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卖马》是传统老生戏中的经典剧目,取材于《隋唐演义》,以秦琼落潞州、卖马遇单雄信的故事为脉络,展现了英雄困顿中的豪情与世态炎凉,作为奚派老生的代表人物,杜鹏的演绎以“唱腔细腻、表演传神”著称,将这出“唱做并重”的剧目赋予了新的生命力,成为当代京剧舞台上的标杆之作。
剧目与人物:困顿英雄的悲歌与温情
《卖马》的故事背景设定在隋末,秦琼因押解公文误期,被贬为平民,困潞州天堂县,盘缠耗尽后,他无奈欲卖心爱的黄骠马,却在二贤庄外偶遇单雄信,二人初时不识身份,通过“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等经典唱段展开对话,最终英雄相惜,单雄信慷慨资助,秦琼得以踏上新征程,剧中,秦琼的形象并非传统“高大全”的英雄,而是落魄中不失骨气、困顿时重情义的立体人物,这种“接地气”的设定,让剧目既有历史的厚重感,又有强烈的人情味。
唱腔设计上,《卖马》以【西皮原板】【流水】为主板,节奏明快且富有叙事性,核心唱段“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更是老生行的“试金石”,该唱段通过秦琼与店主的对话,既交代了卖马缘由,又暗藏人物心境——从初时的强作镇定,到提及过往时的唏嘘,再到对坐骑的不舍,情绪层层递进,为后续与单雄信的相遇埋下伏笔。
杜鹏的演绎:奚派精髓的当代诠释
杜鹏作为奚派传人,师承张建国等名家,深得奚派“脑后音、擞音、滑音”的精髓,他的《卖马》并非简单复刻传统,而是在继承中融入时代审美,让老生艺术焕发新生。
嗓音:“脑后音”里的苍凉与深情
奚派唱腔以“脑后音”著称,音色苍劲中透着甜润,既有老生的“刚”,又含文人的“雅”,杜鹏的嗓音条件得天独厚,高音清亮而不燥,低音浑厚而不沉,尤其擅长用“脑后音”表现人物的悲怆感,提起了此马就泪如麻”一句,“泪如麻”三字以“脑后音”托起,尾音微微下滑,仿佛秦琼强忍泪水的叹息,将英雄落魄的无奈渲染得淋漓尽致,而在“但愿得此马能遇识家”中,他又通过“擞音”的运用,让“识家”二字带着一丝期盼与颤抖,既是对马的祝福,也是对自身命运的叩问,情感细腻而不直白。
行腔:节奏里的叙事张力
杜鹏对唱腔节奏的把控堪称“教科书级别”,传统《卖马》中,“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一段多以“快流水”展现,而杜鹏则根据人物情绪调整节奏:开篇“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语速稍快,表现秦琼急于脱手的焦虑;至“提起了此马来头大”时,突然放慢节奏,每个字都如“大珠小珠落玉盘”,既交代了黄骠马的来历(“曾南闯北走天涯”“大唐秦琼是我家”),又让听众在缓急之间感受到人物内心的波澜。
表演:身段与眼神的“无声叙事”
作为“唱做并重”的剧目,《卖马》的表演同样考验功力,杜鹏的表演讲究“形神兼备”:拄锏登场时,脚步虽虚却稳,显出武将的底子;摸马鬃、叹马瘦的动作轻柔,透出对坐骑的不舍;与单雄信初遇时,眼神从警惕到惊讶,再到相认后的释然,通过细微的面部表情传递复杂情绪,尤其是“耍锏”环节,他借鉴了武生身段,但又不失老生的沉稳,锏在手中翻转如飞,却无丝毫卖弄,反而成为人物豪情的外化,让观众在视觉与听觉的双重享受中沉浸剧情。
艺术成就:传统剧目的当代传承
杜鹏的《卖马》不仅是个人艺术风格的集中体现,更成为奚派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他通过“以情带腔、以腔塑人”的演绎,打破了年轻观众对京剧“老气横秋”的刻板印象——他的唱腔既有老派的韵味,又不失现代的通透;表演既有程式化的规范,又充满生活化的细节,多年来,他凭借这出戏斩获“梅花奖”“白玉兰奖”等多项大奖,并多次登上国家大剧院、梅兰芳大剧院等舞台,座无虚席,更难得的是,他注重“传帮带”,通过 workshops、讲座等形式,将《卖马》的表演心得传授给年轻演员,让这出经典剧目在新时代“活”了起来。
杜鹏《卖马》演唱技巧分析表
技巧类别 | 具体表现 | 艺术效果 |
---|---|---|
咬字 | 字头轻咬、字腹饱满、字尾收稳,如“马”字以“m”字头轻起,“a”字腹延展,尾音沉稳 | 既显老生功架,又透人物落魄之态,字正腔圆中见情感 |
气口 | 长腔如“提起了此马就泪如麻”,于“泪如麻”前偷气,气息绵长不竭 | 唱腔连贯如诉,情感层层递进,无换气痕迹,展现扎实基本功 |
行腔 | 脑后音与胸腔共鸣结合,高腔清亮(如“店主东”的“东”字),低腔浑厚(如“困潞州”的“州”字) | 音色丰富有层次,苍凉中含深情,凸显奚派“刚柔并济”的特点 |
情感表达 | 起腔低沉显无奈,中段追忆时语速缓,遇识家”时语气渐起透期盼 | 情感层次分明,从落悲凉到见希望,人物心理变化真实可感,引发观众共鸣 |
相关问答FAQs
Q1:杜鹏演唱的《卖马》与其他流派(如马派、谭派)在风格上有何显著区别?
A:马派(马连良)以“潇洒飘逸”见长,唱腔流畅,表演灵动,秦琼形象更偏向儒将;谭派(谭鑫培)以“刚劲挺拔”著称,唱腔高亢,表演严谨,秦琼更显英雄气概;而杜鹏所宗奚派(奚啸伯)则更注重“内敛细腻”,唱腔讲究“以情带腔”,表演强调人物内心刻画,其饰演的秦琼在落魄中更显人情味,唱腔如“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等,苍凉中含深情,沉稳中见风骨,与马、谭流派的“外放”形成对比,更具“苦情英雄”的层次感。
Q2:《卖马》中“店主东带过了黄骠马”是核心唱段,为何能成为经典?杜鹏在演绎时有哪些独特处理?
A:该唱段之所以经典,首先在于其剧情地位——它是秦琼困顿心境的直接抒发,通过卖马这一行为,集中展现了英雄落魄的无奈、对坐骑的不舍以及对未来的迷茫,情感浓度高;其次唱腔设计巧妙,【西皮原板】的板式流畅,旋律起伏有致,既有叙事性又有抒情性,易于演员发挥,杜鹏的独特处理在于:一是咬字上,“带过了”三字以“轻—重—轻”的节奏处理,“带”字轻咬,“过”字加重,“了”字轻收,仿佛边说边做动作,增强画面感;二是气口运用,在“黄骠马”后稍作停顿,配合低头看马的动作,让情感自然流露;三是行腔中融入“擲音”,如“马”字的尾音,微微颤抖,既表现不舍,又显人物克制;四是眼神与唱腔的配合,唱到“泪如麻”时,眼神低垂,眼角微红,但不刻意煽情,而是通过内敛的表情传递悲凉,使人物形象真实可感,赋予经典唱段新的生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