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戏曲频道作为全国首家专业戏曲电视媒体,自开播以来始终以“传承戏曲艺术、弘扬传统文化”为宗旨,近年来面对媒体环境变革与观众需求的多元化,主动对节目编排与内容比例进行系统性调整,旨在通过优化结构提升传播效能,让传统戏曲在当代焕发新的生机,此次调整并非简单的“增减”,而是基于观众画像、传播规律与文化使命的深度重构,涵盖节目类型、播出时段、受众覆盖等多个维度,既保留了戏曲艺术的“根”与“魂”,又探索了“破圈”传播的“新”与“活”。
节目类型比例优化:从“单一剧目循环”到“多元内容矩阵”
过去,上海戏曲频道以经典戏曲剧目重播为核心,节目类型比例相对单一:传统戏曲(如京剧、越剧、昆曲等经典剧种选段)占比高达60%,戏曲综艺与文化访谈类节目仅占20%,互动性与创新内容几乎空白,这种模式虽能满足老戏迷的观赏需求,却难以吸引年轻观众,导致观众结构老龄化趋势明显,此次调整中,频道对节目类型比例进行了重新分配,构建“传统为基、综艺为桥、文化为魂、互动为翼”的四维内容体系。
通过对比可见,传统戏曲类节目占比从60%降至45%,但并非简单“减量”,而是通过“精品化+主题化”升级——减少重复性剧目重播,增加“剧种专题周”(如“越剧百年展播”“京剧流派赏析”)、“名家名段高清修复”等栏目,让经典内容更具观赏价值;戏曲综艺类节目从15%提升至25%,推出《跟着名家学戏曲》《戏曲青年说》等新节目,将戏曲知识、身段教学与趣味挑战结合,增强互动性与娱乐性;文化访谈类节目从10%增至20%,聚焦《戏曲背后的中国》系列,邀请历史学者、戏曲名家解读戏曲与民俗、历史的关联,深化文化内涵;互动类节目从5%升至10%,开设“观众点戏台”“我的戏曲Vlog”等板块,鼓励普通观众参与创作与传播。
黄金时段与新媒体端比例调整:从“电视端主导”到“双端协同发力”
在播出时段分配上,上海戏曲频道针对不同时段观众特征进行了精细化调整,黄金时段(19:00-22:00)原以传统戏曲剧目为主,吸引力有限,现调整为“经典剧目+创新综艺”组合:19:00-20:00播出《戏曲黄金档》,主打经过现代化包装的经典剧目(如4K修复版《红楼梦》《梁山伯与祝英台》),并搭配实时弹幕互动;20:00-21:30推出《戏曲新势力》,聚焦青年戏曲演员的创新演绎(如戏曲摇滚、戏曲跨界表演);21:30-22:00保留《老戏骨》访谈栏目,传承戏曲人精神,这一调整使黄金时段收视率较调整前提升30%,年轻观众(18-35岁)占比从12%增至28%。
新媒体端比例显著提升,从原有的10%增至15%,实现“电视端引流、新媒体端深耕”的传播闭环,在抖音、B站、微信视频号等平台,频道开设“一分钟学戏曲”“戏曲冷知识”“名家直播课”等短内容账号,累计粉丝突破500万,单条短视频最高播放量达2000万;推出“云剧场”直播,每周六晚直播舞台戏曲演出,支持观众“一键打赏”“点戏”,单场直播观看量超100万人次,互动评论量达5万条,有效打破了电视端的地域与时间限制。
受众覆盖比例调整:从“核心戏迷为主”到“全龄层渗透”
此次调整的核心目标之一是优化受众结构,改变“老年观众多、青少年少,城市观众多、乡村覆盖少”的现状,通过内容分层与渠道下沉,频道实现了受众比例的“三提升”:一是年轻观众占比提升,18-35岁观众从15%增至35%,其中学生群体通过“戏曲进校园”合作项目(与上海20所中小学共建戏曲社团),成为新增受众主力;二是女性观众占比提升,从45%增至58%,得益于《戏曲美学》《戏服里的中国》等偏文化、审美类节目的吸引力;三是区域覆盖提升,通过IPTV、OTT等渠道进入全国300余个城市,乡村地区覆盖率达70%,尤其在中西部地区推出“戏曲下乡”专题片,让更多基层观众接触戏曲。
调整动因与成效:回应时代需求,激活文化传承
上海戏曲频道的比例调整,本质是对“传统如何适应现代”的主动探索,从动因看,一是观众需求变化:调研显示,仅35%的老戏迷“愿意每天观看重复剧目”,而72%的年轻观众希望“戏曲以更轻松、易懂的方式呈现”;二是媒体竞争压力:短视频、直播等新兴媒介分流了传统电视观众,频道需通过内容创新提升竞争力;三是文化使命驱动: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播平台,肩负让戏曲“活起来”“传下去”的责任,需突破圈层限制,吸引更多年轻传承人。
调整成效已初步显现:频道整体收视市场份额较调整前增长25%,新媒体端用户互动量提升150%,推出的《戏曲青年说》系列节目获“中国电视文艺星光奖”提名,青年戏曲演员王璐凭借频道平台举办的“新星大赛”走红,成为戏曲界“流量新星”,这些变化印证了:比例调整不是对传统的背离,而是通过“守正创新”,让戏曲艺术在当代找到更广泛的受众与更持久的生命力。
相关问答FAQs
Q1:上海戏曲频道调整比例后,传统戏曲经典剧目的播出是否会被削弱?
A:不会削弱,反而会通过“精品化+场景化”提升传播效果,传统戏曲占比从60%降至45%,但减少了重复性重播,增加了“主题化编排”(如“红色经典戏曲月”“地方戏巡礼”)、“4K/8K超高清修复”及“一剧一评”解读栏目,让经典剧目更具观赏深度,黄金时段保留《戏曲黄金档》,确保核心戏迷的观看需求,实现“减量不减质”。
Q2:普通观众,尤其是年轻人,如何参与调整后的节目互动?
A:频道搭建了“线上+线下”双互动渠道:线上可通过“上海戏曲频道”APP、微信公众号参与“剧目投票”“名家问答”,提交戏曲表演视频参与“百姓戏台”栏目,优秀内容可在电视端播出;线下定期举办“戏曲开放日”“青年戏曲工作坊”,邀请观众体验化妆、身段学习,增强参与感,新媒体平台的“一分钟戏曲挑战”“戏曲手势舞”等活动,鼓励年轻人用创意方式传播戏曲,让“看戏”变成“玩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