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京剧五大锤具体指哪五出经典剧目?各有什么典故与故事?

京剧作为中国国粹,其武戏中的兵器运用堪称一绝,而“锤”作为力量与威猛的象征,在京剧舞台上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表演体系。“京剧五大锤”并非指五种具体的锤形兵器,而是五出以锤为主要表演手段的经典剧目中,锤与人物、情节、技艺深度融合的代表性武戏,它们集中展现了京剧武生、武净行当的“做打”功力,是京剧武戏艺术的重要载体。

京剧五大锤

京剧五大锤的剧目与人物解析

京剧五大锤通常指《八大锤》《取洛阳》《锤震金蝉子》《泗州城》《嘉兴府》五出戏,每出戏的核心人物均以锤为主要兵器,通过独特的锤形设计、身段动作与情节冲突,塑造出性格鲜明、技艺高超的舞台形象。

《八大锤·车轮大战》——陆文龙的双锤

《八大锤》取材于《说岳全传》,讲述金国大将陆文龙(陆登之子)与宋将王佐、岳云等“八大锤”将交战的故事,其中陆文龙使用的“双锤”是戏中核心道具,虽历史上陆文龙使的是双锏,但京剧舞台为突出视觉效果,将其艺术化为“双锏锤”——锤头呈菱形,镶铜边,锤杆缠红绸,既保留锏的轻灵,又增添锤的威猛。
陆文龙作为年少英武的金国王子,其锤戏表演以“翻跳”为主,演员需通过“小翻”“折腰”“鹞子翻身”等动作,展现双锤的迅捷多变,尤其在“车轮大战”一折中,需连续与岳云、何元庆等四将轮战,通过“串锤”“绞锤”“背花锤”等套路,配合急促的锣鼓点,营造出紧张激烈的战场氛围,双锤的“轻、飘、快、准”不仅体现陆文龙的武艺高强,更暗合其身份的少年感与复杂性(后因王佐说书而归宋)。

《取洛阳》——马超的亮银锤

《取洛阳》取材于《三国演义》,写东汉末年马超为报父仇,随韩攻取洛阳,与曹操部将许褚大战的故事,马超的“亮银锤”是长柄重锤的代表,锤头为银制圆形,锤杆长丈余,通体银白,象征其“锦马超”的威名。
亮银锤的表演讲究“稳、准、狠”,因锤身沉重,演员需扎实的“腰腿功”与“靠功”(身着铠甲),马超的锤戏多扎靠(传统武将铠甲),动作大开大合,如“跨虎锤”“砸锤”“抛锤”,配合“起霸”(武将登场前的整冠束甲程式)与“对枪”(与许褚的武打场面),展现其“狮盔兽带,银甲白袍”的猛将形象,尤其“夜战马超”一折,亮银锤在灯光下泛着寒光,通过“劈、扫、撩、挂”等动作,将马超的勇猛与悲愤(父仇未报)融为一体,成为净行(花脸)锤戏的经典。

《锤震金蝉子》——哪吒的火尖锤

《锤震金蝉子》属神话武戏,取材于《封神演义》,讲述哪吒与金蝉子(唐僧前世)比武的故事,哪吒的“火尖锤”是其法宝“火尖枪”的艺术变形,锤头呈火焰状,红黄相间,锤杆短而灵活,突出其“三头六臂”的神通。
火尖锤的表演融合了武生与娃娃生的特点,动作轻盈灵动,带有“神气”,哪吒作为少年神将,需通过“旋子”“蹦子”“抢背”等技巧,展现“三头六臂”时多锤齐舞的奇幻场面,尤其在“震金蝉子”一折中,通过“抛锤接锤”“单臂举锤”“空中转身”等高难度动作,配合“急急风”锣鼓点,凸显哪吒的顽皮与神力,是京剧“神怪戏”中锤戏的代表。

京剧五大锤

《泗州城》——水母娘娘的八卦锤

《泗州城》取材于民间传说,写水母娘娘为泄愤水淹泗州城,被观音菩萨收服的故事,水母娘娘的“八卦锤”是神怪兵器,锤面刻有八卦图案,锤杆为青色,象征其“水神”身份,动作风格介于“妖”与“美”之间,体现净行“女花脸”的表演特色。
八卦锤的表演讲究“妖媚与威严并存”,水母娘娘身着鱼鳞甲,头戴凤冠,通过“圆场”“卧鱼”“水袖翻飞”等动作,配合锤的“点、拨、撩、扫”,展现其作为水神的变幻莫测,尤其在“斗法”一折中,通过“八卦锤绕身”“抛锤变脸”等技巧,将水母娘娘的暴躁与妖异表现得淋漓尽致,是京剧“武旦”与“净行”融合锤戏的典范。

《嘉兴府》——鲍自安的流星锤

《嘉兴府》为短打武戏,写江湖侠客鲍自安等大闹嘉兴府、搭救钦差的故事,鲍自安的“流星锤”属于软兵器,锤头为铜制,通过铁链连接,可长可短,突出“江湖侠客”的灵活与机敏。
流星锤的表演以“收放自如”为核心,讲究“绳功”与“身法”的结合,鲍自安为老生应工(或武老生),动作轻捷,通过“缠腕”“抛锤”“收锤”等技巧,将流星锤的“远打近摔”特点发挥到极致,如在“夜探嘉兴府”一折中,通过“流星锤绕柱”“隐蔽击打”等动作,展现其江湖经验丰富、武艺高强却不张扬的性格,是京剧“短打武戏”中锤戏的代表。

五大锤的艺术共性与文化内涵

京剧五大锤虽剧目、人物、锤形各异,但共同体现了京剧“以形写神”的艺术追求:
其一,锤形与人物性格的统一,如马超的亮银锤沉稳厚重,契合其“锦马超”的威猛;哪吒的火尖锤灵动飘逸,呼应其“少年神将”的顽皮;鲍自安的流星锤收放自如,体现其“江湖侠客”的机敏。
其二,程式化动作的技艺性,无论是陆文龙的“翻跳双锤”,还是马超的“扎靠砸锤”,均需演员经年累月的“腰腿功”“把子功”“毯子功”训练,将武术、舞蹈、杂技融入表演,形成“一招一式有章法,举手投足见功夫”的审美特色。
其三,虚实结合的舞台表现,京剧舞台不追求兵器形制的绝对真实,而是通过艺术化处理(如双锏变双锤、火尖枪变火尖锤)强化视觉效果,配合“虚拟武打”(如“马鞭代马”“锣鼓拟声),让观众通过想象感受战场与神怪世界的奇幻。

京剧五大锤剧目与表演特点简表

剧目 核心人物 锤形特点 行当 代表动作/套路 风格定位
《八大锤》 陆文龙 双锏锤(轻灵) 武生(靠) 翻跳、串锤、绞锤 少年英气、战场激烈
《取洛阳》 马超 亮银锤(沉重) 净(铜锤) 跨虎锤、砸锤、扎靠劈砍 威猛悲愤、大开大合
《锤震金蝉子》 哪吒 火尖锤(奇幻) 武生(娃娃生) 三头六臂、抛锤接锤、旋子 神通顽皮、灵动飘逸
《泗州城》 水母娘娘 八卦锤(妖异) 净(女花脸) 水袖翻飞、八卦锤绕身、变脸 妖媚威严、神怪奇幻
《嘉兴府》 鲍自安 流星锤(灵活) 武老生 缠腕抛锤、收放自如、隐蔽击打 江湖机敏、轻捷洒脱

相关问答FAQs

Q1:京剧五大锤中的“锤”是否都是真实历史兵器?
A1:并非完全真实,京剧艺术强调“虚实相生”,五大锤中的锤形多为舞台艺术加工的结果,历史上陆文龙使用的是双锏(九节鞭类兵器),但京剧舞台将其改为“双锏锤”,以增强视觉效果;哪吒的“火尖锤”源于其法宝“火尖枪”,是为突出神怪戏的奇幻色彩,这种“形变而神不变”的处理,既保留了兵器的功能特性,又符合京剧“写意”的美学原则。

京剧五大锤

Q2:学习京剧锤戏需要哪些基本功?
A2:锤戏对演员的基本功要求极高,主要包括:
腰腿功:如马超的亮银锤需长时间扎靠表演,需扎实的“下腰”“踢腿”“涮腰”能力,以保持动作稳健;
把子功:指对练套路,如“双锤对枪”“流星锤对刀”,需精准掌握兵器的“劈、扫、撩、挂”等技法;
毯子功:如陆文龙的翻跳、哪吒的旋子,需熟练掌握“小翻”“抢背”“僵尸”等翻跌技巧,确保动作安全且美观;
腕子功:尤其双锤、流星锤等需灵活控制手腕,通过“抖腕”“绕腕”实现锤的快速变换与精准打击,还需结合人物性格,锤戏的“力度”与“幅度”需与角色身份(如将军的威猛、神将的灵动、侠客的机敏)相匹配,做到“人锤合一”。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