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末年,朝政动荡,曹操以“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势掌控朝纲,成为权倾朝野的枭雄,一位名叫祢衡的名士从平原郡来到许都,他自幼饱读诗书,才华横溢,且性格狂狷,恃才傲物,常以“舌剑”针砭时弊,经太中大夫孔融引荐,祢衡本欲面见曹操,共论天下大事,却不料因两人性格与立场的剧烈冲突,酿成了一场震动朝野的“击鼓骂曹”闹剧。
曹操听闻祢衡之名,本想招揽为己用,却见他身着破旧衣衫、目中无人地闯入相府,心中早已不悦,召见时,曹操端坐高位,百官侍立,而祢衡竟长揖不拜,口中还念叨“天地阔阔,何无一人也”,公然挑衅曹操的权威,曹操强压怒火,假意试探:“先生既有才华,可愿为鼓吏,在宴席上助兴?”此言明为“重用”,实为羞辱——让名士充当宴乐的鼓手,意在折其傲骨。
祢衡闻言,非但未怒,反而朗声应允:“愿为丞相击鼓,但需更衣。”曹操允准,心中暗笑:看你如何收场,宴席当日,宾客满座,曹操命人取来鼓杖,祢衡却不慌不忙,当众脱去外衣,露出里中衬衣,又脱衬衣,仅余裤衩,再缓缓穿上鼓吏服饰,动作从容不迫,宾客们见状哗然,曹操亦面露愠色,祢衡整理衣冠后,手持鼓杖,走向鼓架,一边击鼓,一边引吭高歌,唱的正是脍炙人口的《骂曹》:“谗臣当道谋汉朝,欺君罔上罪难逃,曹操专权害忠良,暗室欺心天昭昭!”鼓声时而激昂如雷,时而悲怆如泣,字字句句直指曹操“欺君罔上”“残害忠良”的罪状,将曹操虚伪、狠辣的面孔揭露得淋漓尽致。
曹操勃然大怒,喝令武士将祢衡拿下,祢衡毫无惧色,反指着曹操大骂:“汝乃汉贼!不思报国,反而挟制天子,残害忠良,我恨不得食汝肉、寝汝皮!”曹操深知祢衡素有“狂士”之名,若当场杀他,恐落得“容不下人才”的骂名,便心生一计:命人将祢衡送到荆州刘表处,借刀杀人,刘表虽爱才,却也难容祢衡的狂傲,又将他又遣至江夏太守黄祖帐下,黄祖性情暴躁,一次因祢衡在宴会上出言不逊,竟将其当场斩杀,一代狂士就此陨落。
人物 | 身份 | 性格特点 | 在剧中作用 |
---|---|---|---|
祢衡 | 名士 | 狂狷傲物、刚直不阿、重名节 | 代表文人的傲骨与对权贵的反抗 |
曹操 | 丞相 | 阴险狡诈、爱才又妒才、伪善 | 权贵的象征,制造戏剧冲突 |
黄祖 | 江夏太守 | 暴躁易怒、不容异见 | 冲突的终结者,祢衡悲剧的推手 |
FAQs
问:祢衡为何宁愿选择击鼓骂曹也不愿向曹操低头?
答:祢衡一生视“名节”高于生命,他鄙视曹操“挟天子令诸侯”的僭越行为,认为这是“汉贼”之举,在儒家“忠君”思想影响下,他将曹操视为国家公敌,以“骂曹”作为反抗权贵的武器,他性格狂狷,无法忍受曹操的虚伪和轻慢,认为“士可杀不可辱”,宁可用生命捍卫文人的尊严与气节,也不愿向奸佞低头。
问:京剧《击鼓骂曹》中的“击鼓”段落有何艺术特色?
答:“击鼓”是该剧的核心看点,鼓段以传统曲牌《夜深沉》为基调,融合了京剧鼓板、大锣、铙钹等打击乐器的配合,演员通过鼓槌的轻重缓急、敲击角度的变化,展现祢衡内心的愤懑与不屈:如急促的鼓点象征怒火中烧,沉稳的鼓声代表从容赴死,而“擂鼓三通”则将戏剧推向高潮,鼓声与祢衡的唱念、身段紧密结合,形成“声情并茂”的艺术效果,成为京剧“武场”音乐的经典范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