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建峰作为当代京剧老生领域的杰出代表,宗奚派一脉,其嗓音高亢清亮,表演沉稳大气,尤以塑造忠义智勇的文士形象见长,由他主演的京剧《赤壁》,既是对传统经典的致敬,也是对三国题材的现代化舞台诠释,自上演以来便以独特的艺术魅力引发广泛关注,这部作品以赤壁之战为历史背景,选取“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核心情节,通过严谨的叙事结构与鲜活的人物塑造,在方寸舞台上重现了那段波澜壮阔的历史。
剧情以诸葛亮为主视角,串联起吴蜀联盟从缔结到破曹的关键节点,开篇“舌战群儒”中,张建峰饰演的诸葛亮身着八卦道袍,手持羽扇,面对东吴众臣的质疑,念白抑扬顿挫,既有“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从容,又不失“批亢捣虚”的犀利,通过眼神的凌厉与手势的沉稳,将诸葛亮“舌战”时的智谋与气场展现得淋漓尽致,为后续的联盟破曹奠定基础。“草船借箭”一场则通过简约的舞台调度——用几艘象征性的草船与灯光的明暗变化,配合张建峰的唱腔与身段,将诸葛亮“神机妙算”的性格特质推向高潮,唱段“江风凛凛战鼓催”中,奚派“脑后音”的运用让唱腔既高亢又充满穿透力,仿佛将观众带入烟波浩渺的长江之上。
“借东风”是全剧的情感与艺术双重高潮,此时的诸葛亮,已非“舌战群儒”时的锋芒毕露,而是多了几分“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沉稳与孤寂,张建峰通过唱腔的层次变化,将诸葛亮对天时、地利的精准把握与内心的复杂情感融为一体——既有对东风将至的笃定,也有对天下苍生的忧虑,舞台背景以多媒体投影呈现江面波涛与星夜变幻,灯光以冷色调为主,唯有诸葛亮所在区域被暖光笼罩,象征其在乱世中的“智”与“仁”,当“东风起”的念白响起,配合羽扇轻摇的身段,传统程式与现代舞台技术的碰撞,让这一经典桥段既有京剧的写意之美,又具强烈的视觉冲击力。
“华容道”一场则转向人性的刻画,曹操败走华容道,关羽义释曹操,这一情节在传统戏中多突出关羽的“义”,而张建峰版《赤壁》通过诸葛亮的视角,赋予其更深层的思考,当诸葛亮得知关羽放走曹操,唱段“是非成败转头空”中,融入了奚派苍劲的“擞音”,唱腔中既有对局势的无奈,也有对“天意”的慨叹,此时的表演不再是单纯的智谋展现,而是融入了历史人物对命运、人心的哲思,让“智”与“仁”的主题得到升华。
张建峰版《赤壁》的艺术特色,在于其对奚派艺术的传承与创新,奚派以“擞音细腻、脑后音圆润、念白清朗”著称,张建峰在剧中将这些特点与人物性格紧密结合:诸葛亮智谋的一面通过快而有力的念白展现,孤寂的一面则通过苍劲的唱腔流露,而“仁”的一面则体现在身段的从容与眼神的温润中,该剧在舞台呈现上突破了传统京剧“一桌二椅”的局限,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并未削弱京剧的写意性,反而通过光影与动态背景,增强了时空的层次感,让历史场景更具代入感,音乐伴奏上,在保留京胡、月传统乐器的基础上,适当融入交响乐元素,使唱腔与配乐的配合更具张力,既保留了京剧的“韵味”,又契合了现代观众的审美需求。
对比维度 | 传统京剧《赤壁》相关剧目(如《群英会》《借东风》) | 张建峰版《赤壁》 |
---|---|---|
剧事结构 | 以单折戏为主,如《群英会》侧重周瑜、诸葛亮的智斗,《借东风》聚焦借东风情节 | 多折连缀,以诸葛亮为主视角,串联“舌战”“借箭”“借风”“华容道”等完整叙事线 |
人物塑造 | 侧重历史事件的戏剧化呈现,人物性格相对单一(如诸葛亮突出“智”) | 深入人物内心,展现诸葛亮“智、仁、孤”的复杂性格,强化情感与哲思表达 |
唱腔风格 | 以谭派、马派等老生流派为主,唱腔古朴典雅 | 突出奚派特色,脑后音与擞音结合,唱腔更具情感张力与层次感 |
舞台呈现 | 以写意为主,“一桌二椅”象征场景,灯光、布景简约 | 多媒体辅助布景,传统程式与现代技术融合,增强时空感与视觉冲击力 |
主题表达 | 侧重“智慧破强”“忠义报国”的传统价值观 | 在传统价值观基础上,融入对历史规律、人性命运的现代思考,更具人文深度 |
相关问答FAQs
问:张建峰版《赤壁》与传统京剧《赤壁》相比,在剧情编排上有何创新?
答:传统京剧《赤壁》多以单折戏形式呈现,如《群英会》侧重周瑜与诸葛亮的智斗,《借东风》聚焦借东风的神奇,剧情相对独立,张建峰版《赤壁》打破折子戏限制,将“舌战群儒”“草船借箭”“借东风”“华容道”等情节有机串联,形成完整的叙事链条,以诸葛亮为主视角,通过其心理活动(如“借东风”前的孤寂、“华容道”后的慨叹)贯穿始终,弱化了传统群戏的碎片化,增强了人物弧光的完整性,使剧情更具连贯性与情感深度。
问:奚派艺术在张建峰版《赤壁》的表演中如何体现?
答:奚派以“脑后音圆润、擲音细腻、念白清朗”为核心特色,张建峰在剧中通过三方面将其融入表演:一是唱腔,如“叹黄盖年迈苍苍”唱段,运用脑后音的高亢与擞音的苍劲,既表现诸葛亮对时局的精准洞察,又暗示其内心的孤寂与忧虑;二是念白,“舌战群儒”中韵白快而不乱,通过语气轻重展现对张昭等人的不屑与对孙权的尊重,凸显奚派“念白如唱”的特点;三是身段与唱腔的配合,如摇羽扇时唱腔的抑扬顿挫,将奚派“以声塑形”的艺术理念与程式化动作结合,使诸葛亮既有智者的沉稳,又有文人的风骨,人物形象立体丰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