧?我听着怎么像《定外卖》呢?”这种“歪评”既化解了郭德纲表演的“炫技”感,又让观众在笑声中感受到戏曲的亲切,生活中的于谦是资深戏迷,家中收藏大量戏曲音像资料,甚至能和票友清唱《四郎探母》,这种热爱让他在相声中提及戏曲时,总能信手拈来,充满真诚。
两人合作中,戏曲不仅是表演内容,更是情感纽带,在《梦中婚》里,郭德纲用京剧老生腔调模仿“岳父”训话,于谦则以青衣身段配合,一唱一和间,传统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现代相声的叙事完美融合,他们还常将戏曲典故融入段子,如《托妻献子》中“窦娥冤”的调侃,既保留戏曲的悲剧内核,又通过解构制造笑料,让年轻观众在欢笑中接触经典。
以下为两人相声中经典戏曲桥段梳理:
相声名称 | 涉及戏曲剧目 | 表演形式 | 观众反响 |
---|---|---|---|
《我要反三》 | 《铡美案》 | 郭德纲模仿裘派花脸 | 掌声雷动,称“有宗师风范” |
《西征梦》 | 《武家坡》 | 郭德纲以小生唱腔讲现代故事 | 捧腹大笑,称“反差萌十足” |
《梦中婚》 | 《四郎探母》 | 郭德纲老生腔调+于谦身段配合 | 氛围温馨,称“传统艺术真美” |
《论捧逗》 | 《锁麟囊》 | 于谦“歪评”程派唱腔 | 会心一笑,称“外行看热闹” |
戏曲的融入,不仅丰富了德云社相声的表演层次,更推动了传统艺术的传播,郭德纲曾说:“年轻人可能觉得戏曲老套,但当他们通过相声笑出声时,可能就会去听一段《贵妃醉酒》。”于谦也常在采访中强调:“戏曲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用相声的‘壳’装它的‘核’,让更多人愿意亲近。”
这种创新并非没有争议,有戏迷批评郭德纲的戏曲表演“不够专业”,对此,于谦曾在相声中回应:“我们不是科班,是票友,票图一乐,您要是真想听好的,我去给您请名角儿!”这种坦诚与自嘲,反而让观众感受到他们对戏曲的尊重与热爱。
于谦与郭德纲的相声已成为许多年轻人接触戏曲的窗口,当00后在弹幕里刷“郭老师这段《秦琼卖马》我听了八百遍”,当戏迷称赞于谦的“捧哏”让戏曲“活”了起来,便可知,传统艺术与现代娱乐的碰撞,在他们的搭档中,正绽放出新的生机。
FAQs
Q1:于谦和郭德纲的相声中,戏曲元素占比高吗?为什么选择戏曲作为重要内容?
A1:戏曲元素在他们相声中占比约20%-30%,虽非主体,却是标志性亮点,选择戏曲源于两人对传统的热爱:郭德纲有科班背景,戏曲功底深厚;于谦是资深戏迷,生活中常与票友交流,戏曲唱腔、故事性强,适合“柳活儿”表演,既能展示技巧,又能通过幽默解构拉近与年轻观众的距离,实现“寓教于乐”。
Q2:他们合作中,有没有因为戏曲元素产生过有趣的故事或争议?
A2:有趣的故事不少,如郭德纲在《学聋哑》中模仿京剧《三岔口》的武打动作,结果不小心撞翻了于谦的茶桌,于谦即兴接话:“您这‘任堂惠’是来抢茶的吧?”引发全场大笑,争议方面,曾有戏迷批评郭德纲在《连环计》中模仿马派唱腔“字不正”,郭德纲回应:“我是说相声的,不是唱戏的,您要听专业的,我给您找叶少兰先生。”这种“知错能改”的态度,反而赢得了观众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