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河南范军戏曲全场演出有哪些精彩看点?

河南范军戏曲全场演出,是一场融合了传统韵味与时代气息的视听盛宴,更是河南曲艺在当代舞台上鲜活传承的生动缩影,范军作为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曲艺家协会理事、河南省曲艺家协会副主席,深耕曲艺舞台四十余载,以河南坠子、豫剧、曲剧等本土艺术为根基,用幽默诙谐的表演风格、贴近生活的叙事视角,将“戏曲全场”演绎成既有“老戏骨”的扎实功底,又有“新表达”的青春活力,让观众在欢声笑语中触摸到中原文化的温度。

河南范军戏曲全场

范军的艺术生涯始于对传统戏曲的痴迷与深耕,他自幼受河南地方戏曲熏陶,12岁考入河南省越调剧团,师从著名表演艺术家毛爱莲,主攻文武老生,后又潜心研习河南坠子、大调曲子等曲艺形式,这种“戏曲+曲艺”的双重滋养,让他的表演既有戏曲的程式化美感,又有曲艺的叙事性张力,在“戏曲全场”演出中,他从不拘泥于单一剧种,而是将豫剧的铿锵、曲剧的婉转、河南坠子的质朴巧妙融合,比如在《花木兰》选段中,他以豫剧的“硬梆子”唱腔展现木兰的英姿,却在念白中加入河南坠子的“俏口”技巧,让经典人物焕发出新的魅力;而在《小二黑结婚》改编段中,他又用曲剧的“生活化”唱腔,将农村青年的爱情故事演绎得鲜活生动,台下观众时而为唱腔喝彩,时而被逗笑,真正实现了“雅俗共赏”。

范军的表演风格,核心在于“接地气”,他深知传统戏曲要“活”在当下,必须与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因此他的“戏曲全场”从不刻意“端着”,而是用方言俚语、生活细节拉近与观众的距离,比如在经典段子《拉荆笆》中,他饰演的老汉拉着“荆笆”上场,一句“俺家门前有条河,河里游着一群鹅”的地道河南话,瞬间让现场氛围轻松起来;在模仿豫剧大师唐喜成的“唐派”唱腔时,他不仅精准把握其“脑后音”的醇厚,还故意加入“跑调”的调侃动作,引得观众会心一笑——这种“戏谑中的尊重”,让年轻观众感受到传统戏曲并非遥不可及,而是充满烟火气的“生活艺术”,他的舞台表情更是极具感染力:唱到悲情处,眉头微蹙,声音哽咽,让台下观众感同身受;演到诙谐处,眼珠一转,嘴角上扬,一个夸张的肢体动作就能引爆全场笑声,这种“唱、念、做、打”的灵活运用,让他的“戏曲全场”既有传统艺术的“筋骨”,又有现代舞台的“血肉”。

为了让观众更清晰地感受范军艺术的多元魅力,以下是其“戏曲全场”演出中的经典剧目与特色呈现:

河南范军戏曲全场

剧目名称 剧种/形式 角色类型 经典桥段与艺术特色
《花木兰》选段 豫剧 文武老生 以“刘大哥讲话理太偏”开篇,融合唐派唱腔的刚劲与河南坠子的“快板”节奏,加入“跨马征战”的武打身段,展现巾帼不让须眉的豪情。
《小二黑结婚》 曲剧 青年小生 改编自赵树理小说,用曲剧“阳调”的婉转唱腔演绎爱情故事,念白中加入河南方言“中”“恁”,通过“与小芹对视”“躲避三仙姑”等细节,塑造憨厚直率的农村青年形象。
《拉荆笆》 河南坠子 丑角(老汉) 以“拉荆笆”的动作贯穿全场,唱词结合农村生活场景(“锄地、施肥、收庄稼”),用“坠子嗡”的伴奏模仿风声、笑声,幽默中透着对乡土的眷恋。
《杨八姐游春》 豫剧丑角行当 丑角(媒婆) 反串“媒婆”角色,夸张的步态、脆生生的“河南腔”念白(“彩礼要得不多,就‘金车银马、摇钱树、聚宝盆’”),将传统剧目中的诙谐元素放大,形成独特的“范氏幽默”。

除了艺术上的创新,范军对河南戏曲的传承与推广更令人敬佩,多年来,他坚持“戏曲进校园”“下基层演出”,足迹遍布河南的乡镇小学、工地厂矿,在乡村舞台上,他和农民观众同坐小板凳,用方言唱他们身边的“庄稼事儿”;在学校里,他教孩子们唱河南坠子,用《西游记》片段改编的“小猴子”段子,让孩子们在游戏中感受传统艺术的魅力,他曾说:“戏曲不是老古董,是老祖宗留给咱的‘传家宝’,得让年轻人觉得‘中’、觉得‘亲’,才能传下去。”这种“以观众为中心”的传承理念,让他的“戏曲全场”不仅是一场演出,更是一次文化的播种。

范军的“戏曲全场”之所以能场场爆满,根本在于他对传统艺术的敬畏之心与创新之勇,他尊重戏曲的“根”——程式化的一招一式、韵味十足的唱腔念白,从不随意篡改;他又敢于给戏曲的“枝”添新叶——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借鉴其他艺术形式、贴近当代生活话题,正是这种“守正创新”,让河南戏曲在他的演绎下,既保留了“老味道”,又有了“新活力”,成为连接传统与现代的桥梁,当舞台灯光亮起,范军身着戏服登场,一句地道的河南乡音响起,观众仿佛穿越时空,看到了中原大地上千年的戏曲文化在当代焕发的璀璨光芒——这,就是范军“戏曲全场”最动人的力量。

FAQs

河南范军戏曲全场

Q1: 范军的表演与其他戏曲演员相比,有哪些独特之处?
A1: 范军的独特性在于“跨界融合”与“生活化表达”,他打破单一剧种界限,将豫剧、曲剧、河南坠子等艺术形式有机结合,形成“亦庄亦谐”的个人风格;他擅长用方言俚语、生活细节拉近与观众距离,在传统程式中加入现代幽默元素,让表演既有戏曲的“范儿”,又有曲艺的“趣儿”,更贴近普通人的情感体验,这种“雅俗共赏”的特质是其区别于其他演员的核心。

Q2: 范军如何平衡传统戏曲的传承与创新发展?
A2: 范军以“守正”为根基,严格遵循戏曲的“四功五法”(唱、念、做、打,手、眼、身、法、步),保留传统剧目的核心韵味与程式;以“创新”为路径,在内容上贴近当代生活(如改编农村故事、校园题材),在形式上融入现代舞台技术(如灯光、音效互动),在传播上借助新媒体(如短视频片段、线上直播),他强调“创新不是改头换面,而是让老戏新唱”,让传统艺术既能“守住根”,又能“发新枝”。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