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艺术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其丑角行当以其独特的“美丑相济”艺术魅力,历来深受群众喜爱,不同于其他行当的庄重或婉约,丑角以幽默诙谐的表演、鲜活生动的人物刻画,成为连接戏曲与大众的重要桥梁,在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名丑送建设”不仅是一场场文化惠民的实践,更是戏曲艺术反哺社会、服务人民的时代命题,这些名丑们走出剧场,深入基层,以艺为媒,将戏曲的种子播撒在城乡建设的沃土中,用笑声传递温暖,用技艺点亮生活,为文化强国建设注入着鲜活的“丑角力量”。
文化惠民:把戏台搭到群众家门口,让艺术直抵人心
戏曲艺术的根在民间,魂在群众,长期以来,戏曲名丑们秉持“文艺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主动深入田间地头、工厂社区、偏远山区,将高质量的戏曲演出送到群众身边,他们深知,基层群众对文化的渴望不亚于城市,而丑角表演的通俗性、趣味性,恰好能打破文化隔阂,让艺术真正“飞入寻常百姓家”。
京剧名丑严燕生多年来参与“送欢乐下基层”活动,足迹遍布西藏、新疆、青海等地的偏远乡村,在海拔4000米的藏区小学,他为学生表演《拾玉镯》中的喂鸡动作,用夸张的肢体语言和生动的表情,让孩子们第一次感受到戏曲的魅力,他常说:“丑角不是‘小丑’,是人民的‘开心果’,只要能让老百姓笑,再累也值。”同样,川剧名丑任庭芳带领团队深入四川大凉山,为彝族群众表演《变脸》《滚灯》等经典剧目,当看到彝族大爷模仿丑角的滑稽动作逗得全场哈哈大笑时,他深刻体会到:“艺术没有边界,丑角的笑声是跨越民族的通用语言。”
这些“送戏下乡”活动并非简单的“表演输出”,而是双向的文化互动,名丑们会根据当地民俗调整表演内容,比如在乡村演出时加入方言包袱,在工厂慰问时结合工人生活创作小品,让戏曲更贴近群众的生活体验,据文化和旅游部统计,2023年全国戏曲院团开展“送戏下乡”演出超12万场,其中丑角演员参与的占比达35%,成为基层文化惠民的“主力军”,他们不仅送去了欢笑,更送去了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让群众在潜移默化中成为戏曲艺术的“粉丝”。
传承创新:让丑角艺术在新时代“活”起来,点亮文化根脉
戏曲名丑不仅是表演者,更是传统文化的守护者和创新者,面对部分传统剧目失传、年轻观众减少的困境,他们以“守正创新”的担当,通过传承技艺、改编经典、跨界融合等方式,让丑角艺术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在传承方面,名丑们甘当“人梯”,积极收徒传艺,京剧名丑朱世慧创办“丑角艺术研习班”,免费招收来自全国各地的青年演员,将自己60年的表演心得倾囊相授,包括“矮子步”“耍帽翅”等绝技,培养出一批丑角新力量;昆丑名丑计镇华则专注于挖掘濒临失传的昆丑传统剧目,如《水浒记·借茶》《义侠记·游街》等,通过录像整理、剧本校对,让这些“冷门戏”重新登上舞台,他曾说:“丑角艺术就像老汤,得慢慢熬,一代代传下去,味道才不会变。”
在创新方面,名丑们勇于突破“老戏老演”的桎梏,将丑角技巧与现代元素结合,创作了一批反映时代生活的新剧目,豫剧名丑金不换以脱贫攻坚为主题,创作小品《懒汉脱贫》,用丑角的幽默刻画了贫困户从“等靠要”到“勤致富”的转变,该剧在河南农村巡演200余场,成为激励群众奋斗的“活教材”;越丑名丑董柯娣则尝试将丑角表演融入现代音乐剧,在《新龙门客栈》中用戏曲的“丑角念白”融合流行音乐,吸引了大量年轻观众,让传统艺术“潮”了起来,不少名丑还借助短视频平台开设账号,用“戏曲段子”“丑角小课堂”等形式,累计粉丝超千万,让更多人看到丑角艺术的“另一面”——不仅是逗乐,更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乡村振兴:用戏曲艺术激活乡土文化,赋能产业发展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戏曲名丑们以文化为切入点,通过指导乡村剧团、挖掘民间戏曲资源、打造文旅融合项目等方式,让戏曲成为乡村振兴的“催化剂”。
在许多乡村,业余剧团是群众文化生活的重要载体,但普遍面临“缺好角、缺好戏”的困境,名丑们主动“结对帮扶”,比如河北梆子名丑王洪玲长期指导河北邢台某乡村剧团,从身段、唱腔到表演技巧,手把手教村民排练《七品芝麻官》等剧目,如今该剧团不仅能自编自演反映乡村新面貌的小品,还周边10多个村庄的演出,每年为村集体增收超10万元,王洪玲说:“乡村剧团是乡土文化的‘活化石’,只要帮他们一把,就能让村里的‘戏迷’们有事干、有盼头。”
名丑们还结合乡村旅游,打造“戏曲+文旅”的特色品牌,安徽黄梅戏名丑韩再芬在安徽安庆某古村落发起“戏曲民宿”项目,将当地民居改造成具有戏曲主题的民宿,游客可以体验丑角化妆、学唱戏曲片段,每晚还能欣赏村民自导自演的“乡村戏曲小剧场”,该项目不仅带动了当地旅游收入,还让年轻人回流,参与到戏曲文化的传承中,韩再芬表示:“乡村振兴需要‘文化IP’,丑角艺术接地气、有特色,完全能成为乡村的‘文化名片’。”
公益行动:以艺载道传递社会温情,彰显责任担当
戏曲名丑们始终牢记“艺德为先”,在公益行动中,他们用丑角的亲和力和感染力,传递社会正能量,温暖人心。
在疫情防控期间,京剧名丑宋小川发起“云端送戏”活动,通过直播平台表演《审头刺汤》等经典剧目,并在线讲解戏曲知识,单场直播观看量超500万人次,所得收益全部捐赠给抗疫一线;豫剧名丑牛淑贤则走进养老院,为孤寡老人表演《卷席筒》中“苍娃”的故事,用幽默的表演驱散老人的孤独感,老人们笑着说:“听苍娃唱一段,比吃药还管用!”不少名丑还参与“戏曲进校园”公益活动,为留守儿童开设戏曲兴趣班,教他们唱丑角唱腔、画丑角脸谱,让这些孩子在艺术中找到快乐和自信。
这些公益行动看似微小,却彰显了名丑们“以艺弘德”的社会责任感,正如昆丑名丑刘异龙所说:“丑角演的是小人物,但小人物也有大情怀,我们希望通过表演,让更多人感受到戏曲的温度,传递真善美。”
戏曲名丑参与“送建设”主要领域及案例
建设领域 | 代表人物 | 实践案例 | 社会价值 |
---|---|---|---|
文化惠民 | 严燕生 | 赴西藏、青海偏远乡村送戏,为藏族学生表演《拾玉镯》 | 打破文化隔阂,让基层群众共享文化成果 |
传承创新 | 朱世慧 | 创办“丑角艺术研习班”,免费培养青年演员 | 传承丑角绝技,解决行业人才断层问题 |
乡村振兴 | 韩再芬 | 在安徽古村落打造“戏曲民宿”,融合戏曲表演与乡村旅游 | 激活乡土文化,带动村民增收 |
公益行动 | 宋小川 | 疫情期间发起“云端送戏”直播,收益捐赠抗疫一线 | 以艺抗疫,传递社会正能量 |
相关问答FAQs
问:戏曲名丑的“送建设”与其他艺术家的文化服务有何不同?
答:戏曲名丑的“送建设”具有独特的“丑角优势”,丑角表演的通俗性和趣味性,更容易打破年龄、文化层次的壁垒,让群众在笑声中接受文化熏陶,尤其适合基层和年轻群体;丑角行当善于刻画小人物,贴近百姓生活,其表演内容往往蕴含民间智慧和人文关怀,能引发观众的情感共鸣;丑角演员通常具备“一专多能”的特点,既能演传统戏,也能创编现代戏,还能通过短视频、直播等新形式传播,服务方式更灵活多样,名丑的“送建设”不仅是“送演出”,更是“送快乐、送认同、送智慧”,更接地气、更有温度。
问:新时代背景下,戏曲名丑如何更好地“送建设”?
答:戏曲名丑“送建设”需在“守正”与“创新”中找到平衡,要深耕传统,加强对濒危剧目的挖掘和传承,通过“师带徒”“戏曲进校园”等方式培养年轻人才,确保丑角艺术的“根脉”不断;要主动拥抱时代,结合新媒体技术,用短视频、直播等形式扩大传播范围,同时创作更多反映现实生活、贴近时代主题的新剧目,让丑角艺术与当代社会同频共振,还可深化“文化+”融合,比如与乡村振兴、文旅产业、心理健康等领域结合,开发戏曲文创、戏曲研学等产品,让丑角艺术在服务社会的同时,实现自身的可持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