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历十月初一,寒衣节将至,北地风起,霜染层林,在中国传统农耕社会的语境里,这一日有“送寒衣”的习俗——女儿备好棉衣鞋帽,回娘家探望双亲,为老父老母送去御寒之物,谓之“十月看娘”,这一朴素的孝亲行为,经由戏曲艺术的提炼与演绎,在舞台上凝结成无数动人心弦的瞬间,成为观察传统伦理与民间情感的鲜活窗口。
戏曲中的“十月看娘”,绝非简单的“归宁”情节,而是被赋予了更丰富的社会意涵与情感张力,传统剧目里,女儿归家多选在深秋时节,恰与“寒衣节”的时令相契,舞台上,常有这样的场景:风雪交加中,女儿背着包裹,步履蹒跚行走在归家路上,包裹里是亲手缝制的棉袄、布鞋,或是新磨的面粉、腌制的咸菜——这些物件虽不贵重,却承载着对母亲最深的牵挂,及至娘家门口,隔着门扉喊一声“娘”,未语泪先流,将出嫁女儿的思念、愧疚与孝心浓缩在一声呼唤中,母亲闻声而出,拉着女儿的手,上下打量,从鬓角的白发到衣襟的尘土,千言万语化作一句“我的儿,路上苦了你了”,母女相拥而泣的瞬间,总能引得台下观众唏嘘不已。
不同剧种对“十月看娘”的演绎,各具地域特色,却共同传递着“孝”的核心,豫剧《看娘》中,唱词多用方言俚语,如“俺娘在家倚门望,一针一线挂心肠”,唱腔高亢激越,将女儿归心似箭的急切与见到母亲后的悲喜交织表现得淋漓尽致;越剧《送寒衣》则偏重抒情,婉转的【尺调腔】如泣如诉,“十月霜华结寒冰,女儿怀揣暖衣行”,水袖轻扬间,将江南女子的细腻与孝心描摹得温润动人;河北梆子《风雪归娘》更以“武戏文唱”见长,风雪中的身段表演,如“摔跤”“背风行”等,既展现归途艰辛,又凸显孝心坚定,极具视觉冲击力,这些剧目虽情节大同小异,却因方言、音乐、表演的差异,成为各地观众心中共同的孝亲记忆。
“十月看娘”的戏曲主题,之所以能穿越时空、历久弥新,在于它将抽象的伦理道德具象为可感的生活场景,舞台上,母亲缝制寒衣时的专注,女儿归家时脚上的冻疮,母亲递上的热汤,女儿塞给母亲的碎银……这些细节没有宏大的说教,却让观众在共情中理解“孝”的真谛——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寒来暑往的牵挂,是柴米油盐的陪伴,在传统社会,女儿出嫁后便“泼水难收”,归家是难得的“特权”,而“十月看娘”恰为这种“特权”赋予了正当性与仪式感,成为维系家族情感的重要纽带。
剧种 | 代表作品 | 核心情节 | 艺术特色 |
---|---|---|---|
豫剧 | 《看娘》 | 女儿冒雪送寒衣,与病母相认 | 唱词质朴,梆子腔高亢激越 |
越剧 | 《送寒衣》 | 江南女儿备新衣,渡河归省母 | 唱腔婉转,水袖表演细腻 |
河北梆子 | 《风雪归娘》 | 风雪中跋涉,婆母阻拦终见娘 | 武戏文唱,身段表演富有张力 |
随着时代变迁,“送寒衣”的习俗在城市中渐行渐远,但“十月看娘”的戏曲故事仍在舞台上回响,它提醒我们,孝亲之心从未过时,只是形式在变——或许是视频通话里的一句“妈,天冷了多穿衣服”,或许是周末回家的一桌热饭,戏曲作为传统文化的载体,将“十月看娘”的温情与智慧代代相传,让“孝”的种子在岁月中生根发芽。
FAQs
-
“十月看娘”是否特指某一部固定的戏曲剧目?
并非特指某一部固定剧目,而是戏曲中一个常见的主题类型,许多地方戏(如豫剧、越剧、评剧等)都有以“女儿十月归家探母”为情节核心的剧目或折子戏,具体名称和细节因剧种、地域而异,但共同围绕“孝亲”“送寒衣”的主题展开。 -
现代戏曲如何对传统“十月看娘”主题进行创新?
现代戏曲在保留“孝亲”内核的基础上,融入了新的时代元素,有的剧目将“送寒衣”改为送保暖内衣、羽绒服等现代御寒用品,情节中加入女儿因工作繁忙无法归家、通过快递寄送礼物等冲突,探讨当代社会中“如何尽孝”的新命题;在表演上,结合多媒体技术呈现风雪、归途等场景,唱腔上融入流行音乐元素,让传统主题更贴近年轻观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