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希如是当代京剧界备受瞩目的老生演员,他所属的流派是京剧“奚派”,奚派是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之一,由京剧表演艺术家奚啸伯先生创立,以其委婉细腻的唱腔、清新脱俗的表演风格和深刻的人物刻画而著称,在京剧艺术史上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要理解傅希如与奚派的关系,需从奚派的起源与艺术特色、傅希如的师承与艺术实践,以及奚派在当代的传承与发展等多个维度展开。
奚派的起源与艺术特色
奚派创立于20世纪,由奚啸伯(1910—1977)先生在继承传统老生表演的基础上,结合自身嗓音条件与艺术感悟而形成,奚啸伯出身于满族书香门第,早年并非职业演员,却凭借对京剧的热爱与天赋,博采众长,形成了“以情带声、声情并茂”的独特表演风格,奚派的艺术特色主要体现在唱腔、念白、表演三个方面,其核心在于“巧、媚、脆、细”,既保留了老生行当的端庄严谨,又融入了文人角色的儒雅细腻。
在唱腔上,奚派强调“脑后音”与“擞音”的运用,讲究“字正腔圆、婉转含蓄”,奚啸伯的嗓音条件并非天生高亢,但他通过科学的发声方法,使声音具有“清、亮、脆、润”的特点,尤其擅长表现悲愤、激昂或哀婉的情感,在《白帝城》中,他扮演的刘备,唱腔中既有帝王之气的苍劲,又有托孤悲怆的细腻,通过“散板”与“原板”的交替,将人物内心的矛盾与痛苦展现得淋漓尽致,奚派唱腔的另一个特点是“巧腔”的运用,即在传统唱腔的基础上加入装饰音,使旋律更具层次感,如《范进中举》中“范进中举”的核心唱段,通过擞音与滑音的结合,将范进中举后的狂喜与疯癫刻画得入木三分。
念白方面,奚派注重“口语化”与“性格化”,主张“念白如说话,说话带韵白”,奚啸伯的念白抑扬顿挫,节奏鲜明,既能体现人物的身份与性格,又能传递细腻的情感,在《乌龙院》中,他扮演的宋江,念白中既有江湖领袖的豪爽,又有面对阎惜姣时的复杂心理,通过语速与语调的变化,将人物内心的挣扎展现得恰到好处。
表演上,奚派追求“神似”大于“形似”,强调“做戏要生活,生活要自然”,奚啸伯的表演动作简洁洗练,不刻意追求身段的繁复,而是通过眼神、手势等细节表现人物内心,在《失街亭》中,他扮演的马谡,在街亭失守后,通过眼神的呆滞与手势的颤抖,将人物的悔恨与绝望表现得极具感染力。
傅希如的师承与艺术实践
傅希如(1974年出生)是奚派艺术在当代的重要传承者,他自幼受家庭熏陶喜爱京剧,1993年考入中国戏曲学院,师从奚派名家张建国、李崇林等,系统学习了奚派的表演精髓,作为奚啸伯的再传弟子,傅希如不仅继承了奚派的传统剧目与表演技巧,更结合自身条件与时代审美,对奚派艺术进行了创新与发展,使其在当代舞台上焕发出新的活力。
在师承方面,傅希如深得奚派“以情带声”的真谛,他的老师张建国是奚派传人的代表人物之一,曾得到奚啸伯的亲授,傅希如通过多年的学习,准确掌握了奚派唱腔的“脑后音”“擞音”等技巧,同时注重情感的表达,在学习《白帝城》时,他反复揣摩奚啸伯在刘备托孤时的情感层次,不仅学会了唱腔的旋律,更理解了人物内心的悲愤与无奈,因此在表演时能够做到“声情并茂”,获得观众的认可。
在艺术实践中,傅希如积极拓展奚派的艺术边界,他不仅传承了《范进中举》《白帝城》《失街亭》等传统奚派剧目,还尝试将奚派的艺术特点融入新编历史剧与现代京剧中,在新编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他扮演的曹操,既保留了奚派念白的“口语化”特点,又通过眼神与身段的创新,展现了曹操的雄才大略与多疑性格,使这一经典形象更具时代感,傅希如在京剧《红灯记》中扮演的李玉和,虽然并非传统奚派剧目,但他通过融入奚派唱腔的“脑后音”,使“提篮小卖拾煤渣”等唱段既有革命激情,又有奚派的婉转细腻,得到了年轻观众的喜爱。
傅希如还注重奚派艺术的传播与普及,他多次参与京剧进校园、公益演出等活动,通过讲座、示范等方式,向年轻观众介绍奚派的艺术特色,他在高校举办的“奚派艺术赏析”讲座中,结合《范进中举》的经典片段,详细讲解了奚派唱腔的“擞音”技巧与人物情感的表达,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奚派京剧。
奚派的艺术价值与当代影响
奚派作为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其艺术价值不仅在于独特的表演风格,更在于对京剧艺术的创新与发展,奚啸伯先生以“非职业出身”的身份创立流派,打破了京剧艺术“世家传承”的局限,证明了“热爱与天赋”同样可以成就艺术大师,奚派的“以情带声”理念,强调了情感表达在京剧表演中的核心地位,对后世的京剧表演产生了深远影响。
在当代,奚派艺术通过傅希如等传人的努力,依然保持着旺盛的生命力,傅希如不仅继承了奚派的传统,更通过创新实践,使奚派艺术与当代观众的审美需求相结合,他在京剧《大登殿》中,加入了现代音乐的元素,使传统唱腔更具节奏感;在舞台表演中,运用多媒体技术,增强了演出的视觉效果,吸引了更多年轻观众,傅希如还积极参与京剧的国际交流,将奚派艺术推向世界舞台,让更多人感受到京剧的魅力。
奚派艺术的当代影响还体现在人才培养方面,傅希如作为中国戏曲大学的教授,致力于奚派人才的培养,他通过“口传心授”的方式,将奚派的表演技巧与艺术理念传授给学生,为奚派艺术的传承与发展奠定了基础,他的学生中,已有不少人在京剧舞台上崭露头角,成为奚派艺术的新生力量。
奚派艺术特色与代表剧目简表
艺术特色 | 具体表现 | 代表剧目 | 代表演员 |
---|---|---|---|
唱腔委婉细腻 | 注重“脑后音”与“擞音”运用,旋律婉转,情感含蓄,以“情”带声 | 《白帝城》《范进中举》 | 奚啸伯、傅希如 |
念白口语化 | 抑扬顿挫,节奏鲜明,贴近生活,人物语言性格鲜明 | 《乌龙院》《失街亭》 | 奚啸伯、张建国 |
表演自然生活化 | 动作简洁洗练,注重眼神与手势的细节表现,追求“神似”大于“形似” | 《曹操与杨修》《大登殿》 | 傅希如、李军 |
相关问答FAQs
Q1:奚派与其他老生流派(如马派、谭派)在艺术风格上有何主要区别?
A1:奚派、马派、谭派同为京剧老生行当的重要流派,但艺术风格各有特色,马派(马连良)以“潇洒飘逸”著称,唱腔“巧、俏、脆、帅”,表演注重身段的灵动与节奏的明快,代表剧目《赵氏孤儿》《甘露寺》;谭派(谭鑫培)是老生行当的“鼻祖”,唱腔“刚柔并济”,表演“稳健大方”,注重“唱、念、做、打”的融合,代表剧目《定军山》《捉放曹》;奚派(奚啸伯)则以“委婉细腻”为核心,唱腔“清、亮、脆、润”,表演“自然生活化”,强调情感表达,代表剧目《白帝城》《范进中举》,简言之,马派“俏”,谭派“稳”,奚派“情”,三者风格迥异,共同丰富了京剧老生表演的艺术体系。
Q2:傅希如在传承奚派艺术过程中,有哪些创新实践?
A2:傅希如在传承奚派艺术时,始终坚持“守正创新”的原则,他严格遵循奚派的表演规范,系统学习传统剧目与技巧,如《白帝城》中的“刘备托孤”、《范进中举》中的“范进中举”等经典片段,力求还原奚啸伯先生的艺术精髓;他结合时代审美与当代观众的需求,对奚派艺术进行了创新:一是尝试将奚派唱腔融入新编历史剧与现代京剧,如《曹操与杨修》中的曹操形象,既有奚派念白的“口语化”,又有现代表演的层次感;二是运用现代舞台技术,如多媒体、灯光等,增强演出的视觉效果,如《大登殿》中加入现代音乐元素,使传统唱腔更具节奏感;三是注重奚派艺术的普及与传播,通过京剧进校园、公益讲座、短视频平台等方式,让更多年轻人了解并喜爱奚派京剧,为流派艺术注入新的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