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发声方法中,气息与身体用力的关键部位在哪里?

戏曲发声是中国传统声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在于“以气为本,以情带声,字正腔圆”,而“哪里用力”则是发声训练中的关键问题,戏曲发声的“用力”并非蛮力,而是身体各部位协调配合的“巧劲”,需通过气息、共鸣、吐字等环节的协同作用,形成科学、高效的发声方法,以下从核心发力部位、用力方式及训练要点展开具体分析。

戏曲发声方法哪里用力

丹田发力:气息的根本支撑

戏曲发声强调“气为声之本”,而丹田(通常指脐下三寸的气海穴区域)是气息的“源头”与“支撑点”,丹田发力并非简单的腹部肌肉收缩,而是通过膈肌与腹肌的对抗形成“气息柱”,为声音提供稳定、持久的动力。

用力方式:吸气时,以意念引导气息下沉至丹田,小腹自然隆起(非鼓胀),膈肌下降;呼气时,腹肌缓慢内收,膈肌上升,形成“丹田托气”的感觉,如同“吹灰”般将气息均匀送出,腰部周围需保持“膨胀感”,如同“腰围”被气息撑满,形成“上虚下实”的发力结构——胸腔放松,腰腹支撑,气息从丹田“涌”出。

作用:丹田发力能避免喉部、颈部的紧张,使声音“根深蒂固”,尤其适合戏曲中长乐句、高音区的演唱,例如京剧老生唱腔“西皮流水”的快板节奏,需依靠丹田的持续发力,保证气息稳定、字字清晰,避免“气短声虚”。

注意事项:丹田发力需避免“蛮顶”(刻意用力顶腹)或“松垮”(气息上浮),应通过“慢吸慢呼”“快吸快呼”等训练(如“数葫芦”“喊嗓”)逐步掌握气息与腹肌的协调。

胸腔共鸣:声音的“底座”

胸腔是戏曲发声的“基础共鸣腔”,其作用是增强声音的厚度与浑厚感,尤其适合花脸、老生等行当的低音区演唱,胸腔的“用力”并非刻意挤压胸腔,而是通过保持肋骨的扩张状态,让气息在胸腔内形成共振。

用力方式:吸气时,两肋横向扩张(如“闻花香”般),胸腔自然打开,避免挺胸或塌肩;呼气时,肋骨保持扩张感,气息在胸腔内振动,产生“嗡鸣”式的共鸣,喉部需下沉(“喉头稳定”),让声带振动产生的声音自然进入胸腔,形成“胸声”效果。

作用:胸腔共鸣能弥补高音区的单薄,使声音“宽厚而不燥”,例如京剧花脸唱《铡美案》中“包龙图打坐在开封府”的“包”字,需借助胸腔共鸣,使声音如洪钟般浑厚有力,同时避免声音“发飘”或“尖锐”。

注意事项:胸腔共鸣需避免“僵挺”(刻意挺胸导致肌肉紧张),应通过“叹气发声法”(先叹气再发声)放松胸部,让共鸣自然产生。

戏曲发声方法哪里用力

口腔控制:吐字的关键“模具”

戏曲讲究“字正腔圆”,口腔是吐字与共鸣的核心“加工厂”,其“用力”体现在舌、齿、唇、腭的协调配合,通过“喷口”“立字”“归韵”等技巧,使字音清晰、集中。

用力方式

  • :舌尖抵下齿(非用力顶住),舌面平放,舌根放松(避免“舌根紧”导致声音挤压);发“舌尖音”(如“天”“地”)时,舌尖轻弹上齿龈;发“舌面音”(如“金”“银”)时,舌面抬起轻硬腭。
  • 齿:上下齿自然闭合(非咬紧),字头(声母)需“喷口”(如“崩”字,双唇用力弹出),形成“字头如箭”的力度。
  • :双唇放松,字头需“吐圆”(如“波”字,双唇拢圆),字腹(韵母)需“展开”(如“啊”字,口型自然张大),避免“撇唇”或“瘪嘴”。
  • :软腭上提(如“打哈欠”的感觉),打开后咽腔,使声音“通向鼻腔与头腔”,避免“口腔塌陷”导致声音发扁。

作用:口腔控制能将字音“立”起来,形成“枣核形”的吐字结构(字头短促、字腹饱满、字尾清晰),例如京剧青衣唱《霸王别姬》中“看大王在帐中和衣睡稳”的“看”字,需通过“喷口”突出字头,软腭上提打开口腔,使“看”字清晰而不失柔美。

注意事项:口腔用力需避免“过度开合”(如张嘴过大导致下巴紧张)或“咬字过死”(如字头用力过猛导致僵硬),应通过“绕口令”“吐字练习”(如“出东门,过大桥”)逐步协调口腔肌肉。

鼻腔与头腔共鸣:音色的“升华器”

鼻腔与头腔是戏曲发声的“高位置共鸣腔”,其作用是美化音色,使高音区通透、明亮,尤其适合小生、旦角的高音演唱,鼻腔与头腔的“用力”并非刻意振动,而是通过软腭控制,让气息自然进入共鸣腔。

用力方式

  • 鼻腔:发“鼻韵母”(如“ang”“eng”)时,软腭放松,气息通过鼻腔,产生“共鸣感”,但需避免“鼻音过重”(如“感冒”时的堵塞感)。
  • 头腔:高音区演唱时,意念集中在“眉心”(印堂穴),感觉声音“从眉心飞出”,形成“头声”共鸣,喉部保持稳定,下巴放松,避免“提喉”或“抬肩”导致声音挤压。

作用:头腔共鸣能使高音“轻松不费力”,同时增加声音的“穿透力”,例如京剧小生唱《四郎探母》中“叫小弟与为兄把马带过”的“带”字高音,需借助头腔共鸣,使声音如“银铃”般清亮,同时保持气息的连贯性。

注意事项:头腔共鸣需避免“假喊”(刻意挤压喉部模仿高音),应通过“哼鸣练习”(如“m”“n”音)找到眉心的振动感,逐步将头腔共鸣融入演唱。

戏曲发声方法哪里用力

喉部调节:发声的“平衡器”

喉部是声带的“所在地”,戏曲发声强调“喉部放松,声带自然闭合”,其“用力”体现在声带的“边缘振动”而非“整体挤压”,通过喉部位置的稳定,调节音高与音色。

用力方式:喉部保持“吸气时的位置”(自然下沉),声带闭合依靠气息的“冲击力”自然振动,而非喉部肌肉的主动用力,例如旦角的“立音”唱法,是通过喉部稳定、气息集中,使声音“立”起来,而非“捏”出来。

作用:喉部调节能避免“喉音”(声音挤压、沙哑),使音色“圆润、通透”,例如京剧老旦唱《钓金龟》中“叫张义”的“叫”字,需通过喉部稳定,让声音苍劲而不失洪亮。

注意事项:喉部放松可通过“半打哈欠”“叹息发声”等训练,避免“掐脖子”或“挤喉头”等错误发力。

整体协调:各部位的“合力”

戏曲发声是“全身心”的运动,需将丹田气息、胸腔共鸣、口腔吐字、头腔共鸣、喉部调节融为一体,形成“气沉丹田、声贯顶、字出口、韵归鼻”的整体发力链条,例如京剧《贵妃醉酒》中“海岛冰轮初转腾”的唱段,梅兰芳通过丹田支撑气息,口腔吐字清晰,头腔共鸣美化音色,使声音“刚柔并济”,既有力度又不失柔美。

戏曲发声发力部位归纳表

发力部位 用力方式 主要作用 注意事项
丹田 腹肌内收上托,膈肌下降形成“气息柱” 提供气息支撑,避免喉部紧张 避免鼓腹或硬顶,保持“上虚下实”
胸腔 肋骨扩张,胸腔自然打开 形成基础共鸣,增强声音厚度 避免挺胸或塌肩,保持放松
口腔 舌、齿、唇、腭协调(喷口、立字、归韵) 吐字清晰,集中共鸣 避免咬字过死或口腔塌陷
鼻腔/头腔 软腭控制,眉心振动(哼鸣) 美化音色,高音通透 避免鼻音过重或假喊
喉部 喉部稳定,声带自然闭合 调节音高音色,避免挤压 避免提喉或挤喉头,保持放松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发声中“丹田用力”是不是指肚子用力?
A:不是,丹田用力并非简单的腹部肌肉收缩,而是通过膈肌与腹肌的对抗形成“气息柱”,吸气时气息下沉至丹田,小腹自然隆起(非鼓胀);呼气时腹肌缓慢内收,像“托气”般将气息均匀送出,目的是让气息成为声音的“支撑”,而非用肚子“顶”出声音,若刻意鼓腹或硬顶,会导致气息僵硬、声音发紧。

Q2:为什么戏曲演员练声时强调“打开口腔”而不是张大嘴?
A:“打开口腔”是指内部空间的扩张,包括软腭上提(如打哈欠)、舌面平放、下巴放松,形成“口盖”的感觉,让气息和声音顺畅通过;而张大嘴只是外部动作,若内部空间不足(如舌根紧、软腭塌陷),会导致声音挤压、共鸣单薄,例如京剧旦角的“立音”唱法,需通过口腔内部打开,让声音“立”起来,而非靠张大嘴“喊”出声音。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