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戏曲片 十五惯

昆曲戏曲片《十五贯》是中国戏曲史上的经典之作,1956年由浙江昆苏剧团改编演出,后被搬上银幕,成为传统戏曲现代化改革的典范,这部作品以“反冤案”为核心,通过曲折的剧情、精湛的表演和深刻的思想内涵,不仅拯救了濒临失传的昆剧,更在社会上引发广泛共鸣,其艺术价值与历史意义历久弥新。

戏曲片 十五惯

《十五贯》的故事源于清代朱素臣的传奇剧本《双熊记》,围绕“十五贯铜钱”展开双线叙事:穷书生熊友兰携带十五贯铜路费回家,与同行的女子苏戌娟途中相遇,因铜钱被怀疑合伙杀人;邻居葫芦店主娄阿鼠潜入熊友兰家中,偷走熊友兰的十五贯钱,并杀害熊友兰的弟弟,反诬熊友兰所为,两案并审,县官过于执主观臆断,未加详查便将熊、苏二人判死刑,苏州知府况钟在监斩时发现疑点,不顾自身仕途风险,坚持复查此案,最终通过明察暗访,抓获真凶娄阿鼠,为熊、苏平反昭雪,剧情环环相扣,既展现了封建司法制度的黑暗,也歌颂了实事求是、为民请命的官员品格。

《十五贯》基本信息表

类别
剧种 昆曲
改编时间 1956年(舞台剧)/1957年(戏曲片)
原著 清代朱素臣传奇《双熊记》
主要人物 况钟(苏州知府)、熊友兰(书生)、苏戌娟(女子)、过于执(县官)、娄阿鼠(窃贼)
核心主题 反对主观臆断,倡导实事求是;批判封建司法腐败,歌颂司法公正
经典唱段 《哭监》《访鼠》《测字》等

作为戏曲片,《十五贯》在艺术呈现上实现了传统戏曲与电影语言的深度融合,在舞台表演基础上,电影通过镜头调度、场景转换和细节刻画,强化了戏剧张力,况钟在街头微服私访时,镜头跟随他的视角展现市井百态,既保留了昆曲“载歌载舞”的程式化表演(如娄阿鼠的“鼠形”身段、苏戌娟的旦角水袖),又通过特写镜头捕捉人物微表情——况钟凝眉思索时的坚毅、熊友兰蒙冤时的悲愤,让观众更直观地感受角色内心,唱腔方面,保留了昆曲“水磨腔”的婉转细腻,同时念白更趋口语化,如况钟与过于执的辩论,既有戏曲的韵律感,又贴近生活语言,降低了观众的理解门槛。

戏曲片 十五惯

《十五贯》的社会影响远超艺术范畴,1956年,昆曲因内容陈旧、人才断层濒临失传,浙江昆苏剧团对《十五贯》进行改编后,舞台剧演出引发轰动,全国巡演观众超200万人次,周恩来总理曾评价《十五贯》“救活了昆曲”,该剧的成功不仅让昆剧重新进入大众视野,更推动了戏曲“推陈出新”的改革方向——传统剧目需在保留艺术精髓的同时,注入符合时代精神的思想内核。《十五贯》中“重证据、轻主观”的理念,与当时倡导的“实事求是”思想不谋而合,成为文艺作品服务社会、启迪民智的典范,其改编经验也为其他剧种提供了参考,如京剧、越剧等纷纷借鉴其“去芜存菁”的创作思路,推动传统戏曲焕发新生。

相关问答FAQs

Q1:为什么说《十五贯》“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A1:20世纪50年代,昆曲因长期脱离时代、演出市场萎缩,已濒临失传,专业剧团仅剩江苏、浙江两地少数几个。《十五贯》改编后,在内容上剔除封建糟粕,强化“反冤案”的现实主题;在表演上精简冗长唱段,优化身段设计,使剧情紧凑、人物鲜活,1956年舞台剧首演后,观众反响热烈,媒体争相报道,全国范围内掀起“昆曲热”,不仅让昆剧重新登上主流舞台,更吸引了年轻一代关注和投身昆曲艺术,直接推动了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因此被称为“一出戏救活一个剧种”。

戏曲片 十五惯

Q2:《十五贯》中的况钟形象对当代有何启示?
A2:况钟作为“清官”形象,其核心精神是“实事求是、敢于担当”,在剧中,他面对上级压力和主观臆断的司法环境,坚持“不冤好人,不纵坏人”,通过实地走访、证据收集还原真相,这种精神对当代社会启示深刻:一是倡导科学决策,反对经验主义、教条主义,无论是司法、行政还是科研,都需以事实为依据;二是强调责任担当,面对不公与错误,需有挺身而出的勇气,而非明哲保身,况钟的形象超越了时代,成为“公正”与“良知”的象征,至今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