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定军山剧情的核心情节是什么?

京剧《定军山》是中国传统戏曲的经典剧目,取材于《三国演义》,讲述了老将黄忠在定军山之战中,凭借智勇双全的军事才能和“不服老”的豪迈气概,斩杀曹魏名将夏侯渊,为蜀汉夺取汉中要地的故事,该剧作为老生行当的代表作,以激昂的唱腔、生动的表演和跌宕的剧情,展现了古代英雄人物的壮志豪情,被誉为“老三麻”(《定军山》《阳平关》《战长沙”)之一,是马派艺术的看家戏。

京剧定军山剧情介绍

故事背景设定在东汉末年,建安二十三年(公元218年),曹操为统一北方,派大将张郃、夏侯渊率军十万屯兵汉中,企图夺取西川,刘备集团为保住基业,派张飞、马超、魏延等大将攻打葭萌关,却因夏侯渊防守严密而久攻不下,老将黄忠虽已年过六旬,却主动请缨出战,立下“不斩夏侯渊,誓不回营”的军令状,由此拉开了定军山之战的序幕。

剧情开端,刘备在帐中为战事犯愁,诸葛亮提及黄忠虽老,却仍有万夫不当之勇,可当此重任,黄忠闻讯后,昂首挺胸走进大帐,对刘备说:“某虽不才,愿凭这口大刀、这匹老马,定要取下夏侯渊的首级!”诸葛亮为打消刘备的顾虑,派谋士法正协助黄忠,并献上“以逸待劳、诱敌深入”的计策,黄忠听后哈哈大笑:“军师妙计,正合吾意!”随即点兵三千,直奔定军山。

定军山地势险要,是汉中的门户,夏侯渊在此扎下连营,自恃兵强马壮,对黄忠的进军并未放在心上,黄忠抵达山下后,并不急于交战,而是按法正的计策,先派人每日在山下搦战,故意辱骂夏侯渊,激其出战,夏侯渊果然被激怒,派部将陈率军下山迎敌,黄忠佯装不敌,且战且退,将陈引入山谷,随后一声令下,伏兵四起,陈大败而逃,夏侯渊见状,亲率大军追击,黄忠则利用地形优势,在狭窄的山路上设下埋伏,曹军首尾不能相顾,损失惨重。

经过几次交锋,夏侯渊意识到黄忠的厉害,不敢再轻易出战,转而加固营寨,坚守不出,法正见状,又献上“步步为营”之计:先夺定军山西侧的“天荡山”,断其粮道,再逼夏侯渊出营决战,黄忠依计行事,趁夜色率领精兵,攀山越岭,一举夺取天荡山,烧毁了曹军粮草,夏侯渊闻讯大惊,被迫分兵去救粮草,导致营中兵力空虚。

黄忠抓住战机,与法正定下“斩将夺旗”之计,法正站在山顶,高举白旗为号:若白旗不动,黄忠按兵不动;若白旗挥舞,则可全力出击,黄忠在山下严阵以待,夏侯渊果然中计,亲自率军前来夺营,法正见夏侯渊出营,立即挥舞白旗,黄忠如猛虎下山般冲入敌阵,他手持大刀,身先士卒,在曹军中左冲右突,如入无人之境,夏侯渊见黄忠勇猛,慌忙退回本阵,黄忠紧追不舍,一刀将夏侯渊斩于马下,曹军见主将阵亡,顿时大乱,黄忠乘胜追击,一举攻下定军山,为蜀汉夺取汉中奠定了基础。

京剧定军山剧情介绍

剧中,黄忠的形象塑造得尤为丰满:他既有老将的沉稳老练,又有不服老的豪迈激情,在“请战”一场中,他昂首阔步,声音洪亮,将“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英雄气概展现得淋漓尽致;在“斩渊”一场中,他武打动作干净利落,唱腔高亢激昂,尤其是“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的唱段,节奏明快,气势磅礴,将战斗的紧张激烈和黄忠的英勇无畏完美结合。

《定军山》的艺术特色不仅在于剧情的跌宕起伏,更在于京剧表演程式的巧妙运用,黄忠的表演融合了唱、念、做、打,既有老生的苍劲唱腔,又有武将的矫健身手。“走边”一场中,黄忠通过圆场、蹉步等身段,展现老将翻山越岭的敏捷;“劈叉”动作则体现其扎实的功底,让观众直观感受到老将的勇武,剧中的脸谱、服饰也极具特色:黄忠为红脸,象征忠勇;夏侯渊为白脸,代表奸诈;黄忠身着靠甲,手持大刀,威风凛凛,符合老将的身份形象。

为更清晰地展现剧中核心要素,以下表格呈现主要人物及剧情关键节点:

主要人物 身份 性格特点 关键事迹
黄忠 蜀汉老将 忠勇、不服老、智勇双全 请战定军山、智斩夏侯渊
法正 蜀汉谋士 足智多谋、善于观察敌情 献“诱敌深入”“步步为营”之计
夏侯渊 曹魏大将 勇而无谋、轻敌冒进 骄兵轻敌,被黄忠斩于马下
刘备 蜀汉主公 礼贤下士、善于用人 重用黄忠,信任法正计策
剧情阶段 主要事件 关键细节
战起请战 黄忠主动请缨攻打定军山 立下军令状,展现老将豪情
献计诱敌 法正献计,黄忠佯装败退 激夏侯渊出营,利用地形设伏
夺取天荡山 黄忠夜袭,烧毁曹军粮草 断敌粮道,逼夏侯渊分兵
斩将夺旗 黄忠趁敌空虚,斩杀夏侯渊 法正挥旗为号,黄忠勇猛冲杀,曹军大乱

该剧自诞生以来,经久不衰,成为京剧舞台上常演不衰的经典,它不仅歌颂了黄忠等老将的爱国情怀和英雄气概,也展现了中华民族“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精神内核,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定军山》已成为京剧艺术的标志性剧目,其经典唱段和表演技巧被一代代京剧演员传承和发扬,成为中国戏曲文化宝库中的璀璨明珠。

相关问答FAQs

京剧定军山剧情介绍

Q1:《定军山》为什么被称为京剧“老三麻”之一?
A:“老三麻”是京剧老生行当的经典剧目组合,指《定军山》《阳平关》《战长沙》三出以三国黄忠为主角的戏,这三出戏均以老将黄忠的英勇事迹为题材,唱腔高亢激昂,表演刚劲有力,充分展现了老生行当的“唱、念、做、打”功夫,尤其考验演员的“靠功”(武将靠甲的表演技巧)和“气口”(唱腔的呼吸控制)。《定军山》是“老三麻”的开篇之作,剧情跌宕,人物塑造鲜明,被誉为“老三麻”之首,因此常与《阳平关》《战长沙”并称为“老三麻”。

Q2:京剧《定军山》中的经典唱段“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有何艺术特色?
A:“这一封书信来得巧”是《定军山》中黄忠的核心唱段,属于“西皮流水”板式,节奏明快,旋律流畅,充分展现了黄忠的喜悦与豪迈,唱段中,“这一封书信来得巧,天助黄忠成功劳”一句,通过“巧”字和“功”字的拖腔,将黄忠接到法正计策后的兴奋心情表现得淋漓尽致;而“头通鼓,战饭造;二通鼓,紧战袍;三通鼓,刀出鞘;四通鼓,把兵交”四句,用排比句式和紧凑的节奏,将战斗前的紧张气氛和黄忠的昂扬斗志完美结合,这段唱腔既保留了老生唱腔的苍劲有力,又融入了武生行当的刚劲洒脱,成为京剧老生唱腔中的经典范例,至今仍被京剧演员和戏迷广为传唱。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