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裘盛戎全本戏

裘盛戎作为京剧“裘派”花脸艺术的创始人,其艺术成就不仅在于唱腔的革新,更在于通过全本戏塑造了一系列深入人心的经典形象,全本戏作为京剧艺术的重要载体,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多场次的人物展现,为演员提供了充分施展才华的舞台,裘盛戎的全本戏既有对传统剧目的传承,也有对新编戏的探索,他将铜锤花脸的“唱”与架子花脸的“做”融会贯通,形成了“柔中见刚、刚中寓柔”的独特风格,推动了京剧花脸艺术的革新与发展。

京剧裘盛戎全本戏

裘盛戎主要全本戏概览

剧目 饰演角色 首演年代 艺术特色
《姚期》 姚期 1950年代 以苍劲唱腔塑造忠臣形象,[二黄导板]“皇恩浩荡如山重”展现老臣感恩与悲愤。
《铡美案》 包拯 1950年代 融合铜锤与架子花脸特点,“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唱腔刚柔并济,凸显包拯威严与仁慈。
《锁五龙》 单雄信 1940年代 [西皮导板]“号令一声绑帐外”悲壮激越,通过身段与唱腔表现英雄末路的苍凉。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 徐延昭 1950年代 [二黄慢板]“千岁爷进寒宫休来惊驾”气口绵长,与李艳妃、杨波的三人对唱层次分明。
《赤壁之战》 黄盖 1960年代 新编历史剧,唱腔融入老生元素,“打黄盖”一折的做身兼具豪迈与诙谐。
《群英会》 曹操 1950年代 架子花脸唱腔,“横槊赋诗”以眼神与身段塑造奸雄形象,唱腔中透出霸气与多疑。
《遇皇后·打龙袍》 包拯 1950年代 [导板]“忽听千岁唤一声”转[原板],唱腔婉转中见力量,展现包拯的智慧与悲悯。

代表全本戏艺术解析

《姚期》是裘盛戎全本戏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东汉开国元勋姚期遭奸臣郭荣陷害,最终平反冤案的故事,剧中,裘盛戎通过不同场次展现姚期“忠—愤—稳”的性格转变:开场的“光武兴汉”中,他以[二黄原板]“姚字刚峰胆气豪”唱出老将的豪迈,身段挺拔,蟒袍玉带的扮相尽显威严;蒙冤受屈时,[散板]“接过了皇王一道旨”的擞音运用,将老臣的震惊与悲愤表现得淋漓尽致;最终平反时,[快板]“忠良为国把奸扫”节奏明快,唱腔中透出沉稳与欣慰,裘盛戎在此剧中突破了铜锤花脸“重唱轻做”的局限,通过眼神、台步的细微变化,让人物形象立体丰满。

《铡美案》中的包拯形象,在裘盛戎的演绎下更具人性化,传统铜锤花脸的包拯多强调“黑脸”的威严,而裘盛戎融入了架子花脸的做派,如“驸马近前端详”中,他侧身、眯眼、捋髯的动作,将包拯对陈世美的审视与犹豫刻画入微;唱腔上,“开铡”前的[西皮导板]“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高亢激越,而“劝驸马”时的[二黄原板]“我劝你驸马爷息怒火”则转为柔和,既有“包青天”的刚正不阿,又有长辈的苦口婆心,这种“刚柔并济”的处理,让包拯的形象脱离了“脸谱化”,更具人情味。

《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作为“大轴戏”,对演员的唱、念、做要求极高,裘盛戎饰演的徐延昭,以大花脸唱腔见长,[二黄慢板]“千岁爷进寒宫休来惊驾”一句,脑后音与擞音结合,气口控制如行云流水,展现出老臣的忠心耿耿;与李艳妃、杨波的三人对唱中,他通过唱腔的强弱、节奏的快慢,既凸显了徐延昭的沉稳持重,又推动了剧情的紧张氛围,此剧不仅是裘派唱腔的集大成者,更体现了裘盛戎对全本戏整体节奏的精准把控。

京剧裘盛戎全本戏

艺术成就与后世影响

裘盛戎的全本戏之所以成为经典,核心在于他对“人物塑造”的深度追求,他打破了花脸行当“重声腔、轻人物”的传统,将唱腔技巧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如《锁五龙》中单雄信的悲壮、《群英会》中曹操的阴鸷,均通过个性化的唱腔与做身得以呈现,在唱腔创新上,他创造“裘派十三辙”,根据字音调整发声,使唱腔既符合京剧韵律,又贴近生活语言;气口运用上,他借鉴老生、旦行的技巧,形成了“偷气、取气、换气”的独特方法,让长唱段如“珠走玉盘”,流畅自然。

裘盛戎的全本戏也推动了京剧花脸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弟子方荣永、王泉永等继承其艺术精髓,将《姚期》《铡美案》等剧目作为裘派教学的范本;当代花脸演员如孟广禄、李胜素等,仍以裘盛戎的全本戏为标杆,在传承中融入新的时代审美,他对全本戏叙事结构的重视,让京剧从“折子戏时代”向“全本戏复兴”迈进,为京剧艺术的完整性提供了范例。

相关问答FAQs

Q1:裘盛戎的全本戏与折子戏在艺术呈现上有何不同?
A1:全本戏注重完整叙事与人物性格的多维度展现,通过多场次、多情节的推进,让演员在复杂情境中塑造丰满形象,如《姚期》中姚期从忠臣到蒙冤再到平反的转变,需通过唱、念、做的综合呈现;折子戏则选取单一场次,突出某一技巧或情感,如《铡美案》中的“铡美”一折,侧重唱腔的爆发力与做身的冲击力,裘盛戎的全本戏更强调“人物整体性”,而折子戏则侧重“经典片段的凝练”,两者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了其艺术体系。

京剧裘盛戎全本戏

Q2:裘派全本戏为何能成为京剧花脸的典范?
A2:裘派全本戏的典范性体现在三方面:一是艺术创新,裘盛戎将铜锤花脸的“唱”与架子花脸的“做”融合,打破行当界限,形成“唱做并重”的风格;二是人物塑造,他脱离“脸谱化”表演,通过唱腔、身段的细节处理,让历史人物如姚期、包拯等更具人性光辉;三是传承价值,其全本戏如《大保国·探皇陵·二进宫》等,成为后世花脸演员的必修课,推动了京剧艺术的标准化与系统化发展,正是这些因素,使裘派全本戏超越了时代,成为京剧花脸艺术的巅峰之作。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