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戏曲行业的语境里,“养儿如养虎”是一句流传甚广的老话,它并非指培养孩子如豢养猛兽般危险,而是以“养虎”为喻,道出戏曲人才培养的艰辛、投入的巨大,以及其中蕴含的无限潜力与风险——既需倾注心血“驯化”其野性,又要悉心培育其“虎威”,稍有不慎,便可能“虎崽夭折”或“虎啸不成”,唯有极致的投入与智慧的引导,才能让“虎崽”最终长成“林中之王”,在艺术舞台上威风凛凛。
养虎之始:童子功的“筑基工程”与无底洞式投入
戏曲人才培养,从来不是“三分天赋+七分努力”的简单加法,而是从“童子功”开始,就需以“十年磨一剑”的耐力,进行近乎残酷的“筑基”,传统科班中,孩子五六岁便被送入戏校,每日清晨天不亮便开始“吊嗓”“踢腿”“下腰”,一练便是六七个小时,寒冬腊月不能停,酷暑三伏不能歇,正如老艺人常说的:“一天不练自己知道,两天不练行家知道,三天不练观众知道。”戏曲的“筋骨”非一日可成,唯有日复一日的打磨,才能让身体成为“会说话的工具”。
这种“养虎”的投入,首先体现在时间成本上,从启蒙到登台,少则十年,多则十五年,孩子最关键的成长期几乎全被戏曲填满,其次是经济成本:戏校的学费、服装道具、营养补给,乃至请名师的“拜师礼”,对普通家庭而言往往是沉重的负担,更关键的是情感投入——父母与孩子长期分离(许多戏校是全封闭管理),孩子因训练受伤、受挫时,父母却只能在远处心疼却无法替代,就像富连成科班创始人叶春善所言:“科班是‘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进来的是孩子,出去的是人才,可中间淘汰了多少,哭坏了多少娘,只有自己知道。”
为了让“虎崽”有足够的“虎威”,传统科班甚至采用“打戏”的方式——孩子偷懒、犯错,老师会用戒尺打手心、打屁股,美其名曰“不打不成器”,这种近乎严苛的“驯化”,本质是用纪律约束天性,让孩子在“不得不学”中培养“戏比天大”的敬畏心,如今虽已摒弃体罚,但“严师出高徒”的内核仍在:基本功容不得半点虚假,一个“云手”不到位,便要重复百遍;一句“西皮导板”唱不准,便要练到嗓子冒烟,这种“养”的过程,本质是用汗水与泪水,将孩子的“野性”雕琢成艺术的“刚性”。
驯虎之难:天赋、个性与“戏性”的博弈
“养虎”最难之处,在于“虎”有“虎性”——孩子不仅有天赋差异,更有鲜明的个性,戏曲艺术讲究“唱念做打”俱佳,“手眼身法步”协调,并非所有孩子都能吃得了这份苦,也并非所有孩子都具备“悟性”,有的孩子天生一副好嗓子,却身段僵硬;有的身段灵巧,却五音不全;有的两者兼备,却缺乏“戏心”——对角色的理解与投入,正如京剧大师梅兰芳所说:“学戏要先‘认祖归宗’,知道自己适合唱什么,才能找到‘虎路’。”这里的“虎路”,便是艺术定位:是唱老生还是花旦?是文戏还是武戏?定位错了,再努力也可能“虎啸不成声”。
更棘手的是个性的“驯化”,戏曲讲究“宁拙毋巧,宁脏毋净”,要求演员放下自我,完全融入角色,但孩子天性活泼,个性倔强,有的因怕疼哭闹着不肯练压腿,有的因贪玩逃课去玩耍,有的则在成名后因外界诱惑而迷失自我——这便是“虎”的“野性”反弹,当年“四大名旦”之一的程砚秋,年少时因嗓子倒仓(变声期)唱不出高音,一度想放弃,是老师“逼”着他用独特方法练嗓,才最终创造出“程派”婉转低回的唱腔;而有些“童星”少年成名,却因缺乏引导,成年后技艺荒废,最终沦为“流星”,这正是“虎崽”未驯好,“虎威”反被“野性”吞噬的教训。
驯“虎”还需因材施教,如同养虎需分“东北虎”“华南虎”,不同孩子有不同的“戏性”:有的孩子适合“苦情戏”,需激发其细腻情感;有的适合“武戏”,需激发其阳刚之气,老师如同“训虎师”,既要懂“虎”的脾性,又要会“喂虎”的方法——用鼓励激发信心,用挫折磨砺心性,用引导代替强迫,正如京剧教育家王瑶卿所说:“教戏如养虎,得顺着毛摸,也得敲着骨,让他知道谁是山,谁是王。”
虎啸之功:成材后的“江湖地位”与传承之责
若说“养虎”是投入,“驯虎”是过程,虎啸山林”便是戏曲人才培养的终极目标——当“虎崽”长成“名角”,在舞台上“一吼震山林”,便是对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这种回报,不仅是艺术上的成就,更是对戏曲传承的扛鼎。
“名角”之于戏曲,如同“虎王”之于山林:他们是流派的创立者,是经典的演绎者,更是行业的标杆,梅兰芳的“梅派”雍容华贵,周信芳的“麒派”苍劲悲壮,盖叫天的“盖派”武戏文唱,这些流派的形成,正是“名虎”在艺术丛林中“啸”出的独特声音,他们不仅让戏曲艺术焕发生机,更培养出一批批“小老虎”——梅兰芳弟子言慧珠、李世芳,周信芳弟子陈少春,盖叫天弟子张春华……“虎王”带“小虎”,一代代“虎啸”不断,戏曲艺术才得以薪火相传。
但“虎啸”之后,亦有隐忧,当“名角”成为“山头”,容易陷入“唯我独尊”的困境,固守传统而拒绝创新;当“小老虎”急于“夺王位”,又可能为博眼球而过度创新,偏离戏曲本质,这便需要“养虎者”有更长远的眼光——不仅要让“虎”能“啸”,更要让“虎”会“啸”:既传承经典,又与时俱进,正如昆曲演员张继青所说:“戏曲是‘活’的艺术,‘虎啸’不能只有一种腔调,得让年轻人听到自己的声音,才能让山林更热闹。”
护虎之道:现代教育中的“科学养虎”
在当代,“戏曲养儿如养虎”的理念正在被赋予新的内涵,传统科班的“打骂式”教育已被摒弃,取而代之的是“科学养虎”——既要保留“严师出高徒”的核心,又要融入现代教育理念,关注孩子的身心健康。
现代戏曲学校普遍采用“文化课+专业课”双轨制,让孩子在学戏的同时不耽误文化学习,避免“戏子”的卑微标签;训练中引入运动医学知识,科学安排训练强度,减少“童子功”带来的身体损伤;心理辅导成为必修课,帮助孩子缓解训练压力、应对挫折,避免“虎崽”因心理问题“夭折”,家庭投入也更多元:父母不再是“甩手掌柜”,而是与学校、老师共同组成“护虎团队”,定期沟通孩子状态,既做“监督者”,也做“陪伴者”。
更重要的是,现代“养虎”不再以“成名成角”为唯一目标,戏曲教育更注重普及——让更多孩子了解戏曲、爱上戏曲,即使最终不从事专业,也能成为戏曲的“知音”,正如京剧演员王珮瑜所说:“我们养的不只是‘名角’,更是‘懂戏的人’,当观众席里坐满了能听出‘虎啸’好坏的人,‘老虎’才有真正的用武之地。”
相关问答FAQs
Q1:“戏曲养儿如养虎”是否意味着对孩子过于严苛?这种严苛在现代教育中是否还适用?
A:“戏曲养儿如养虎”中的“严苛”,本质是对艺术规律的敬畏,而非对孩子天性的压抑,传统科班的“打骂式”教育确实不可取,但“严师出高徒”的内核——即对基本功的极致要求、对纪律的坚守、对耐心的培养——在现代戏曲教育中依然适用,现代教育的“科学养虎”,是在“严”与“爱”之间找到平衡:严格训练技艺,但用科学方法避免身体伤害;严格管理纪律,但用心理疏导代替体罚;严格追求艺术标准,但尊重孩子的个性差异与成长节奏,最终目标不是培养“听话的机器”,而是培养“有灵魂的艺术家”。
Q2: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时代,“戏曲养儿如养虎”的理念需要如何调整,才能让年轻一代更好地接受戏曲?
A:新媒体时代,“戏曲养儿如养虎”需从“封闭式驯养”转向“开放式培育”,利用短视频、直播等平台,展示“养虎”的过程——如童子功训练的幕后、学戏孩子的日常、流派传承的故事,让年轻观众看到戏曲的“烟火气”,打破“戏曲=老古董”的刻板印象;鼓励“小老虎”主动拥抱新媒体,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演绎戏曲,如将京剧唱腔融入流行音乐、用短视频演绎戏曲片段、在直播中与观众互动,让“虎啸”以更时尚的方式“出圈”,教育者需引导孩子:新媒体是传播工具,而非艺术本身,“虎威”的核心仍是扎实的功底与对传统的敬畏,唯有“根深”,才能“叶茂”,让戏曲艺术在新时代真正“虎虎生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