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州光影戏剧网

中国戏曲学院 越剧

中国戏曲学院作为国内唯一独立设置的培养戏曲高级专门人才的院校,自1950年建院以来,始终肩负着传承戏曲艺术、培养新时代戏曲人才的重任,越剧专业作为学院重点建设的戏曲剧种之一,自设立以来便以系统化的教学体系、深厚的艺术底蕴和鲜明的培养特色,成为越剧艺术传承与发展的核心阵地,为全国越剧舞台输送了大量优秀人才,推动着这一发源于浙江的地方戏曲走向更广阔的天地。

中国戏曲学院 越剧

越剧作为中国第二大剧种,以其“诗化的语言、柔美的唱腔、细腻的表演”著称,而中国戏曲学院越剧专业的设立,正是基于对这一艺术形式的深度保护与创新发展,专业自创办之初,便秉持“传统为根、创新为魂”的理念,既注重对越剧传统剧目、表演程式、唱腔流派的系统性挖掘与传承,又积极探索当代戏曲人才培养的新路径,在长期的办学实践中,学院逐步形成了“口传心授与现代教育相结合、舞台实践与理论研究并重”的教学模式,为越剧艺术的活态传承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活力。

教学体系是越剧专业人才培养的核心支撑,学院围绕“唱、念、做、打”戏曲表演基本功,构建了多层次、模块化的课程体系,在专业核心课程中,《越剧唱腔》《越剧身段》《越剧表演剧目》等课程构成了技能训练的主干,其中唱腔教学注重流派特色(如尹派、傅派、徐派、王派、范派等)的纯正传承,通过“一对一”师徒制教学确保技艺的精准传递;身段教学则融合越剧“女小生”“女老生”等独特行当的表演特点,强调手、眼、身、法、步的协调统一,水袖、扇子等道具的运用技巧更是训练的重点,文化基础课程如《戏曲史论》《艺术概论》《传统文学》等,则帮助学生夯实人文素养,理解越剧艺术背后的文化内涵,学院还开设《越剧音乐创作》《戏曲编剧基础》《新媒体戏曲传播》等拓展课程,引导学生关注戏曲的当代发展,培养其创新能力,为更直观展示课程体系,特整理如下:

课程模块 核心课程示例 教学方式 培养目标
专业核心课 越剧唱腔、越剧身段、越剧表演剧目 一对一指导、小组排练、名师工作坊 掌握越剧表演核心技能,传承流派特色
文化基础课 戏曲史论、艺术概论、传统文学 理论讲授、案例分析、小组研讨 提升人文素养,深化艺术理解
实践拓展课 舞台实践、剧目创作、戏曲导演基础 剧目排演、舞台演出、跨学科合作 增强舞台适应能力,培养创新思维
当代前沿课 新媒体戏曲传播、戏曲数字化保护 项目实践、行业讲座、跨界创作 推动传统戏曲与现代媒介融合

师资队伍是教学质量的关键保障,中国戏曲学院越剧专业汇聚了一批兼具舞台经验与教学能力的优秀教师,其中既有长期活跃在越剧舞台的表演艺术家(如特邀的越剧非遗传承人、院团名家),又有毕业于戏曲院校、深耕教学一线的青年骨干教师,他们中,有人曾获得中国戏剧梅花奖,有人参与过国家级非遗项目保护,更有教师在越剧音乐理论研究领域颇有建树,学院还定期邀请浙江越剧院、上海越剧院等院团的艺术家驻校授课,通过“名师讲堂”“大师班”等形式,将舞台实践经验直接带入课堂,让学生在学习中感受越剧艺术的“活态”魅力,这种“院校+院团”的双师型师资模式,确保了教学与舞台实践的紧密衔接。

人才培养方面,学院始终以“德艺双馨、全面发展”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个性化成长,通过“以戏促学、以演代练”的培养模式,学生在校期间便有机会参与多部经典剧目的排演,如《梁山伯与祝英台》《红楼梦》《五女拜寿》等,甚至在新编历史剧、现代戏的创作中崭露头角,近年来,越剧专业学生在全国戏曲院校学生基本功大赛、中国戏曲“红梅奖”等赛事中屡获佳绩,毕业生更是成为全国各大越剧院团的骨干力量,有的成为浙江小百花越剧团的当家花旦,有的在省级戏曲院校担任教师,有的投身戏曲理论研究,成为越剧艺术传承的中坚力量,这些人才的涌现,不仅活跃了越剧舞台,更拓展了越剧艺术的传播边界。

中国戏曲学院 越剧

艺术实践是检验教学成果的重要途径,学院建有专业的戏曲剧场、排练厅,为学生提供充足的实践空间;同时积极与地方院团、文化机构合作,组织学生参与国内外戏曲节、文化交流演出,越剧专业学生曾赴香港、台湾地区进行越剧专场演出,让当地观众领略到越剧的独特韵味;也曾在“中国戏曲文化节”“上海国际艺术节”等平台上展示风采,获得广泛好评,学院还鼓励学生参与戏曲普及活动,如走进中小学开展越剧体验课、通过短视频平台传播越剧知识,让这一古老艺术在年轻一代中生根发芽。

传承与创新是越剧专业发展的永恒主题,在传承方面,学院对越剧传统剧目进行系统性整理与复排,抢救濒临失传的流派唱腔和表演技艺;在创新方面,鼓励师生探索越剧与当代审美的结合点,创作反映时代精神的新编剧目,或尝试将越剧元素与舞蹈、音乐剧等艺术形式融合,拓展其表现力,近年来学院师生共同创作的越剧实验剧《新龙门客栈》,在保留越剧唱腔韵味的同时,融入现代舞台科技和叙事手法,引发了年轻观众的热烈讨论,为越剧的当代化转型提供了有益借鉴。

作为中国戏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戏曲学院越剧专业始终以守护民族文化根脉为己任,通过系统的教学、丰富的实践和不断的创新,让越剧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勃勃生机,随着学院对人才培养模式的持续优化和艺术探索的不断深入,越剧专业必将在传承经典、培养新人、推动创新的道路上书写更加精彩的篇章。

相关问答FAQs

Q1:中国戏曲学院越剧专业的招生对象和考核内容有哪些?
A:中国戏曲学院越剧专业招生对象主要为高中毕业生或具有同等学力者,需通过专业课考试和文化课考试(即艺术类高考),专业课考核通常包括:①唱腔(自选1-2段越剧流派唱段,考察音准、节奏、情感表达);②身段(基功展示,如台步、圆场、水袖、扇子功等,考察肢体协调性与戏曲程式掌握);③剧目片段(完整表演一段越剧选段,考察人物塑造与舞台表现力);④视唱练耳(基础乐理与听音能力测试),文化课成绩按各省艺术类分数线录取,部分省份对语文、单科成绩有额外要求,考生需具备一定的戏曲艺术感悟力与身体条件(如柔韧性、身高比例等)。

中国戏曲学院 越剧

Q2:越剧专业毕业生有哪些主要就业方向?
A:越剧专业毕业生就业方向多元,主要包括:①专业院团:如浙江越剧院、上海越剧院、各省市越剧团等,担任演员、导演或艺术指导,参与舞台演出与剧目创作;②教育领域:中小学戏曲特色学校、艺术培训机构、戏曲职业院校等,从事越剧教学与普及工作;③文化机构:非遗保护中心、戏曲研究院、剧院管理公司等,从事戏曲研究、项目管理或文化传播;④新媒体与创作:短视频平台、影视公司等,担任戏曲编剧、策划或新媒体内容创作者,推动戏曲数字化传播;⑤自主创业:成立戏曲工作室、越剧文化推广机构等,开展演出培训、跨界合作等项目,整体来看,毕业生凭借扎实的专业能力和文化素养,在戏曲产业链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分享:
扫描分享到社交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