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的和谐理念如何在剧目中展现?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作为中原戏曲文化的重要传承者与传播者,自成立以来始终扎根沃土、守正创新,以“弘扬豫剧艺术、传递中原温情”为宗旨,在传统与现代的交融中书写着戏曲艺术的当代篇章,剧团前身为成立于1956年的郑州市豫剧团,2003年经河南省文化厅批准更名为“河南省和谐豫剧团”,现隶属于河南省文化和旅游厅,是集创作、演出、研究、传承于一体的专业文艺院团,也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项目的保护单位之一。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

艺术特色:守正创新,彰显中原气韵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的艺术风格植根于中原文化的深厚底蕴,既坚守豫剧“慷慨激越、质朴通俗”的传统特质,又积极探索艺术表达的当代路径,在唱腔上,以豫东调、豫西调为基础,融合祥符调、沙河调等流派特色,形成刚柔并济、韵味醇厚的“和谐腔”;表演上注重“以情带戏、以技塑人”,要求演员唱、念、做、打皆具功架,尤其擅长通过细腻的眼神、身段传递人物内心。

剧团在创作中始终秉持“三贴近”原则(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既复排《花木兰》《穆桂英挂帅》《七品芝麻官》等经典传统剧目,又立足时代创作新编历史剧与现代戏,如反映脱贫攻坚的《红旗渠畔》,以真实人物为原型,将红旗渠精神融入戏曲冲突;歌颂科学家奉献精神的《大地之子》,用豫剧语言诠释科学报国的家国情怀,这些作品既保留了“唱念做打”的戏曲精髓,又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投影、LED屏),让传统艺术在当代语境下焕发新生。

代表剧目:经典传承与时代创新并重

剧团的剧目库涵盖传统戏、新编历史戏、现代戏三大类,其中多部作品成为豫剧舞台上的标杆之作。

剧目类型 代表剧目 艺术特色与社会影响
传统戏 《花木兰》《穆桂英挂帅》《秦香莲》《朝阳沟》 保留原汁原味的豫剧经典,如《花木兰》中“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唱段传唱不衰,《朝阳沟》作为现代豫剧奠基之作,至今仍是“戏曲进校园”首选剧目。
新编历史戏 《程婴救孤》《清风亭下》《关羽》 以历史为镜,挖掘人性深度。《程婴救孤》获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奖,被京剧、越剧等多个剧种移植;《清风亭下》通过小人物命运折射社会变迁,引发观众共鸣。
现代戏 《焦裕禄》《红旗渠畔》《黄河故事》 紧扣时代脉搏,塑造典型人物。《焦裕禄》中“心中装着全体人民”的唱段成为党员干部学习的生动教材;《黄河故事》以生态保护为主题,展现中原儿女的家国情怀。

社会影响:扎根沃土,服务人民

作为公益性文化单位,河南省和谐豫剧团年均演出超300场,足迹遍布河南全省18个地市,并多次赴北京、上海及海外(如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开展文化交流演出,剧团长期开展“戏曲进校园、进乡村、进社区”活动,年均惠及观众超百万人次;在郑州、洛阳等地建立“豫剧传承基地”,培养青少年演员500余人;开设“和谐戏曲课堂”,通过短视频平台普及豫剧知识,单条视频最高播放量突破500万次。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

剧团还注重文化惠民,推出“低票价演出季”“农村公益巡演”等项目,让基层群众在家门口就能享受高质量文化服务,2021年,剧团被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评为“全国服务农民、服务基层文化建设先进集体”,其“以戏育人、以文化人”的实践成为全国戏曲院团改革的典范。

传承发展:薪火相传,继往开来

面对新时代戏曲传承的挑战,河南省和谐豫剧团构建起“老中青”梯队式人才培养体系:聘请豫剧名家(如常香玉弟子、国家一级演员)担任艺术顾问,中青年演员(如梅花奖得主、文华表演奖获得者)挑大梁,青年演员通过“拜师会”“擂台赛”快速成长,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豫剧艺术选修课”,编写《豫剧表演基础教程》,推动戏曲教育专业化。

在传播创新上,剧团探索“戏曲+科技”模式:开发VR豫剧体验项目,让观众沉浸式感受“穿戏服、学唱腔”;与短视频平台合作推出“豫剧小课堂”系列短剧,用年轻化语言解读传统剧目;创作豫剧音乐剧《少林小子》,将戏曲与流行音乐、舞蹈融合,吸引“Z世代”观众,这些举措让豫剧艺术在守正中创新,在传承中发展,成为连接传统与当代的文化桥梁。

相关问答FAQs

Q1:河南省和谐豫剧团的“和谐”理念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A:“和谐”是剧团的核心创作理念,主要体现在三个维度:一是艺术与生活的和谐,剧目创作扎根中原大地,反映人民真实情感,如《朝阳沟》展现城乡融合,《焦裕禄》诠释干群同心;二是传统与现代的和谐,在保留豫剧“四功五法”精髓的基础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与叙事手法,让经典剧目符合当代审美;三是剧团与观众的和谐,通过低票价演出、互动体验、线上直播等方式,构建“观众参与、剧团回应”的良性互动,让戏曲真正“属于人民”。

河南省和谐豫剧团

Q2:河南省和谐豫剧团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关注传统豫剧?
A:针对年轻群体,剧团采取“破圈”式传播策略:一是内容创新,创作青春版剧目(如青春版《花木兰》),加入流行元素(如豫剧+说唱唱段《木兰说》),降低观看门槛;二是形式创新,在小剧场推出“沉浸式豫剧”,观众可近距离参与剧情,并开发豫剧主题文创产品(如戏偶、唱段盲盒);三是渠道创新,在抖音、B站等平台开设“和谐豫剧”账号,发布“10分钟看懂豫剧”“戏曲变装”等短视频,用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方式普及戏曲知识,让传统艺术“潮”起来。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