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老戏曲电影人欢马叫

《人欢马叫》作为1963年上映的经典豫剧电影,由长春电影制片厂出品,谢添执导,魏云、陈新理、柳兰芳等主演,是中国戏曲电影史上反映农村现实题材的里程碑式作品,影片以河南农村合作化运动为背景,通过老饲养员、新青年等不同角色的命运交织,生动展现了农民在集体生产中的精神风貌,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电影的写实手法巧妙融合,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昂的艺术特色,又赋予了传统戏曲鲜活的当代气息。

老戏曲电影人欢马叫

影片的故事发生在豫东平原的一个农业生产合作社,围绕“保槽保畜、发展生产”的核心矛盾展开,老饲养员刘自得(魏云饰)是合作社的“宝贝”,他视牲口如生命,凭经验判断牲口健康状况,却在面对机械化新事物时显得固执保守;青年社员吴广聚(陈新理饰)是农业技术员,积极推广科学养殖,与刘自得的观念产生碰撞;合作社主任(柳兰芳饰)则在传统与创新之间寻找平衡,带领社员克服困难,最终实现人欢马叫、丰收在望的喜人景象,剧情没有刻意制造戏剧冲突,而是通过日常劳动中的细节——如半夜巡查牲口、为病马求医、抢收麦子等场景,真实再现了农村生活的质朴与热烈,让观众在欢快的唱腔与生动的表演中感受到集体主义精神的蓬勃力量。

作为一部戏曲电影,《人欢马叫》在艺术表现上实现了多重突破,在“戏曲性”与“电影性”的融合上,导演谢添大胆突破舞台局限,将实景拍摄与戏曲程式相结合:例如刘自得在马棚为牲口拌料的场景,既保留了豫剧“做功”中细腻的手部动作,又通过镜头特写展现人物皱纹里的汗珠与眼神中的专注,增强了真实感;而“咱两个在学校整整三年”的经典唱段,则采用中景镜头跟随演员在田间小路上行走,背景是金黄的麦浪与劳作的社员,将戏曲的抒情性与电影的叙事性完美融合,音乐设计上,在保留豫剧梆子腔激越特点的同时,融入了民间小调的元素,如丰收时的合唱《人欢马叫精神爽》,以明快的节奏呼应农民的喜悦心情,既传统又现代,影片对农村环境的呈现极具生活气息,无论是土坯房的质感、牲口棚的气味,还是麦场上扬起的尘土,都通过镜头语言传递出浓郁的乡土气息,让观众仿佛置身于上世纪60年代的豫东农村。

老戏曲电影人的贡献在《人欢马叫》的创作中尤为突出,导演谢添此前以《林家铺子》等现实主义影片闻名,此次执导戏曲电影,他深入河南农村生活数月,与社员同吃同住,捕捉真实细节;主演魏云作为豫剧现代戏的代表演员,为塑造刘自得这一角色,特意到饲养场观察老饲养员的日常,将戏曲中的“老生”表演与农民的质朴神态结合,创造出“带着泥土味儿的舞台形象”;编剧杨兰春则是豫剧现代戏的开拓者,他坚持“从生活中来”的创作原则,将合作化运动中的真实事件改编为剧情,避免概念化表达,让故事既有时代烙印,又充满人情味,这些老一辈电影人怀着对戏曲的敬畏与对现实的关怀,用镜头为传统戏曲注入新的生命力,也为后来的戏曲电影创作提供了宝贵经验。

老戏曲电影人欢马叫

《人欢马叫》的成功不仅在于其艺术价值,更在于它深刻的时代意义,作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一部反映农村合作化运动的戏曲电影,它以乐观主义精神展现了农民在集体生产中的主人翁意识,呼应了当时“农业学大寨”的社会背景,却又避免了简单化的政治宣传,而是通过鲜活的人物与故事传递出“劳动创造幸福”的朴素真理,影片上映后引起热烈反响,不仅在农村广受欢迎,也在城市观众中引发共鸣,成为一代人的集体记忆,当我们重新审视这部作品,更能感受到老戏曲电影人的匠心——他们没有将戏曲视为凝固的遗产,而是让它扎根于时代土壤,在与现实生活的碰撞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主创团队与艺术手法对照表

类别 代表人物/手法 贡献/特点
导演 谢添 突破舞台局限,将实景拍摄与戏曲程式结合,注重生活细节的真实呈现。
主演 魏云(饰刘自得) 将戏曲“老生”表演与农民质朴神态结合,创造“泥土味儿”的舞台形象。
编剧 杨兰春 坚持“从生活中来”,以真实事件改编剧情,避免概念化,突出人情味。
音乐设计 豫剧梆子腔+民间小调 保留豫剧高亢特色,融入明快小调,如《人欢马叫精神爽》,呼应农民喜悦情绪。
镜头语言 特写+中景+远景结合 特写展现人物内心,中景跟随叙事,远景呈现农村环境,增强真实感与抒情性。

相关问答FAQs

Q:《人欢马叫》为何能成为豫剧现代戏的经典?
A:其经典性体现在三个方面:一是题材上,它首次将农村合作化运动这一现实题材搬上戏曲银幕,突破了传统戏曲才子佳人、历史传说的框架,具有开创性;二是艺术上,成功融合了戏曲的程式化表演与电影的写实手法,既保留了豫剧高亢激昂的唱腔与身段,又通过实景拍摄、镜头语言增强了真实感与生活气息;三是人物塑造上,刘自得、吴广聚等角色没有“高大全”或“脸谱化”,而是充满烟火气的普通人,他们的观念碰撞与成长转变,让故事既有时代特色,又具有普遍的人性共鸣,因此能跨越时代,成为经典。

Q:老戏曲电影人在创作《人欢马叫》时,如何平衡传统戏曲与电影艺术的关系?
A:老一辈电影人通过“守正创新”的方式实现了二者的平衡,在“守正”方面,他们严格遵循豫剧的艺术规律,保留唱腔、念白、身段等核心元素,如魏云的演唱完全遵循豫剧“豫东调”的板式特点,确保戏曲的“味儿”不变;在“创新”方面,他们大胆引入电影手法,如用蒙太奇剪辑展现不同场景的时空转换,用特写镜头捕捉人物细微表情,用实景拍摄替代舞台布景,让戏曲表演更贴近生活,例如刘自得半夜巡查马棚的场景,既有戏曲中“圆场”“亮相”的传统程式,又有镜头对马棚光影、人物汗珠的真实捕捉,既让观众感受到戏曲的美,又让他们感受到生活的真,实现了传统与时代的完美融合。

老戏曲电影人欢马叫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