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2018 中国戏曲节

2018年,由中国文化和旅游部、江苏省人民政府主办的第五届戏曲艺术盛会——中国戏曲节在南京成功举办,以“传承经典·融汇创新”为主题,汇聚全国30余个戏曲剧种,15天演出68场,吸引超12万人次观众,成为展示中国戏曲魅力、推动文化传承交流的重要平台,本届戏曲节既保留了传统戏曲的精髓,又通过创新形式激活古老艺术的生命力,为观众呈现了一场场视听盛宴。

2018 中国戏曲节

戏曲节的核心内容是精品演出,涵盖京剧、昆曲、越剧、豫剧、川剧、粤剧、黄梅戏、秦腔等主要剧种,既有经典传统戏,也有新编历史剧和现代戏,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了解各剧种特色,特整理部分参演剧目如下:

剧种 剧目类型 代表作品举例
京剧 经典新编 《曹操与杨修》《贞观长歌》
昆曲 青春版 《牡丹亭》《桃花扇》
越剧 传统本戏 《梁山伯与祝英台》《西厢记》
豫剧 现代戏 《焦裕禄》《穆桂英挂帅》
川剧 绝技展示 《白蛇传·变脸》《滚灯》
粤剧 传统名剧 《帝女花》《紫钗记》
黄梅戏 民间小戏 《天仙配》《女驸马》
秦腔 历史剧 《逼上梁山》《三滴血》

这些剧目中,既有历经百年打磨的“老戏”,如京剧《贵妃醉酒》的精湛唱腔、川剧变脸的绝活技巧,让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的深厚底蕴;也有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如豫剧《焦裕禄》以现代视角塑造英雄形象,让戏曲与当代生活产生共鸣。

本届戏曲节的特色亮点在于“创新融合”,科技手段与戏曲表演结合,打破舞台边界:在南京博物院设立“戏曲数字体验馆”,观众通过VR设备可“走进”京剧《锁麟囊》的薛湘灵府邸,感受沉浸式戏曲场景;全息投影技术让昆曲《长生殿》的“霓裳羽衣舞”在户外大屏立体呈现,吸引大量年轻观众驻足打卡,国际交流板块拓宽视野,日本歌舞伎《京鹿子娘道成寺》、韩国唱剧《春香传》等亚洲传统戏剧同台展演,中外艺术家围绕“传统戏曲的现代表达”展开研讨,推动中国戏曲与世界戏剧的对话。

2018 中国戏曲节

戏曲节还注重“惠民普及”,让艺术贴近大众,活动期间,组织“戏曲进社区”露天演出20场,在南京鼓楼、秦淮等区搭建临时舞台,让居民在家门口欣赏到淮剧《金龙与蜉蝣》等地方戏;联合南京中小学开设“戏曲课堂”,邀请梅兰芳京剧团演员教授脸谱绘制、水袖功,超5万名学生参与体验,据统计,戏曲节期间南京当地戏曲类文创产品销量同比增长40%,戏曲主题短视频在抖音、快手等平台播放量破亿,有效激发了社会对传统文化的关注。

2018中国戏曲节的成功举办,不仅为戏曲院团提供了交流展示的平台,更通过创新形式和惠民举措,让古老戏曲在当代焕发新活力,它既是戏曲艺术的盛会,也是文化传承的生动实践,为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FAQs
Q1:2018中国戏曲节如何吸引年轻观众参与?
A1:通过“青春版”剧目(如越剧《梁祝》简化叙事、融入流行音乐)、短视频平台挑战赛(如#戏曲变脸挑战# 播放量超5000万)、戏曲文创盲盒等年轻化形式,让戏曲从“剧场”走向“生活”,吸引35%的观众为90后、00后。

2018 中国戏曲节

Q2:戏曲节对地方戏曲发展有哪些具体推动?
A2:设立“地方戏扶持专场”,为川剧、秦腔等小剧种提供演出机会和专家指导;推动《川剧绝技传承计划》,帮助青年演员拜师学艺,其中川剧《滚灯》通过戏曲节全国巡演,观众人数同比增长60%。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