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赤桑镇》是传统经典剧目,取材于包公“铡侄赔罪”的故事,以包公铡死贪赃枉法的侄子包勉后,向嫂嫂吴妙贞赤桑镇赔罪为核心情节,展现了包公“铁面无私不忘亲情”的复杂人性,全剧唱词以京剧传统声腔(西皮、二黄)为载体,通过包公与吴妙贞的对唱、独唱,将人物内心的矛盾、情感的冲突刻画得淋漓尽致,既是京剧“唱念做打”中“唱”的典范,也承载着传统戏曲“忠孝节义”的价值传递。
剧情背景与唱词脉络
《赤桑镇》的故事发生在北宋,包公陈州放粮归来,途中在赤桑镇暂歇,侄子包勉任萧山县令时,因贪赃枉法、逼死人命,经包公查实,依法被铡,吴妙贞(包公嫂嫂)闻讯赶来,痛斥包公“忘恩负义”,包公则以国法为重、嫂娘养育之恩为情,耐心劝解,最终吴妙贞理解包公苦心,母子二人冰释前嫌,全剧唱词围绕“法与情”的冲突展开,包公的唱词刚正中带着愧疚,吴妙贞的唱词悲痛中饱含质问,二者交织出强烈的戏剧张力。
主要角色唱词节选
包公唱词:刚正与愧疚的交织
包公的唱词以西皮、二黄为主,声腔苍劲有力,体现其“铁面”形象,同时通过细腻的词句流露对嫂嫂的愧疚与对侄子的痛心。
-
【西皮流水】“恨包勉这奴才做事不端”
恨包勉这奴才做事不端,
贪赃枉法罪恶滔天。
我命他到陈州放粮赈,
谁料他敢违抗我的令言。
在陈州他贪赃又受贿,
竟敢中饱私囊欺上天。
我命王朝马汉去查办,
查实之后不容宽。
铁面无私按律铡,
铡了包勉我心才安!(注:此段唱腔节奏明快,以“流水板”表现包公对包勉罪行的愤怒与执法的果断,“铁面无私”四字铿锵有力,凸显其“不畏权贵、执法如山”的性格。)
-
【二黄导板】“嫂娘说话理不端”
(导板)嫂娘说话理不端——
(回龙)劝嫂娘你消消气,
你的苦处我挂在心间。
(原板)劝嫂娘你休将我来埋怨,
你的苦处我挂在心间。
包勉他贪赃枉法罪当斩,
铡侄儿为的是整肃朝纲。
我身为开封府尹责任重,
不能徇私情乱法度。
嫂娘啊,你年迈之人要保重,
莫为我包公一人伤了你的心!(注:“导板-回龙-原板”的声腔结构,先以高亢的导板抒发委屈,回龙转为舒缓,原板则娓娓道来,既有对嫂嫂的安抚,也有对“法大于情”的坚守,“整肃朝纲”四字点明其执法的根本目的。)
吴妙贞唱词:悲痛与质问的爆发
吴妙贞的唱词以西皮散板、二黄原板为主,声腔婉转悲切,体现老年丧子之痛,以及对包公“忘恩”的责难。
-
【西皮散板】“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
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
骂一声包黑狗你做事太偏!
我为你抚养包恩长大,
你为我儿包勉报仇冤。
你铡了包勉心何忍,
难道说嫂娘你不念旧情?(注:散板节奏自由,模拟吴妙贞气冲冲赶来的状态,“骂一声包黑狗”直白激烈,体现她对包公的愤怒与失望;“抚养包恩长大”与“为我儿报仇冤”形成对比,突出她“养儿防老”的传统观念与包公“国法为先”的冲突。)
-
【二黄散板】“包黑他一番话说得在理”
包黑他一番话说得在理,
我的儿他贪赃枉法罪当诛。
想当年我抚养恩情重,
今日里他秉公执法我心中服。
包黑啊,你为官清正人称颂,
嫂娘我错怪你了,
望你莫记在心中!(注:二黄散板转为舒缓,吴妙贞的情绪从愤怒转向理解,“罪当诛”承认包勉的罪过,“秉公执法我心中服”体现她对包公品格的认可,“错怪你了”则完成情感的转变,唱词从激烈转为平和,凸显“情法两全”的主题。)
唱词的艺术特色
京剧唱词讲究“诗化白话”,既要有韵律美,又要通俗易懂。《赤桑镇》的唱词在语言上呈现出三个特点:
一是对仗工整,如“恨包勉这奴才做事不端,贪赃枉法罪恶滔天”,上下句结构对称,节奏鲜明;二是情感直白,如吴妙贞的“骂一声包黑狗你做事太偏”,用口语化的表达增强戏剧冲突;三是声腔与情感契合,包公的西皮流水表现果断,二黄原板抒发愧疚;吴妙贞的西皮散板表现激动,二黄散板流露释然,声腔成为情感的“放大器”。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赤桑镇》中包公为何要铡侄子包勉?是否不顾亲情?
解答:包公铡包勉并非“不顾亲情”,而是“国法大于亲情”,包勉任萧山县令时,奉命前往陈州放粮赈灾,却贪赃枉法、中饱私囊,甚至逼死百姓,已触犯国法,包公作为开封府尹,职责是“执法如山”,若因包勉是侄子而徇私,便无法整肃吏治、安抚百姓,他在唱词中提到“铡侄儿为的是整肃朝纲”,正是将“法”置于“家”之上,体现了“公私分明”的品格,他向嫂嫂赔罪、安抚嫂娘,也说明他并非无情,而是在“法”与“情”之间选择了“大义”。
问题2:吴妙贞从愤怒到理解包公,这一转变在唱词中如何体现?
解答:吴妙贞的情感转变通过唱词的声腔与内容双重展现,起初,她以【西皮散板】“听他言吓得我心惊胆战”质问包公,唱词激烈,如“骂一声包黑狗你做事太偏”,体现对包公“忘恩”的愤怒;当包公解释包勉“贪赃枉法罪当斩”后,她的唱词转为【二黄散板】“包黑他一番话说得在理”,声腔放缓,内容上承认“我儿他贪赃枉法罪当诛”,并肯定包公“为官清正人称颂”,最终以“嫂娘我错怪你了”完成情感转变,这一转变既体现了吴妙贞明事理的品格,也深化了“情法两全”的主题——包公的“铁面”背后是对百姓的“大情”,吴妙贞的理解则是对“公义”的认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