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豫剧艺术的发展脉络中,桑建修是一位不可多得的“多面手”,他既是舞台上的璀璨明星,也是豫剧艺术的守护者与革新者,从艺数十年来,他以扎实的功底、创新的精神和对豫剧的赤诚,在传承中突破,在坚守中前行,为这门古老艺术注入了新的时代活力。
梨园深耕:从“戏痴少年”到“台柱子”
桑建修1965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的一个普通家庭,自幼便对豫剧耳濡目染,上世纪70年代,河南豫剧院的演出常在露天剧场举行,年幼的他总爱搬着小马扎坐在第一排,一盯就是一下午,12岁那年,他凭借清亮的嗓音和模仿戏曲的天赋,被河南省戏曲学校(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破格录取,正式开启戏曲生涯,在校期间,他主攻文武老生,师从豫剧名家唐喜成、李斯忠,冬练三九、夏练三伏,把“唱念做打”的基本功练得扎扎实实,毕业后,他凭借《秦香莲》中陈世美的复杂形象,首次在省级舞台崭露头角,而真正让他声名鹊起的,是1988年在《七品知县卖红薯》中饰演的唐成,为了塑造这个“清官+小人物”的形象,他深入基层观察县令言行,将豫东调的高亢与祥符调的婉转巧妙融合,唱腔中既有“官威”又不失“烟火气”,表演中“甩发”“翎子功”等绝活运用自如,该剧不仅成为河南豫剧院一团的保留剧目,更让他获得了“中原第一知县”的美誉。
在舞台表演中,桑建修始终坚持“戏比天大”的信念,他曾在《大祭桩》中饰演黄天霸,为演好“哭桩”一场,在零下十度的寒冬反复练习,冻得嘴唇发紫仍不停止;也曾为《程婴救孤》中程婴的“忍辱负重”揣摩人物内心,连续一个月闭门谢客,把自己关在排练厅里琢磨眼神与身段的配合,这种对艺术的极致追求,让他逐渐成长为豫剧老生行当的代表性人物,先后在《花木兰》《穆桂英挂帅》《朝阳沟》等数十部经典剧目中担纲主演,塑造了一个个有血有肉的角色。
守正创新:让豫剧“活”在当下
作为河南豫剧院一团的团长,桑建修深知,传统艺术若想在新时代立足,既要守住“根”,也要敢于“变”,他带领团队对传统剧目进行“创造性转化”,比如在经典现代戏《朝阳沟》中,他融入现代音乐元素,重新编排“银环下山”的唱段,用更贴近年轻人的旋律展现人物内心;在历史剧《曹操与杨修》中,他打破传统老生的“程式化”表演,通过细腻的微表情和肢体语言,展现曹操“雄才大略与多疑狭隘”的复杂人性,该剧不仅刷新了豫剧现代戏的票房纪录,还获得了“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重点资助。
除了对剧目的创新,桑建修更注重豫剧的“传播力”,他率先推动“豫剧进校园”,与郑州大学、河南大学等高校合作开设豫剧鉴赏课,亲自为学生示范唱腔;他带领青年演员走进社区、农村、企业,开展“百场公益演出”,让豫剧走出剧场、贴近生活;他还敏锐抓住新媒体机遇,在抖音、快手等平台开设“桑建修讲豫剧”账号,用短视频解析经典唱段、分享幕后故事,账号粉丝迅速突破百万,豫剧版《生僻字》”更是火遍全网,让年轻一代重新认识了豫剧的魅力。
为了培养豫剧新人,他发起“青年演员扶持计划”,一对一传授技艺,为年轻演员搭建成长平台,他培养的学生已成为剧团的中坚力量,多人获得“中国戏曲红梅奖”“河南戏剧演员大赛金奖”等荣誉。
荣誉加身:初心不改的“豫剧人”
从艺四十余载,桑建修收获了无数荣誉:第27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12届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豫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中青年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面对这些光环,他始终保持着清醒的认知:“荣誉不是终点,而是责任,豫剧是老祖宗留下的宝贝,我们这代人要做的,就是把它完好地交给下一代。”
年近六旬的桑建修依然活跃在舞台上,每年演出超百场,他说:“只要观众还爱看,我就一直唱下去。”在他身上,不仅看到了豫剧艺术的生命力,更看到了一位戏曲人对传统文化的坚守与担当,正如他常说的:“戏是演给观众看的,只要心里装着观众,戏就永远不会老。”
桑建修基本信息概览
项目 | |
---|---|
本名 | 桑建修 |
出生年月 | 1965年3月 |
籍贯 | 河南省开封市 |
毕业院校 | 河南省戏曲学校(现河南艺术职业学院) |
艺术行当 | 文武老生 |
代表剧目 | 《七品知县卖红薯》《程婴救孤》《朝阳沟》《曹操与杨修》《花木兰》等 |
主要荣誉 | 中国戏剧梅花奖、文华表演奖、国家级非遗豫剧代表性传承人、全国德艺双馨文艺工作者 |
现任职务 | 河南豫剧院一团团长、中国戏剧家协会理事 |
相关问答FAQs
问题1:桑建修的“桑派”老生艺术风格有哪些独特之处?
解答:桑建修的“桑派”老生艺术风格以“刚柔并济、声情并茂”为核心特色,在唱腔上,他融合豫东调的激昂高亢与祥符调的细腻婉转,形成“刚中带柔、柔中蕴刚”的独特韵味,尤其擅长运用“擞音”“滑音”等技巧表现人物复杂情感;在表演上,他突破传统老生“重唱轻做”的局限,将“身段”“眼神”“水袖”等程式化动作与人物内心紧密结合,如在《程婴救孤》中,通过颤抖的双手、含泪的眼神,将程婴“忍辱负重”的悲愤与隐忍刻画得入木三分;在人物塑造上,他注重“小人物大情怀”,无论是《七品知县卖红薯》中唐成的“清廉机智”,还是《朝阳沟》中栓宝的“朴实善良”,都赋予角色鲜明的时代特征和人性温度,使传统老生形象更加立体丰满。
问题2:作为国家级非遗传承人,桑建修在豫剧传承方面有哪些具体举措?
解答:桑建修始终将“传承”作为艺术工作的重中之重,主要举措包括:一是“师带徒”传承,他收徒十余名,亲自教授《七品知县卖红薯》《程婴救孤》等代表剧目,通过“口传心授”将表演精髓与艺术理念传递给青年演员;二是“活态传承”,他带领团队对濒临失传的传统剧目进行抢救性整理,如复排《老羊山》《辕门斩子》等经典老戏,并录制音视频资料建立豫剧数字档案;三是“创新性传承”,他推动豫剧与现代艺术形式融合,如创排豫剧音乐剧《焦裕禄》、豫剧版《中国机长》等,让年轻观众在熟悉的故事中感受豫剧魅力;四是“普及性传承”,他发起“豫剧小课堂”公益项目,走进中小学开展戏曲体验活动,编写《豫剧启蒙教材》,从娃娃抓起培养豫剧观众,通过这些举措,桑建修不仅守护了豫剧的“根”,更让这门古老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