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刘忠河之子是否子承父业?其豫剧艺术之路有何传承与创新?

河南豫剧界,刘忠河的名字如雷贯耳,这位被誉为“豫剧第一生”的表演艺术家,以创立“唐派”艺术名震梨园,其唱腔高亢激越又不失细腻,塑造的《血溅乌纱》中的严天民、《三哭殿》中的唐太宗等角色,成为豫剧史上的经典,在这样一位艺术巨匠的家庭中,其子刘昌东自幼便浸润在戏曲的氤氲里,接过父亲手中的“唐派”接力棒,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属于自己的艺术人生。

河南豫剧刘忠河之子

刘昌东的童年,几乎是在后台的锣鼓点和父亲的吊嗓声中度过,别的孩子在玩耍时,他已在模仿父亲的身段;同龄人流行歌曲时,他反复聆听刘忠河的录音磁带,揣摩唱腔中的气口与情感,12岁考入河南省艺术学校,系统学习戏曲表演,主攻文武老生,既继承了父亲“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演唱精髓,又兼取李斯忠、唐喜成等名家的艺术养分,毕业后进入河南省豫剧院青年团,从龙套到主角,每一步都走得扎实,他深知,作为刘忠河的儿子,观众对他有更高的期待,也更严格,唯有将基本功练到极致,才能不辱“唐派传人”之名。

在艺术传承的道路上,刘昌东始终以父亲为标杆,却不拘泥于模仿,他深入研究唐派艺术的“刚健挺拔、气势磅礴”,同时结合自身条件,在唱腔中融入更细腻的情感表达,让传统角色更具现代审美,为让观众更易接受,他对传统剧目进行适度改编,如《三哭殿》中,在保留唐太宗威严形象的同时,增加了其作为父亲的温情片段,让人物形象更加丰满。

对比维度 刘忠河(唐派创始人) 刘昌东(唐派传人)
艺术风格 唱腔高亢激昂,如“大江东去”,刚柔并济,善用“炸音”表现人物气节 继承唐派精髓,融入现代审美,注重内心刻画,唱腔更显温润细腻
代表剧目 《血溅乌纱》《三哭殿》《辕门斩子》等经典传统戏 《三哭殿》(传承版)、《穆桂英挂帅》(新编)、《焦裕禄》(现代戏)
传承方向 开创豫剧“唐派”生行流派,确立“豫东调”与“豫西调”融合的演唱体系 青年人才培养,推动传统剧目年轻化改编,尝试现代戏与戏曲融合
社会影响 被誉为“豫剧常青树”,影响遍及大江南北,培养众多弟子 成为豫剧新生代领军人物,通过短视频、校园演出等方式吸引年轻观众

在舞台之外,刘昌东更将传承视为己任,他积极参与“豫剧进校园”活动,用年轻化的语言解读传统剧目;在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示范唱腔片段,单条视频播放量常破百万,让更多年轻人感受到豫剧的魅力,他坦言:“父亲教会我‘守正’,时代要求我‘创新’,守正,是守住唐派的根与魂;创新,是为了让这朵艺术之花在新时代绽放得更艳。”

河南豫剧刘忠河之子

相关问答FAQs

问:刘昌东在表演中,如何平衡继承父亲刘忠河的唐派艺术与个人风格?
答:刘昌东认为,继承不是简单模仿,而是理解其精神内核,他深入研究父亲对人物性格的把握——如唐太宗的威严与仁爱、严天民的刚正不阿,在表演中注入自己对角色的理解,他结合当代观众的审美,在唱腔节奏上适当调整,如将传统唱段的拖腔缩短,增强叙事性,在保留唐派“脑后音”“擞音”等特色技巧的基础上,让唱腔更贴近现代人的听觉习惯,形成“既有唐派神韵,又有个人温度”的表演风格。

问:作为豫剧名家之后,刘昌东在推动豫剧年轻化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答:刘昌东从三个方面推动豫剧年轻化:一是内容创新,将传统剧目与时代元素结合,如改编《穆桂英挂帅》,加入更贴近年轻人的台词和舞台设计;二是传播渠道创新,利用短视频平台开设“昌东说戏”栏目,用情景剧、问答等形式普及戏曲知识,吸引超200万粉丝;三是人才培养创新,发起“豫剧新苗计划”,免费培训青少年学员,通过“小手拉大手”带动家庭走进剧场,让豫剧在代代相传中焕发新生。

河南豫剧刘忠河之子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