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这座长江与汉水交汇的城市,不仅以江湖之胜闻名,更以“戏曲之乡”的美誉承载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汉剧、楚剧、荆州花鼓戏等地方剧种在这里生根发芽,与市民生活息息相关,近年来,“武汉教育戏曲竞答”活动的兴起,为传统文化教育注入新活力,让戏曲知识以更鲜活的方式走进校园、走近青少年。
“武汉教育戏曲竞答”并非单一的知识竞赛,而是以“传承戏曲文化、培育审美素养”为核心,融合知识性、趣味性、互动性的教育实践,其内容设计紧扣武汉本土戏曲特色,涵盖剧种溯源、经典剧目、行当扮相、唱腔流派、文化延伸等多个维度,通过“以赛促学、以学促传”的模式,让学生在竞答中感受戏曲魅力,在互动中深化文化认同。 上,活动既注重基础知识的普及,也强调艺术内涵的挖掘,以“剧种溯源”模块为例,学生需了解汉剧作为“京剧之母”的历史地位——清代中叶汉调艺人进京,为京剧的形成奠定了声腔与表演基础;楚剧则源于湖北黄陂、孝感一带的“哦呵腔”,是湖北第一大地方剧种,其唱腔质朴明快,贴近市井生活,经典剧目模块中,《宇宙锋》《二度梅》《站花墙》等家喻户晓的剧情与主题成为考点,如“汉剧《宇宙锋》中赵艳容为抗婚而装疯的情节,体现了怎样的女性抗争意识?”这类题目引导学生从故事中思考人性与时代,行当扮相模块则聚焦戏曲表演的程式化特征,“生旦净丑”的分工与装扮细节成为重点,楚剧‘小生’的服饰通常以何种颜色为主?其动作有何特点?”通过具象化的知识,帮助学生理解戏曲“以形写神”的美学原则。
活动形式上,“线上+线下”双轨并行,覆盖不同学段需求,线上答题依托“武汉教育云”平台,设置初级、中级、高级三个难度等级,题目从“汉剧的主要声腔是什么?”这类基础题,到“结合《白蛇传·断桥》分析楚剧‘悲腔’的情感表达”这类探究题,满足小学至高中学生的认知差异,线下比赛则以“班级初赛—校级复赛—市级决赛”的阶梯式推进,决赛环节创新融入“剧目片段表演”“脸谱绘制即兴创作”“方言念白模仿”等互动体验,让知识学习与实践深度结合,在市级决赛中,选手需先完成“戏曲知识快问快答”,再分组演绎楚剧《站花墙》选段,由汉剧演员、戏曲专家、教育工作者组成评委团,从知识掌握、艺术表现、团队协作三个维度综合评分。
“武汉教育戏曲竞答”的落地离不开多方协同,武汉市教育局联合市文化和旅游局、地方戏曲院团,制定“戏曲进校园”活动方案:小学阶段通过“戏曲故事会”“脸谱DIY”等趣味活动启蒙兴趣,将竞答知识点融入班会课;初高中阶段则开设戏曲选修课,邀请汉剧院、楚剧院的演员走进课堂,现场教授“云手”“台步”等基本身段,解析“西皮”“二黄”声腔的情感差异,武汉市第二十中学的实践颇具代表性,该校2023年开展“戏曲文化周”期间,将竞答题目设计成“戏曲飞行棋”“知识闯关墙”,学生通过完成“楚剧唱腔模仿”“汉剧服饰拼图”等任务解锁答题资格,既巩固了知识,又激发了主动探索的欲望。
从课堂到舞台,从知识到热爱,“武汉教育戏曲竞答”正以创新之姿打破戏曲传承的“代际隔阂”,当越来越多孩子能准确哼唱楚剧《打猪草》的调子,能说出“京剧大师梅兰芳曾向汉剧大师陈伯华请教”的典故,武汉的戏曲文化便有了最坚实的传承力量,这场跨越年龄的文化竞答,不仅是对传统艺术的守护,更是对文化自信的培育——让青少年在方寸舞台间,看见家乡文化的根与魂。
FAQs
-
武汉教育戏曲竞答适合哪些年龄段的学生?
活动根据学生认知特点分学段设计:小学低年级(1-3年级)侧重趣味启蒙,以“看图识剧种”“听曲猜剧名”等简单题目为主,结合手工、故事等形式;小学高年级(4-6年级)增加基础知识点,如剧种起源、经典剧目角色;初高中阶段则深化戏曲理论、唱腔分析、文化内涵等内容,题目难度提升,并鼓励参与实践表演,实现“知识+审美+实践”的综合培养。 -
参与竞答对学生的成长有哪些具体帮助?
知识层面,系统了解地方戏曲的历史、艺术特征,拓展人文视野;能力层面,通过团队备赛、现场答辩提升逻辑思维与表达能力,实践环节(如唱腔学习、身段训练)增强肢体协调与艺术表现力;文化层面,近距离接触本土艺术,增强对武汉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培养“知家乡、爱家乡”的家国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